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段子,效率与沉默背后的故事

2025-09-07 -

图源:视觉中国

每人一份地铁趣闻,一度是多年前国内单口喜剧艺人“融入社会”的常规做法。作为都市居民最为便捷、最为实惠的大众运输方式,地铁站内时常出现新鲜事。何广智注意到,在地铁客满的情况下,所有站立的乘客都是候补,而站在座位前方位置的是优先选择者,豆豆则抱怨自己1.68米的身高,必须要在车厢中寻找到一根可以倚靠的支撑物,否则就感觉不安全,他要么扶着它,要么靠着它,心里才能获得安稳。

各地市地铁风格迥异,黑灯认为南京地铁最为喧哗,每个站点广播都由不同单位轮流播报各类信息:省中医院通知乘客,省知识产权局通知乘客,省药监局通知乘客,甚至野生动物王国也加入播报行列。不过最受网民热议的却是广州的轨道交通,车内的禁令提示从以前的固定张贴换成了动态屏幕显示,上面有提示“不要随意丢弃果皮和纸张、不要在公共场所吐痰、不要在车厢内躺下、不要悬挂物品等”,据说每一个警示图标背后都藏着一个具体事例。

图源:小红书

自北京首条地铁于1971年1月15日开通以来,到2024年6月,中国内地已有58座城市建成城轨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11409,79公里。地铁线路的延伸和拓展,将繁华市区与那些像何广智漫画中“注意野生动物出没”的郊外地区连接起来。这种发展缓解了城市工作区与居住区分离的问题,同时也导致了通勤列车上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状况。

来源:北京地铁微信公众号

北京地方有说法,说那里有“生死天通苑,决战西二旗”。每天早上交通最繁忙的时候,菜市口到宣武门这一段路上人最多,最多的时候能有一万五千三百五十人。在上海,八号地铁线的南头沈杜公路和芦恒路站,总是限制人数,站台上总是排着长队,有时候有人被挤上去,又被人推下来。因为这个,网上就有人发帖提醒大家,说坐地铁最好穿拖鞋。

地铁开始运行,人们也随之开始了每日的奔波。这段时间,车厢里的乘客们在思索着什么?

01 按时上下车:人与机器的磨合

我每天早上七点五分整准时动身,抵达车站后,七点二十三分,我会去通勤列车第九节车厢第二个门排队等候,这个时间点,我每天都是这样。Akira是一名日本的银行职员,在研究东京通勤铁路网的作品《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中,他向作者迈克尔·菲什描述了自己每天乘坐地铁的详细过程。

乘客之所以能精确预知到站时刻,得益于列车时刻表的指导作用。这种时刻表是针对运输系统设计的,用于统筹安排运行时间。它规定了司机发车的具体时间,确保列车能够准时抵达各个停靠点。

东京从清晨六点持续至深夜十一点,轨道交通的主要列车运行安排,横轴体现时段,纵轴显示站点,图中每条线代表一趟列车,线越陡峭则代表行驶速率越快

图源:《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

意料之外的状况终究难以防止,特别是在超负荷运作时,大量试图登车的旅客接连不断,会对时刻表的精确落实造成显著干扰。最直接的应对措施是提升运输频次。比如在北京市地铁的客流高峰期,四号线和十号线每钟头安排三十趟列车行驶,列车发车的时间间隔通常为两分钟。

但是,越是要求系统发挥超出常规的运输能力,就必须预留更长的停靠时刻来容纳尽可能多的等待乘客。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前后列车之间拥有充足的安全间隔,列车在站台上的停留时间又被限制在尽可能短的范围内。

东京的地铁司机,图源:视觉中国

操作员的机敏性,在这种矛盾情形下显得尤为突出。他们依据现场状况,变换列车在各站点的停靠时间,又借助沿途的启停控制来修正全程运行时刻。一旦在客流高峰时段,车厢载重突然加大,操控者凭借实践积累来估算刹车必要的时长和距离,便能使列车像往常一样平稳靠站,不丝毫耽搁。

有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同样具有实际效用。迈克尔·菲什注意到,在日本东京地铁的站台,列车门启闭之际会播放背景音乐。各个站点都配置了专属的曲调,其调式、响度以及快慢程度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是引导乘客迅速上下车。

地铁站里,自动扶梯也是控制人流快慢的重要设施,它的速度不同于商场、医院或小区里的电扶梯,那些地方的速度通常在每秒半米,但国内大都市的地铁站扶梯设定为每秒零点六五米,比普通电扶梯快了三成,而香港的地铁扶梯速度会调整到每秒零点七五米,以适应当地的生活节奏。

香港地铁站内,平地上也设置了自动扶梯(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个地铁环境中,人们与技术相互配合,缩小了列车预定时刻表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迈克尔·菲什引用了法国技术哲学家兼机器理论家吉尔伯特·西蒙栋所倡导的“不确定性边际”这一概念,以此阐释这种预定规则与真实状况之间的空隙。

所谓“不确定性”,体现为地铁这类技术综合体并未固定自身最终形态,而是维持对各类信息的接纳,能够将外部环境与偶然状况融入其运行机制,从而展开更具创造性的相互影响。

《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

迈克尔·菲什 著 孟超 桑元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 2025-01

地铁秩序的保持,也取决于乘客的应对方法。Akira经常在第9节车厢第2个门排队,这是他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后,找到的最适合自己行程的位置。

迈克尔·菲什觉得更奇妙的是某些乘客,这些人会在地铁里突然清醒,他们似乎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能够不知不觉地睡着,又在某个站点猛然惊醒,立刻走下车来

菲什向日本的经济学者三户佑子求教,对方回应称“列车的节奏已经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每条地铁线路,站点间的加速与减速方式大体相同,电机运作时发出的声响也会遵循先强后弱的节奏。上班族们通过亲身感受,逐渐习惯了体系内的声响、节律和震动,彼此心领神会,甚至在身体感觉上形成了协调一致。

技术决定论存在两种基本看法,一种是认为技术会带来理想社会,另一种是担心技术会削弱人的自主性。但人们每天准时乘坐地铁、按时上班打卡的行为,其实体现了人与地铁系统之间紧密的联系,双方互相依存,并非一方控制另一方。不仅是机器和技术需要适应使用者的需求,乘客也会主动规划出行时间,双方共同调整适应。

02 拥挤且沉默:若即若离的同行“搭子”

通勤列车拥挤程度示意图

资料来自沟口正仁所著《关于日本铁路车辆工业》,由日本铁路车辆工业协会提供

日本铁路行业协会在评估列车乘客站立拥挤程度时,会参考乘客是否持有报纸这一指标,满载量达100%时,乘客能握住车厢内的扶手,满载量增至150%时,乘客与邻座紧挨,仍能翻看报纸,满载量高达180%时,乘客需反复折叠报纸,方得以浏览内容。当运载量已超200%,阅读报纸已无可能,人们动弹不得,双手也难以活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人一起随着火车的颠簸而摇晃倾斜。

依照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学说,个体在各个社会场合会变换所扮演的身份,同时依据人际距离远近来界定行为范围。对于不熟悉者或新结识的同伴,人们通常进入公开领域,展现自我形象。而私密空间则是他们不愿被旁观者窥见的地带,仅限于关系更为密切者才能接触。

日本摄影师村上仁一黑白影集《地下铁日记》(2020)

某些事物的穿透力能够模糊主次空间的界限,蔓延出去,被人察觉到。当一位穿着正装的商界人士乘坐轨道交通,但耳机的播放声音不佳,旁边的人听到了里面播放的激烈摇滚乐曲,那么主次场景的差异就会在无意间被消融。

有时候,车厢里人们的呼吸、肚子咕咕叫,乃至心跳的声音,会因挤在一起而无法控制地扩散开来。彼此距离极近,迫使乘客感受一种别扭的亲近感。

德国摄影师 Wolf摄影项目“东京压缩”(2009)

这种情境下,传递的不仅是声响、气息,也有不言自明的理解。一位从前任职于日本某制药企业的员工向迈克尔·菲什讲述,她能够记住所有同行的面孔,如果某个人连续几日没出现,她也会感到挂念,并希望重逢时,探问对方是否一切顺利。

向来未曾如此过,倘若我主动上前问好,或许今后每日清晨都需与他们寒暄,但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我会选择悄悄从他们身边绕行,去往别的车厢门口排队等候。

他们并非全然陌生,但也算不上亲密伙伴。菲什指出,乘客抗拒交流,是因为“不愿让自己陷入彼此都熟悉的日常审视中”,也是出于“不想把单调的日常审视强加给对方,以免对方感到不自在”的顾虑。

《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

马克·奥热 著 牟思浩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06

这种复杂的情绪反映了地铁环境的本质属性。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曾指出:人们生活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出生与死亡都在医疗场所进行,而人生中其余时光则往返于工作场所、商业中心、社交场所和各类交通工具之间。这些地方都被刻意打造成没有特色且无害的,彼此之间可以预料到地相互替换。

在地铁车厢中,乘客们不再固守先前的次序和座位,而是拥有共同的标签——乘客身份。这种临时的身份认同,加上拥挤环境带来的紧密接触,无形中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使他们既非全然陌生,也非熟悉之人,既可放松自在,又需有所防备。

缄默并非无情,其内里交织着个人牵绊与群体责任,是上班族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无处藏身之际,为自己构建的社交隔绝。为了让这种安静显得更为顺理成章,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手机,沉浸于紧密社交和媒介平台推送构建的独立空间。有些人会忽略播放着无声节目的迷你电视,或者被满车的宣传物料所吸引,与此同时,车厢中也有隐藏起来的喜剧演员,他们默默注视着他人,在脑海中构思着笑话。

中文互联网流传甚广的“地铁老人看手机”表情包

人群密集且气氛压抑,这种情况有时会让某些上班族遭遇风险。菲什在其著作中提到,“尽管女性乘客一直存在,但她们在车厢里的处境,与日本社会中的处境相似,都属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车厢被视为男性工作和想象的场所,这种历史上的性别化特征,始终潜藏着性犯罪的风险。”车厢里的沉默惯例,使得打破沉默需要付出不确定的代价,同时也会为骚扰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便利。

日本导演竹内亮发现大阪设有女性专用车厢,图源:小红书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中国地铁四大“堵王”,为何这么堵?》

迈克尔·菲什所写《通勤梦魇: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由孟超、桑元峰翻译,出版社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机构是世纪文景,预计出版时间为2025年1月。

马克·奥热的作品《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由牟思浩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通过启真馆于2023年6月出版发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