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微信群宛如一个江湖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微信群都是一个江湖圈
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凝望却无法触及,而是同处一室却无法沟通。在群组里,我们彼此错过,言语、符号皆不契合。渐渐地,我们各自投身于运动圈子、娱乐圈子、旅行圈子、美食圈子……各自逍遥,毕竟当下,群组已成为社交的主流。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群聊的脚步
热门帖子《你已被移出群聊:微信族必看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从业者表情一览表》在社交圈引起轰动,许多网友表示感同身受。“睡醒后感觉好像遗漏了重要信息”常被用作流量不足时的内心独白,面对右上角的“数量众多”,点击与否都让人心情沉重。
微信交流群已十分普遍,创建过程简便迅速,只需简单操作,几分钟就能形成一个新的集体。各式各样的群组迅速涌现,玩游戏需要建群,临时组建的工作团队需要建群,安排某天的集体活动也需要建群,即便是拥有相同星座或同一天生日的人,也会组建属于自己的群组。
社交群组,好像变成了大家闲暇时刻的首选消遣方式,用餐过后分享佳肴、展示光盘,工作结束、外出游玩抱怨空气污染、指责交通拥堵……在这些群里,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有些事情可以当作谈资,接着引发大约一刻钟的关联或不相关的探讨。不论话题重要与否、陈旧或新颖,总有人持续不断地做出积极回应,或发送符号、或输入信息,一直在线即刻回复,兴致不减。
人们常常诉说手机频繁响起,却依然热衷于群组中无谓的争执,即便彼此都不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依然兴致高昂地交流,大家总是嚷嚷着“他们太吵闹”,却直到群里的最后一个人停止发言,也无法安然入睡,游戏群里的消息,常常被转给闺蜜群,发小群里的笑话,也总被拿去同事群中夸耀。识别出那些沉默不语的人,还有那些偶尔参与讨论的,以及那些试图孤立原本积极的成员,社群交流方式在接连不断的话题推动下持续活跃。
群聊的变与不变
社交平台变了,“狐朋狗友”不变
从“添加QQ号”到“扫我微信码”,随着社交圈变得更加私密,我们慢慢不再使用小企鹅软件了。电脑上经常登录QQ,但只有用手机才能让私信感觉更安全。电脑界面显示着“XX单位”“XX项目组”,手机界面却是“购物达人”“深夜美食团”,前者用于接收正式消息,起到铺垫作用,后者才能开启话多、好友模式。更换社交软件频繁,在各种群体里穿梭,虽然参与讨论频繁,经常交流,但终究不是那些关系最紧密的朋友。
聊天表情变了,吐槽内核不变
交流时使用的图画符号,既有像“腼腆”“得意”那样预设好的基础样式,也有诸如“难以办到”“你们那儿真有办法”之类的流行说法,各种图画的形象风格五花八门,并且常常附带笑话。打开几十条等待阅读的集体信息时,其中一部分内容常常是由一连串图画符号组成,仅用几个字也能愉快沟通。如果用一键发送的图画符号,足够抒发不满时不想言说的情绪,又何必激动地敲打键盘。诚然,在日益丰富的表情库中,还藏有一个“我正聆听,你们请说”的隐秘内容。
表达方式变了,娱乐精神不变
从大段的手写文字,到语音、照片、简短视频,群聊也能够图文并茂,有图有据。从仔细阅读并回复,即便不真诚也要“嗯嗯”“哈哈”,到随意点赞,仅用密集的表情符号就能活跃群聊。软件天天提示升级,功能持续改进,聊天模式不断变化。“请用微信红包和我沟通”,红包的数量、金额并非关键,关键在于红包上的文字。交流方式事小,娱乐大众才是关键。
有“群”的地方就有江湖
各个群体具备特定的宗旨和个性,各类集体中,其内部人员也存在关联或相似之处。集体逐渐演变为界定人际互动的载体,交流的频次和快乐感受,亦可作为衡量彼此亲疏关系的标尺。很多总在群里发言的朋友把交流从线上平台延伸到了现实活动,比如一起吃饭、一同外出,反而不常参与讨论的人逐渐被忽视,甚至受到批评说“合不来”,结果最终被从团体中排除出去。
群组互动频繁,参与者被冠以各异的名号,如阔绰者、健谈者、寡言者、爱打听者、批评家等,网络上的情绪无形中渗透到现实,乐于交流的彼此结交为兄弟,而互动稀疏的,即便退群也形同陌路,因此批评家意外地备受青睐,是否拥有趣闻、能否精准吐槽,成了评判社群成员优劣的尺度,就连鼓掌附和的旁观者也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在群聊里,默默无闻也有被贴“不合群”的风险。
古龙曾经认为,人类聚集之处便是江湖,如今有人指出,网络社群之中亦是江湖。微信群虽然不大,却可以看作江湖社交的缩影。有的群聊可以畅所欲言,有的群组需要谨言慎行,有的社群适合真情流露……各个群组之间差异显著,大家心里都清楚明白。群聊构成错综复杂,使得参与者在查看成员名单时必须逐一确认,确认没有陌生面孔才会放心,进而无所顾忌地发言。寻找代购渠道何处更容易成功,倾诉失恋心绪何处能得抚慰,抱怨上司遭遇何处可获理解,群组交流的分寸把握,如同闯荡社会一般,必须掌握多样技巧,方能应对自如。
你在群里“占座”了吗?
聊得嗨才能坐得稳
有些人特别喜欢参与集体讨论,另一些人则始终默默观察从不发言。不论属于哪种类型,都能在群体里找到自己的归属。集体交流时,充斥着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即使引来非议,也会对别人的聪慧表示赞赏。就算一言不发,也渴望留在其中,感受一下不被注意的自在。这种交流方式,是最简单的快乐体验。
一个人太寂寞,群聊是最简单的狂欢
讲述人:Titty
人类天生喜欢聚集在一起,应该多和同伴交流互动,而不是独自一人待在封闭空间里假装深沉。群组沟通与电话通话、文字信息传递有相似点,都能不受地域限制,方便联络,而且群组沟通更加高效,也不拘泥于一对一的交流方式。群组交流其实和线下聚会差不多,只是一个是虚拟空间,一个是现实场所。对比而言,群组交流无需付费、无需劝酒,愿意参与就讨论,不愿意关注也能隔绝,是最为简便、闲适的集体欢乐。能引发群组讨论的内容往往都具备吸引力,表达看法时,有人言辞尖锐,有人谈吐诙谐,仿佛一场大伙儿的即兴表演。偶尔有人会在群里咨询某些事项,众人能够集思广益。由此可见,群组互动也是增进见闻、丰富日常的一种途径。
群聊轰炸应接不暇,群红不懂潜水族的痛
讲述人:波森
干活的时候,手机总在旁边响个不停。捡起来一看,原来又是有人在群里嚷嚷个不停。只要有人带头,就会接二连三地吵闹个没完。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根本没法专心做事,只好把群消息关掉,才能得到片刻安宁。偶尔并非不愿加入集体交流,只因众人作息不同,当对方兴致高涨时,你或许正焦灼处理事务,况且多数群体互动多是琐碎玩笑,偶尔涉足尚可,但若深陷其中,难免会侵扰个人生活领域。
一个团体里人数或许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不过经常参与讨论的只是少数几个积极发言者。偶尔发表看法的沉默者,有时会因彼此不熟悉而得不到回应,话题随即被其他人继续。尽管可能无人留意,但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发声的潜水者而言,确实感到不自在。
群角色构成表
各个群体各不相同,不过,依据其发声的节奏、传播的信息,它们形成了特定的定位。这种不约而同的现象实在令人发笑。
每个群体里通常都有几位核心人物,他们时常发起红包作为对成员的奖励。这些红包的数额并不算大,主要是为了增添互动的趣味性。这些核心人物以慷慨的形象示人,常常用“赏赐”的姿态看着群成员们为红包而激烈竞争,从中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那些接受过他人恩惠的成员们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核心人物的慷慨行为赞不绝口,这种反应又让核心人物获得了额外的满足。
潜水者:潜水者是一群难以摆脱的麻烦人物。他们一旦加入群体,就几乎从不发表言论。如果他们安安静静地只潜水而不参与互动也就算了,但他们偏偏不彻底潜水,一旦有红包可抢,总能看到他们的出现,实在让人感到不快。
段子狗这个角色,就像生活中的扩音器。他们专门分享笑话三十年,一旦有新段子,就立刻发到群里,让大家开怀大笑,同时也赢得“消息灵通”“紧跟潮流”的称赞。别瞧不起段子狗,他们其实是懂得互联网运作方式的。
夜猫族:深夜是群组消息密集时段,即便困得不行,手机仍会响个不停,不断催促你“快加入讨论”。只好选择静音或关机,次日清晨查看时,发现群里有上百条新消息,打开一看,凌晨两三点还有人在线交流。这些人难道不需要睡眠吗?
群众情绪激动:有些个体,时常在集体中发表高见,评论时事,对邪恶现象深恶痛绝。他们平日里或许不常见面,然而每当发生社会性事情,便纷纷现身,提出长篇大论的看法。不清楚是集体讨论变得充满激愤情绪了,还是激愤情绪的人们开始参与集体讨论了。
电光石火之间,“你已被移出群聊”
就算对喧哗或者寂静的某个集体不放在心上,可一旦瞥见“你已被剔除群组”的提示,精神上几乎要垮掉。毕竟,自己选择离开和被动被除名,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没心没肺版:哦,删了呀。
这群特别的存在,对于离开集体毫不在意。刚知道这个消息时,他们或许会短暂感到意外或轻微不快,但很快就能振作起来,转换注意力,重新参与其他愉快的集体活动。
恼羞成怒版:有啥了不起,本来老子就想退群了!
他们正被愤怒笼罩,却从不反思自身,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对充满敌意的环境,也必须用敌对的方式回应,而群主对此一无所知。
惆怅自检版:一定是我哪里说错话了,还可以补救吗?
说话常常不经思考,等被移出集体之后才反思过失。既然现在这样了,总结经验教训就行了。总是闷闷不乐、悔恨不已,心理素质实在太脆弱了。
群聊由来已久,只是方式变了而已
过去邻里们搬来椅子坐在树下乘凉说笑,如今人们待在室内开着冷气,拿着手机在社交圈里开玩笑。偶尔也会严肃地讨论职业相关话题,多数时候谈论的还是日常琐事。好比古代人骑马,现代人驾车,出行工具在更新换代,交流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唯一恒常的是世事变迁。
说说最近的热点新闻,谈谈市场的起伏变化,有时示弱,有时可爱,表达好感,也来点调侃……发布者感到愉悦,旁观者觉得有趣,这样不是很好吗?有些人因为一句话心情低落,有些人对没完没了的群组讨论感到厌倦。群组里的交流跟平时聊天一样,会引发共鸣,也可能产生分歧。而人生本就是这般模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