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引关注,舆论到底在关注啥?

2025-09-24 -

自 11 月 26 日夜间起,受污染物排放及极端不利气象状况作用,内蒙古及邻近区域遭遇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受影响区域持续扩展,污染程度逐步加剧。

29 日清晨,内蒙古环境监测系统通报,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区域遭遇空气污染,程度不一,涵盖中等到严重等级。呼和浩特、包头、赤峰三地污染尤为严重,能见度显著下降。内蒙古气象部门指出,当地空气质量创下五十余年新低。

11 月 30 日,央广网发布消息,内蒙古连续三天的雾霾尚未消散。 内蒙古环保厅确认,呼和浩特市普遍能见度不足 1 公里,受雾霾影响,京藏、包茂等多条高速公路已经停止通行。呼和浩特机场于 11 月 29 日公布信息,受持续大雾影响,能见度未达起降要求,滞留旅客数量超过两千人。

12月1日,呼和浩特市举行空气预警信息发布会议,鉴于该市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呼和浩特市政府宣布自12月1日起,将重污染天气的蓝色警戒级别调高为黄色警戒级别。

据了解,这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从十一月开始,华北地区经历了好几次强降雪,雪融化后地面湿度接近满额,气温下降,同时中层大气却出现明显变暖,这使得华北地区大面积处于高湿度、低风力、强逆温的非常不利的天气状况,污染物不断累积,最终引发了这次大范围的严重区域性污染;第二,呼和浩特市在开始供暖之后,煤炭燃烧造成的污染排放明显变多,再加上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也显著增加,这些都使得空气中 PM2.5 的浓度变得更高;第三,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居民用电、取暖、城市建设等活动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向大气中释放了更多污染物,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总量持续上升,空气污染情况逐渐恶化。

12月1日,由于受到强冷空气的作用,雾霾开始慢慢减退并最终消失,人们终于再次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和蓝天,内蒙古等地区也重新享受到了清新的空气。

烟尘笼罩了广袤的中国地域,连续数日媒体的报道显示,国际与国内媒体均聚焦华北出现的严重烟霾状况,"烟霾源自何处, 究竟为何如此厉害, 又将持续多长时间?"成为民众最为关切的话题。

新闻界对灰霾的深度关注自 11 月 30 日激增,该日恰逢全球气候峰会启幕的前夜,围绕“阴霾笼罩的都市”主题的影像资料近期在新闻平台广泛传播。

关于雾霾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雾霾的恶劣状况,通过网友的诙谐言论得以体现:一位记者在马路上进行访问,询问一位阿姨:“您认为空气污染对您的日常有什么改变?”阿姨的回答十分风趣:“变化非常明显,你得先分清楚,我才算是您的长辈!”

环保部门指出,特殊的气候状况和极端的天气因素,是造成华北地区这次雾霾现象的关键原因。煤炭直接燃烧以及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气,是导致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源。

亚洲协会纽约总部运营的网站11月30日发布文章《中国的雾霾笑话》收录了部分社交平台网友的评论,例如有人称掀开窗子时仿佛双目失明,又有人形容街头牵手却无法辨认对方容貌,还有骑摩托车通勤者比喻自身如同云端驾雾般飘飘欲仙。

重度空气污染预警时,市民应如何应对?建议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上路,注意出行安全。同时提醒易感群体加强防护,公众尽量减少在户外活动和室外工作的时间,并做好外出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易感群体应留在室内,停止户外活动。

消除雾霾除了借助风力,还有其他有效方法吗?专家指出,不能单纯依赖积极心态在心理层面“主动避开”,晴朗的天空也不应该仅仅依靠冷空气来形成。必须严格执行减少污染排放的规定,并建立区域性的综合管理体系,这非常关键。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表示,治理雾霾是一场长期的斗争,临时性的应对措施只是表面处理。他认为,必须保持全年无休的投入,勇于承担起治理雾霾的任务。单纯依靠临时性的应对手段,长远来看其实对治理雾霾没有好处。必须把治理雾霾看作是持续性的任务。杨朝飞提出这个观点。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的负责人杜少中向笔者说明,必须认真执行减少排放的规定,并且建立起高效的区域管理机制,这非常重要。他打比方说,这就好比室内不能吸烟,只要有一两位人不遵守规则,所有人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视觉图像带来的震撼效果更为强烈。各式口罩、人们冷漠的神情、隐约可见的标志性建筑,都成为了记录这次严重雾霾天气的象征。

部分研究者指出,新闻报道关于雾霾的内容大多围绕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展开,这种现象体现了公众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同时,网络上传闻的许多幽默言辞,也被视为民众情绪的一种折射,暗示着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气候变冷现象愈发明显,多数地区开始实施集中供热,空气污染问题随之加剧,公众对于灰霾天气的抱怨不会减少,针对此类现象的治理探索也绝不终止,内蒙等区域务必制定周全的应对方案。

当阴霾笼罩城市、污染物肆虐的天气出现时,城市又该如何处置? 如何确保从预警信息广泛传播到应急方案实施的顺畅过渡, 如何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如何与主要媒体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这一连串的难题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与舆论应对策略。 ( 史叶 穆林)

十面霾伏引关注,舆论到底在关注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