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继平:探寻长寿秘诀,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2025-09-18 -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健康长寿,这种愿望从未改变过。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迷信和盲目努力。“据说海外有仙山,仙山云雾缭绕”,因此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众多男女,乘船远航寻找永生之药。最终,这些人一去不返,不仅没找到“永生之药”,连徐福本人也杳无音信,可怜的始皇帝苦苦等待,却始终等不到药的踪影,最终在五十岁之前就去世了。古代有一种方术叫炼丹术,用铅、汞等材料制作金丹,达官显贵们都渴望借此实现长生不老,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加速了死亡,“想要永生,结果更快死亡”,唐代不少皇帝就因为服用金丹而中毒去世。

记得《韩非子》中有个段子,讲有位求见者,捧着能让人永生的药准备献给楚王,正要进入宫殿,门口的守卫就问他:这个能吃吗?求见者说:可以。谁知守卫立刻夺过药丸就吞了下去。楚王听后勃然大怒,觉得别人费心炼制的长生不老药,原本就该是我的,这小子居然抢在前面吃了,这可不行?马上下令把他杀了!没想到那名侍卫很会说话,他不慌不忙地解释:第一,我事先询问过谒者是否能够服用,对方确认可以之后我才吃的,因此过错在于谒者而非我;第二,这种药号称是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可我吃了之后却立刻被处决,这难道不是毒药吗?楚王听后觉得他说得有几分道理,最终决定放了他。

叶圣陶特爱饮酒

看来,人们渴望的“永生不老”之药注定无法实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转而寻找各种“延年益寿”的方法。过去“人生七十为高寿”,如今是“八十并不罕见,九十尚属年轻”,似乎不到“九五之尊”的年纪,是很难被视为“长寿者”的。但是,若要询问“延年益寿”的诀窍,那就五花八门、因人而异,一千位长寿者眼中,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许多有助于健康长寿的做法,在长寿者那里往往被违背:他们声称清淡为上,却偏爱甜味;人们说避讳肥腻,他们却嗜好厚肉;提倡戒除烟酒,他们却两者兼有……这真是“对你有害的,对别人却是甘露”。叶圣陶先生对饮酒情有独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上海开明书店担任编辑期间,与老板章锡琛等人结交为友,共同创建了“开明酒会”。该组织每周以讨论选题为幌子,实则进行饮酒聚餐活动,参与成员包括夏丏尊、郑振铎、茅盾、丰子恺等知名人士。他们还制定了一条入会标准,规定会员必须能饮五斤黄酒方可加入。钱君匋的酒量仅达三斤,他希望通过章锡琛的关系谋求加入,叶圣陶得知后爽快应允,大手一挥表示欢迎。那就放宽一些尺寸,让他先进来考察考察再说。”

叶圣陶平素喜爱饮酒,即便年逾九十,仍会小口品尝,却从不因此感到疲惫,有传闻称他能够健康长寿的原因在于——抽烟和饮酒,并且从不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的道理,早先我听黄永玉提及过,那时他已是九十高龄,却依然能绘画交谈著述,还能驾驶跑车展现风采,旁人询问他的“健康之道”,他坦言“我抽烟晚睡样样来,专门与养生背道而驰,所有不健康的事我都做”,最终他享年百岁,也只有他能如此“特立独行”。

有些人很难不活长久,但如果说有人不想活长久,那肯定不是真心话,而是嘴上说说而已。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钱玄同先生,一向思想非常前卫,他认为人活得时间太长会变笨,年老之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他曾经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那就是“人到了四十岁就该去死,如果还活着就要被处决”。然而没过多久,他自己就快要到了四十岁生日,但他却非常悠闲自在,一点也没有要做什么的样子。文学界一些知名人士感到不满,相继要对他发起抨击,鲁迅创作诗句回应:“自己不遵守规则,却能平安活到四十岁,何必用赌徒的粗鄙行径,来抵挡思想辩论。”胡适、刘半农等人也撰写了讣告、挽词以及祭奠的诗歌,甚至计划在《语丝》期刊推出一期“钱玄同先生壮烈牺牲特刊”——以往的文人戏谑,总是充满雅致。

近代文坛活到百岁高龄的人虽然不算特别多,但也不是什么罕见现象,例如马相伯、马寅初、苏雪林、杨绛、张充和、周有光等人都是,其中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从不抽烟也不喝酒,他享年112岁实属难得,自己常开玩笑说成是“上帝疏忽了的人”。很多人认为寿命取决于遗传,或者家庭条件优越,但季羡林幼年时家境贫寒,身体虚弱多病,双亲的基因也不好,尽管人生多磨难,历经劫难,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还活到了九十九岁高龄。他提出的“三不”健康法是不运动、不偏食、不抱怨,主张“没有养生方法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文人是否普遍长寿?这其实并非定论,主要因为文人善于创作文章,而名人又常被媒体关注,因此更容易受到公众关注。例如,曾有书法家苏局仙,在百岁高龄时仍参加全国性的群众书法比赛,还有作家章克标百岁时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启事,后来苏局仙荣获全国大奖,章克标也成功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伴侣,这两件事都曾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

那位海上学者兼书法家王蘧常先生,自幼体弱多病,年纪轻轻时就罹患了极为凶险的心脏顽疾,街坊邻居随意翻动报纸的声响,都能让他惊出一身冷汗。医者断言他命不久矣,仅能享有四十载春秋,然而他始终如一地坚持每日研读诗书,勤练书法,最终竟奇迹般地存活至九十高龄。反倒是那位曾经诊疗过他的医生,却不幸在他之前离世了。

人生如同通话,总有一个人先结束对话。或许长久生存并无特别方法,核心在于乐观心境。若有人询问我延年益寿之道,我也有一套准则,只要严格遵循,定能健康长寿,其要诀便是持续气息,切莫停止呼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