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看这如何成为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驳斥

2025-09-14 -

“读书无用论”折射出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难题

近些年,一种认为读书无益的观点重新兴盛起来。这反映出社会底层民众对仅凭读书难以改变自身处境的无奈感慨。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本就十分有限,即便偶然获得深造机会,农村地区的学子即便经过多年刻苦学习,也常常因为高昂的学费而无法继续。即便最终完成学业,他们往往也难以获得理想的职业前景。相比之下,“富家子弟”所招致的议论,其实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因此,先前那些高谈阔论、宣扬“求学有益”的人,一下子迷茫了,想要奋力辩驳却不知从何说起。实际上,“上学是否有益”抑或“上学无益”,并非核心所在。整个社会普遍认同阅读的价值,尽管当今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例如借助网络等手段,阅读依然被认为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如何有效阅读,却引发新的思考。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调,实际上揭示了读书资格归属或阅读方法选择的问题。阅读早已是众所周知且理所当然的行为,但即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发展持续深入之际,此项挑战需逐步克服。克服的关键,已非思想层面,而是要将思想变为切实行动,也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体系,并促成公众的新认知。

空泛地探讨书籍阅读的益处与无益之处,价值不大。我们真正需要处理的是从“读书无益”这种想法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这一更为宏大的挑战。放眼全球,教育机会均等状况差别悬殊。在义务教育这个层次上,这种状况基本不太明显,可一旦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矛盾便接连不断,解决方法也因此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如何,经济进步程度与社会进步程度都不能作为解释教育不平等现象的理由。事实上,越是欠发达国家,越需要在国家根本事务上投入更多精力,为国家转型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知识价值持否定态度,折射出社会进步带来的新期待,属于一种非理性的宣泄途径

对读书价值的质疑,源于社会公平的考量,但核心仍聚焦于有用与否,这表明全社会对知识积累与文化意义,理解尚浅,需要深化认识,国家层面更应进行深刻检视,树立长远眼光,制定配套措施,并付诸实践。社会前进的根本原因,在于数量庞大的社会成员,也就是那些具备相应才干来承担重任的群体,他们需要达到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没有人天生就有权决定谁该接受教育,也没有人应当因为自身的社会地位,而被迫选择是否去学习。

在中国当下的教育活动中,为了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水平,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相关机构付出了诸多工作。诸如建国初期推行的普及识字的专项行动,其目的在于提高整体劳动者的读写能力和文化程度。依据1949年的资料记录,新国家成立之初的文盲比例达到了八成,在这样的国情下,推进现代化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新中国的文化启蒙活动最初在军事部门展开,主要目的是提升士兵们的文化水平,接着发展成为提升全体国民文化程度的更广泛计划,由此带动了全国性的学习风潮。经过长期奋斗,国家基本攻克了军队乃至工农群体的文盲问题。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国家工业化进程输送了众多高技能人才,推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另一种举措是义务教育逐步推广开来。义务教育属于强制性质,这是通过国家行动促进教育进步的方式。自清廷于1903年发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普及国民教育起,历经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学校系统令》,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正通过、同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公布,中国在提升民众受教育程度方面经历了超过百年的曲折历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于1977年进行,当年全国有570万人报名参加考试,但最终录取的仅占全部报名者的百分之五,比例非常低。到了2018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增加到了975万,录取比例则大幅度提升,接近百分之七十五。如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申请大学期间,人们更加关注所谓的“985”“211”学校,尤其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它们更是考生和家长竞相填报的热点。面对能否进入重点大学的不安,社会反应更为激烈,而针对重点大学资源紧张的不安,则转变为诸多对教育分配不均的疑问,这些疑问中很大一部分又再次演变成“上学没前途”的看法。可以说,关于上学是否有价值的讨论,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形式。

应对“读书无用论”,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从国家角度出发,需要更加重视国民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不断改善各地初中阶段的教学水平。当前,一些地区运用名校带动普通学校的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疏导方法。同时,在高中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逐步扩大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教育领域中,不必过分注重所谓的均等,过分的均等化,或许会忽视知识智慧进步的客观法则。因此,必须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杰出高中毕业生,能够成为优秀大学的预备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那些知名学府,肩负着向世界顶尖大学看齐的责任,过分的均等化,可能会削弱本应具备的竞争优势。

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知识是民族肩负的关键责任。企业、机构或组织等集体,若想增强自身实力,就必须做好知识汇聚和业务开拓。个人生命要实现成长,也必须经历知识获取、研究以及吸收融合的全部环节,这样的个体才更有意义,也能体现人文价值。

因此,在注重国家担当之际,还需增强个人修养的主动性。而个人修养的主动性,源自对学问的持续汲取和掌握。国家须着力创造利于学问交流的社会条件,并促进全体民众的学识增长。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必须更广泛地整合各类资源,培育崇尚知识学习的风气,为民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进修途径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促使人们主动在各类信息传播渠道、知识普及站点、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公益知识分享会、文物展示场馆以及藏书机构中,发掘获取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途径,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增强个人工作本领,改善生活条件,进而提升人生价值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具有显著价值。知识更迭日益频繁的当下,应对更复杂的社会课题,学习变得至关重要。无论着眼于提升生活品质的实际利益,还是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层面,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毕生的追求。那些少数智者,例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渴望掌握人类智慧的顶峰,立志攀登知识的新高峰,在阅读之外,他们实现了智力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思维的新方向,因此,他们堪称创造者。

然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知晓,前辈们付出的努力、思想的结晶,倘若不积极去领悟,那么在行动中便极易碰壁,我们更不该全盘否定前人的知识传承,选择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最基础的劳作技巧再重新实践。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灵活多样,因而更应积极投入学习。阅读时,个人对书本内容的领悟和梳理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追求,只有主动去探寻目标领域的学问,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那些真正对个人有帮助的阅读,都是通过个人进行归纳和提炼,最终构建成对自身成长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有效阅读,以及阅读方式怎样能适合每一个人。

(作者陈宇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读书无用?看这如何成为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驳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