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追求得失无意、成败不计的人生顶点
艺人供图
今晚《中国好声音》节目启动时,李健和他指导的选手们合作表演了歌曲《沧海轻舟》。歌曲尾声,李健补充了一句歌词,内容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他解释说,这句话包含着特别的含义,期望选手们能够突破局限,实现个人层面的提升。此外,李健还特意将这句歌词的手写版本送给支持者,借此勉励怀揣理想的年轻一代。
李健表示,时至今日未曾动摇的,是他对于吉他的钟情和阅读的癖好。相关照片源自该歌手的社交平台账号。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李健也展示了自己的健身成果。
李健在本季《中国好声音》中担任新导师,出色地承担了为节目带来新气象的工作。他言辞丰富,经常运用成语来评价选手、表达看法。当他对一位选手说“命中目标,势不可挡”这八个字时,另外三位导师都感到惊讶。这个看似平常的评语其实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所著的《神曲》。
“好声音”节目启动之际,哈尔滨出身的李健给自己的团队取名为“东北虎”。尽管标榜自己是“东北人”,李健那无拘无束、漂泊不定的气质却极不像是“东北风格”。他身上时常交织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既有文艺气息又兼具流行元素,既有疏离感又显得亲密无间,既有清冷感又透着浓烈情感,既有松弛感又带着戒备心。
他参加的综艺节目数量持续增加,人气也随之暴涨,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原本默默无闻的李健,自从被电视节目青睐以来,已经转型为文艺圈里独树一帜的存在。人们常说他气质出尘,这种赞誉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启齿的误解,事实上李健对于“清新脱俗”“都市精英”“职场形象”这类称谓都抱有相当防备,“每一种称号都揭示了深层矛盾”,李健坦言,“荣辱不挂心,功过不挂齿”那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可惜他至今未能企及。
谈好声音
“文艺又流行”
生活中我也习惯说一些成语
新京报问:参与完《中国好声音》节目,你跟参与前,对于这个节目的看法,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李健表示确实存在若干差异。该节目具备独特性,部分参赛者适配舞台展示,另一些则擅长录音棚演唱。然而最终获胜并非仅凭嗓音条件,还涉及现场表现力,包含形象气质、歌曲选择等方面,以及部分难以预料的因素。在节目中他会告知学员,不必过分关注结果,更不能因此否定自身长期积累的实践心得。胜负未必取决于谁更弱,因为比赛时大家会从各种角度和标准来评价。我必须通过音乐,清晰指出他们的真正长处和不足。不能让某个节目过于繁复和炫目的外表,影响到个人在音乐上长期形成的信念和积累。
新京报表示,你在相关电视节目中提及,参与这类电视节目活动需要拿出极大决心,询问缘由是什么
李健说,不少节目并非按照他们的审美判断和艺术尺度来衡量,有时为了节目更吸引人,会在音乐处理上有所妥协和让步。然而他个人非常重视音乐本身,将其视为一种考验。此外,综艺节目的录制过程往往耗时颇多,其中包含大量不必要的环节,还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损耗。
新京报:别的导师发表过批评意见,他依然在节目中运用古典词汇,这是怎么回事?
李健表示,两岸的文化氛围存在差异,他们的通用表达方式或许更偏向全球视野。他强调自己谈论的是口语交流,并非正式文书。人们说话的方式各有不同,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他坚持自己的语言偏好,认为这是文化印记,无需刻意改变,而且这些词汇并非晦涩难懂。
新京报:你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四字格吗?虽然外表看起来比较随意,但实际上有自己的行事准则。
李健表示,他日常交流中常会运用一些成语,这是自幼养成的习惯。他这个年纪的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否则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
新京报:如今制作综艺节目普遍存在设定角色的情况。这类节目表面看似吸引广泛观众且场面喧闹,那么在这样的工作中,是否还能找到一些个人层面的趣味呢?
李健说他本身没有预设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只能在静态的画面中实现,在节目互动和漫长的相处里是无法伪装的。他最近更注重传递快乐,也乐于交流看法,比如发现优秀人才也是一种快乐,学习新知也是快乐的,和同事团队共同探索创新更能获得启发。
新京报表示,曾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旨在发掘具备发展可能性的歌手,那么将来是否考虑过从事制作工作?
李健:当我年老色衰时,是可以考虑幕后发展的。
谈音乐
“疏离又紧密”
歌手这个行业还是更单纯一些
新京报认为,那些以音乐创作为主要职业的艺人,为何会参与包括《歌手》《中国好声音》以及《跨界歌王》在内的多种综艺节目,并且也为《春风十里不如你》《城市之光》这类偏向商业性质的影视作品献声主题曲呢?
李健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事多种多样的,但都与音乐有关的事务,例如交流音乐方面的看法,内容纷繁复杂但核心不变,主要方向是文艺领域的创作,其他活动都是不同层面的展现,或者是一些次要的内容,核心始终是音乐,只不过他如今能够包容更多样化的音乐实践。
新京报表示,根据大众的普遍看法,这位音乐家平日里显得比较懒散,并且偏爱独自活动,然而近期他参加了好几个电视节目,从而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中心,这究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无奈的被动应对呢?
李健坦言,这其实是大众对我的一种误读,事实上,我日常对自己要求颇高,绝不马虎。给人的印象或许有些疏离,因为我确实不热衷追逐流行趋势。这种疏离反而塑造了独立的个性和立场,因此在各种节目中总能保持清醒认知,这算是一种融入吧,却不会被外界变化所干扰。如今这些任务都围绕音乐展开,会挑选一些力所能及的,现在的我也有足够实力和胆量去从容应对和负责。其实道理很清晰,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肯定最为真切,也是凭借多年来对音乐、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当某些节目能够切实传递意义,而不是追求娱乐、迎合大众,当它十分有内涵的时候,我才会真诚地投入其中。
新京报:面对演艺圈的热闹与喧嚣,能否坚守本心确实是个挑战,是否容易感到身不由己,抑或说,舍弃那些不认同的事情对你而言并非难事
李健说,大众常把演艺圈看成纯粹玩乐的地方,其实情形并非如此难以理解,在他看来,歌者这个职业比多数领域要简单些,但这是针对那些坚守本心、倾心音乐的人而言,至于生计问题则另当别论。整个娱乐产业之所以能保持活跃,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确有坚实内容作为根基,必定还有人在认真创作,那些表面的喧嚣终将消散,新的热闹也总会不断涌现。像我这样的歌手,更多地是要表达内在的内容。
这个圈子其实只是个标签,它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深度,诸多深刻之处往往借助消遣的形式来呈现,整个社会普遍呈现出喧嚣杂乱的状态,而真正内心平和的人,始终保持着那份宁静。
谈生活
“清冷又浓稠”
人活着无需从众,自得其乐更重要
新京报:你是否已经从躲避爆红,变为逐渐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奏?
李健表示,他从不逃避走红,也不明白什么才算走红。或许只是人们某个阶段关注度高一些罢了。重点在于被关注能提供什么,是积极的思考,还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才是应有的社会意义。
新京报:在你看来保持与外界沟通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李健说,情况因个体而不同,他更看重创作成果,音乐家或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听众建立联系,艺术家本身并无太大价值,虽然部分人具备人格吸引力,但这并非普遍现象,不必强求,作品才是艺术家的核心,是他们社会身份的真正体现,而不是作品背后的人,优秀作品是人们探讨和互动的焦点,而平庸之作则无需关注和交流。
新京报提到,你曾参与某个电视节目,向观众介绍过《哈扎尔辞典》,并且携带了莱昂纳德·科恩的著作,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这种组合方式是否让你觉得有些不搭当前的氛围?
李健认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才是真正落伍的。那些富有价值的书籍是文明的瑰宝,经得起历史检验。当代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零散,越来越不成体系。如今的社会,道德水准不如往昔,学识积累和思维深度都显得单薄。精髓的学问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琐碎的资讯。科技发展无法替代文化熏陶。人们似乎觉得知识存储已不再重要,但缺乏积累无法形成个人体系,独自面对世界时会感到困惑无力。几千年的知识传承不容忽视,我个人主张传统的学习方法不能舍弃,基础的能力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很容易显现出文化上的不足,这种缺陷无法长期隐藏。
新京报认为,当今社会环境充满零散信息和快速消费文化,人们都难以置身事外。然而你似乎总能坚守自己的节奏,专注于阅读大量无益的书籍,并且将所有钱财都用于购买吉他。这种生活态度的坚定性究竟源自何处?
李健认为,零散时间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而从事艺术创作需要维持比较稳固的创作氛围。这种坚持源于个人的信念,即便有人称其为固执。个体应当培养自己的志趣,当周围人意见纷纭时,连自己的喜好都难以维系。多数人倾向于避免与众不同,我更提倡个人享受生活,而非盲目跟从。诸如购物选择、社交互动等日常行为模式,我都抱有审慎态度并加以反思。人的生存习惯各有不同,这是基本事实。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行为模式自然也应该有所区别,正因世界发展迅猛,适应环境的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偶尔的固守本身也是一种变通,特别是对传统的坚守,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这本身就是一种适应,同时也是考验。
谈自己
“放松又警惕”
斗转星移、喜怒哀乐唯有自我了知
新京报认为你被归类为“提供慰藉的中产音乐人”,这种说法符合你的身份吗?
李健说,他不确定中产阶级具体指什么,也不明白所谓抚慰性民谣的内涵。他认为任何音乐都有使人平静的作用,自己觉得音乐能给人精神上的舒缓。他本人对“小清新”“中产阶级”“白领代言”这类说法很在意,觉得这些词汇并非赞美,每个标签都暗示着严重缺陷,这让他感到十分警觉。这些标签主要反映音乐上不够成熟,过于追求轻松旋律,忽略了深度,缺少精神层面的表达。
新京报表示,一些你的朋友在议论你时,都提及,与你相处的情谊是那种平和如水的交往。这种说法似乎与东北人的个性不太相符。
李健说地域特征不能完全概括人的性格特质,因为个体性格是多维度呈现的。他推崇古人形容高级友谊的一句话,即“彼此相见时并无特别,分别后却时常思念对方”。他个人不太热衷于频繁参加集体活动,更倾向于和有共同爱好的人深入交流探讨问题。
新京报表示,根据之前的采访内容,有人认为来自清华大学的人或许都倾向于独立行动,那么请问你本人属于这类典型的“清华人”吗?
李健表示,清华学子没有固定的形象特征,他们的才智和学业能力十分突出,至于人际交往的悟性,则非高即低。
新京报:觉得你身上有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气质,这是否源于对自身的误解?回想往昔,曾有没有哪些事情让你特别坚持、难以释怀,从而违背了既定的人生方向?
李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国是个不信神的国度,不允许人们敬奉神灵。获得与失去都不在意,成功与失败都不在意,这才是人生应当达到的境界,可我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
新京报表示观察到你的人生历程,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水木年华,如今已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诗人”,被视作“别人家的孩子”。你的人生一直充满成就,发展过程十分顺畅。作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幼便不断收到他人的赞扬,是否从未体验过焦虑、忧郁、失落这类负面情绪?
李健说,真实的体验,不能从行迹中辨识出来。少数几个点连成的行迹,往往浮于表面,那些世事变迁、内心的真实悲欢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即便成功人士,即便没有外部的磨砺,也需要技艺上的精进,终究要经历磨炼,像我这样没有根基的人,怎么可能在社会上平步青云呢。
新京报:众所周知你热衷锻炼,但你从不炫耀锻炼的收获。能否透露一下,你目前的锻炼水平如何?
李健表示自己不清楚健身存在等级划分,他自幼就十分活跃,运动是他的爱好,并非被迫参与。由于父亲是京剧武生,他童年时期就学习京剧并练习武功,小学时在体育学校训练游泳,之后又练习田径。他在体育方面确实具备不错的天赋,只是近年来经济条件改善且拥有闲暇时间,才重新拾起这些曾经的热衷之事。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玮 张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