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通知书现2处语病遭指摘,网友:终于找到不上北大理由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众多学子心目中,如同璀璨的星辰,令人敬仰,又似遥远的山峰,令人赞叹。
谁也未曾料到,被称作“文科领域顶尖学府”的北京大学,最近却因一张录取函而陷入困境。
不是材料不够厚实,也不是寄送过程太缓,而是网络上传出消息——文件中居然存在两个语言表达上的失误!
两句话,两处问题,平均一句一错,简直是文科专业的噩梦。
我中文水平一般,没在《人民日报》做过编辑,起初对此表示怀疑,直到有网民提供了图片,并且逐条解释,我才明白:原来备受推崇的北大,也会犯小学生会犯的错误。
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大录取通知书上的语病如下:
学校方面已经确定让你进入XX学院XX领域深造,但原句表达不够规范,存在句式不统一的问题,兼语成分使用不当,应该调整为:学校方面已经决定让你成为XX学院XX领域的一名学员。
请于2025年8月18日当天,依照本通知书的要求到校完成报到手续,并且务必在当天到达,不可迟到。
这位网友改成了另外的说法:需要你在2025年8月18日这天,拿着这份文件准时去报到。这样说起来,感觉流畅度大大提升了。
面对公众的指正,北大表现得相当从容,立即表明态度,会将意见转交给相关机构,接下来会探讨如何完善。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北大通知书的措辞不能算作重大语言错误,不过文字表述方面确实有改进的余地。既然是一份面向全国公开发布的正式文件,措辞必须准确无误,语句必须通顺流畅,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出乎意料的是,引爆整个事件的并非语言研究专家,也不是教育机构,而是网络用户创作的幽默文章。
有人打趣说,收到这份文件时,就察觉到不对劲了,怀疑是伪造的,因此最终没有前往参加。
另有一些人故作夸张地说,终于明白为何不能进入北大,首先,录取通知书上存在表述不当之处,其次,十八号开学时间过于仓促。
最厉害的是这个人:他提议改成——通知说,你已经被录取了,8月18日需要来报到,随你选择来不来!这种说法才更符合北大的气派。
不过段子归段子,也有网友认真考据了一波。
有路人查询后发现,这份“麻烦告知单”的关键内容,其实已经持续五年没有变动,甚至能够上溯到九十年代初期。
有路人展示了他们保管的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的入学凭证,令人讶异的是:其格式几乎完全相同,文字改动极少,堪称“原版延续”。
这一点,倒让我想起一位网友的评论,很有道理。
北大发出的录取文书有表述欠妥之处,这说明经办此事的人员考虑不够周密,可能欠缺职业素养,同时也反映出机构内部检查环节存在疏漏。不过话说回来,这并非什么原则性失误,更不足以当作攻击北大的新借口。
诚然,从文学教师、人文学者方面来说,表达方式不够自然,然而从官方文书角度而言,此类言辞本身即以严谨、庄重、稍显疏离为标准。
部分网民表示不认同通知书的某些方面,认为其缺少人情味,不够亲切,不过公文确实需要保持其应有的规范,这种标准化的、严肃的措辞,其实是官方文书应有的基本素质。
当然,我也有点小小的建议。
北大发出的那封通知书,并非一份寻常的文书,是递给一群刚完成高考、正要踏入人生下一段旅程的学子们,这个时刻,既带着庄重,也透着温情,既有郑重的仪式,也饱含着憧憬。
因此,在注重标准与精确的同时,恰到好处的同理心,往往更能触动灵魂。
譬如,一句“欢迎你加入燕园的行列”,一句“盼望与你同游学问的殿堂”,便能让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感动落泪。
错误能够纠正,布局能够调整,然而,一封文书,其内含的思绪,也许才是最需要深思熟虑的部分。
您觉得我说得有理吗?
菊花象征着陶渊明的清高品格,我则通过写作结交知己。过去长期从事医学编辑工作,如今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天坚持写作,希望为众多家庭提供专业、新颖且富有创意的教育见解。作品倾注心血,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