女儿被踢出尖子班3个月后我才知:学酥比学渣更让人操心
作者 | 小树妈妈(ID: )
近期,网上有个段子特别火,引发了好多父母的共鸣。
优等生和差等生之间,还存在一个类别称为学酥,这类人稍微用力就能勉强塑形,可一旦松懈便立刻坍塌。
酥,顾名思义,就是看着还成型,但一碰就碎。
你说他不行吧,人家嘴皮溜,脑子灵,努努力也能考得不错。
你说他行吧,不盯着点,成绩能滑到马里亚纳海沟去。
学霸
学渣
学酥
这类孩子骨子里就没什么出息,必须经过特殊处理,反复捶打,才能勉强塑造成型。
这个液体构成,主要就是妈妈的口水、汗水还有血泪。
我把这个段子转发到家长群里,立马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好多朋友说:这不是就是我家娃吗?然后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
听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
学霸稀有,学渣少有,这属于小概率事件。
大多数娃都是学酥,在“良”和“优”之间上下挣扎。
人家状态主打一个“飘忽不定”,全靠人盯人战术。
他们是你家娃,是我家娃,大概也是身边那种最常见的娃。
人比人想死
娃比娃得扔
有位妈妈曾在网上分享女儿被“退班”的经历:
她女儿就读的学校,每学年伊始都要依据学业水平进行班级调整,她孩子从前一直被编入优势学科班级学习。
有天晚上,她问女儿能不能跟得上班级进度。
孩子显得十分平静地说明,他早已不在那个班级了,孩子父亲又接着说明,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三个月了。
妈妈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最近三个月,女儿该吃东西就吃东西,该喝水就喝水,行为举止完全和平时一样,一点也没有受到什么干扰。
她只好尴尬问女儿“那你难受吗?”
娃一幅宠辱不惊,吃饭最大的模样:
什么原因会感到不痛快,被排除在外的又不是只有我,还有另外一些人也被排除在外了。
这位妈妈特别感慨的说:
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就是:学渣永远在往下比,学霸永远在往上比。
妈妈虽然抱怨女儿成绩不好,不是真正的学霸,但孩子能进入优秀班级,显然与学渣毫无关系,确实是学酥。
如果说养孩子,就像抽盲盒。
那么学霸是特等奖,学渣是谢谢惠顾,学酥就是一张罚单!
因为学酥父母的人生,主打的就是一个双层夹击。
上头是学霸父母的“凡尔赛式育儿”:
前面这位妈妈就是,当她虚心求教同班学霸他妈,得到的答案是:
“我从来没管过啊……全靠他自己。”
向下滑动,你也不应像学业不佳的家长那样完全放弃努力。由于他们的学业表现至少保持着一种稳定的低水平,这种不足反而显得很执着。
那句话咋说来着:
如果幸福的本源是层次,那痛苦的本源就是不确定。
学酥父母的焦虑和痛楚,全都是因为活在不确定里。
今天娃考好了,让你觉得未来可期,生活有望;
下一次娃就敢跌出普高线,玩得就是一个心跳。
学酥父母陪读的生活,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每天惊心动魄。
他们在鸡娃、躺平之间夹缝生存,渴望躺平,却总在被迫内卷。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妈,精神严重分裂——
前一秒岁月静好,后一秒暴跳如雷;
一会儿鸡血加满,一会儿心如死灰;
一天一个心情,一秒一种态度。
不用问,那就是学酥老母亲本人了。
指望一个学酥自觉
不如指望母猪上树
期末考试之前,大家也可以观察下:
那些眉头深锁,着手系统温习,又略带些微不安,还有些许雀跃的,十有八九是学优生。
那些脸上总是挂着不合时宜的笑容,终日嬉皮笑脸,完成功课全要依靠家中人的督促提醒的人,要么就是学识不精,要么就是学业糟糕。
这也是学酥的另一大特质:
心脏特别大,情绪特别稳定,火烧眉毛了都不着急。
主打的就是:抽一鞭子挪一步,不抽压根儿不动。
你说天资条件,怪遗传,怪老天爷,锅咋也砸不到孩子身上。
但学习态度不端正,那又是另一回事。
学酥妈妈最大的烦恼,就是娃既不是很聪明,也不是很努力。
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走神、磨蹭、以及和爹妈斗志斗勇上。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有个爸爸暗中摆好相机,假装出去,留娃一个人写作业。
源自微博用户@熊孩子翻车现场
结果在写作业的这9分钟里:
用木棍拍打墙壁两分钟,凝视远方思索人生四十二秒,摆弄门闩、铅笔、橡皮三分钟零四十一秒,在椅子上摇摇晃晃,模仿伸展动作一分三十八秒
实际用在写作业的时间,只有短短16秒。
最后他笔一撂,大声喊出了那句:“爸,我要上厕所!”
源自微博用户@熊孩子翻车现场
这不就是学酥娃的日常写真吗?
家中有个这样的孩子,你就必须时刻关注、约束,稍有分歧就用严厉的批评教育他。
不要说进入高等学府,孩子失去了约束,就会像挣脱束缚的奔马,难以控制。
要是现在不管,他们可能连上大学的资格都没有。
就像我一个朋友吐槽的那样:
有位学者曾经强调:必须给予孩子真挚的情感支持,以及不受拘束的成长空间,需要展现出耐心,并且体现出敬意。
娃刚出生的时候,这句话几乎被我奉育儿圣经。
等到娃上了学,我才明白:自由,那是给会自觉、知进退的娃。”
没错,对学酥娃来说,你给的自由过了火,他的人生容易没结果!
学酥学酥
特别费妈
学酥的母亲,在民间被称作“五费人员”——既耗费体力,又耗费口舌,还耗费精力,更耗费心思,最后还耗费钱财。
总而言之,特别的费妈。
终究,这个孩子未来能否有所作为,或者选择另一条路,完全取决于双亲的付出程度。
早些时候,教育领域流传过一篇广受欢迎的文章,其标题为《我那位令人不安的伴侣,执意要将普通孩子送入清华北大,经过六年激烈争夺……》
它记叙了一位母亲依靠个人力量,将资质普通、缺乏主动性的孩子逐步培养,最终成为优秀学生,并成功考入武汉大学的人生经历。
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印象很深:
自觉的孩子拼自己,不自觉的孩子只能拼爹妈。
这位文科背景的母亲,为了亲自指导儿子的学业,克服了26年的间隔,重新拿起了数学和物理的书籍。
真没想到,有人会戏称:成为母亲之后,自身最显著的不同,便是觉得自身更有力量了。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为了陪读鸡娃,这届老母亲可以拼成啥样。
辅导娃功课,绝不认输。
孩子上奥数,爹妈突然开窍,什么鸡兔同笼、相遇问题门门清;
娃补语文,父母跟着背古诗看书,那叫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
重拾英语更是毛毛雨了,各种手工作业也不过基本配置。
娃上乐器课的,当妈的自学五线谱,弹琴已经可以考级……
面临孩子小学升初中,或者初中升高中,搜集资料的本事就特别出色:既要弄清教育机构的招生简章,也要打听哪个寺庙的神明更为灵验。
总而言之,只要他们想知道,没有爹妈们打听不到的。
还有更狠的父母,直接考过教师资格证,重回高考前的智商巅峰。
生完学酥,多少中年人才发现:
自己也是一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隐形学霸。
这场面,估计当年任课老师都得哭泣:
原来想逼一个人学习上进,让他生一个学酥就够了。
写到这里,忍不住想吐槽:
怪不得人家说,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原来修的是父母的脾气,行的也是父母的本领。
生了学酥,咱们还能塞回去咋地,只好且行且珍惜,笑着活下去。
今天讨论的焦点:你家孩子是否也是那种特别会吃零食的小家伙?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
点亮“在看”,听听更多学酥娃父母的心声~
-----------END ----------
出自小树妈妈(ID:),这个育儿类公众号广受父母喜爱,聚集了许多明白教育、理解孩子、熟悉心理的家长,关于养育孩子的各种困惑,都能在此找到解答。
小学生的作文《热死了》意外爆火,老师读完后立刻给了满分,他感叹道,我愿意向你学习!
河北一名女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达707分,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就读,此事引起了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媒体人员前往她居住的地方进行采访,但现场却陷入了寂静,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