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字号晨光茶社,藏在大观园里的别样风情
相声堪称中国曲艺中的瑰宝,济南享有艺术之乡的美称。过去的中国里,北京、天津、济南被视为曲艺界的三大重镇,济南能获得这个称号,晨光茶社发挥了关键作用。
晨光茶社肇始于1943年9月,发起人是李寿增与孙少林二人,他们师徒相承。李寿增籍贯天津,早先担任机车驾驶员,后来由于痴迷相声艺术,转而从事专业相声表演。孙少林同样来自天津,自小就热爱相声,九岁拜入师门,十二岁便开始公开演出,在说、学、逗、唱等各方面都技艺高超。刚到济南时还没有艺号,因为那时候他是个秃头,相声宗师马三立给他取艺名叫孙少林,用这个名字寄托了吉祥的期望。过去中国相声界有“南方张(永熙)北方侯(宝林)中部少林”的说法,这里的“中部少林”说的就是孙少林先生。
晨光茶社的成立背景,与过去的“青莲阁”有密切联系。“青莲阁”地处经二路和纬一路交汇处,是一个专门上演曲艺节目的地方,其经营者是马玉山先生。1940年,为了让“青莲阁”的演出更加热闹,马玉山特意从北京请来几位说相声的艺人。这些艺人的表演非常受济南当地居民喜爱。于是,第二年马玉山又前往天津招募相声演员,这次邀请到了李寿增和孙少林这对师徒。他们抵达济南后,表演异常火爆,并且持续两年热度不减,获利相当丰厚,使孙少林认定济南是曲艺的沃土,因而产生了在此定居谋业的想法。1943年,孙少林的小舅子赵大成,用100袋面粉的酬劳,租下大观园东门旁紧挨狗不理包子店的场地,原先用作皮影戏的舞台,经过一番翻新装修,促成孙少林的心愿达成。李寿增和孙少林特意前往天津,诚邀数位相声泰斗,共同组建了一支实力不俗的表演队伍。
晨光茶社这个名字,是李寿增提议的。那时北京有家名为“启明茶社”的场所,由著名相声表演者常连安所创办,位于西单商场,在京城颇具名气。“晨光”和“启明”的含义相似,都象征着太阳初升、充满活力,因此孙少林以及整个团队都表示认可。1943年9月2日,晨光茶社正式营业,没过多久,相声界便流传起“南晨北启”的说法,被视为该领域的两大特例,备受瞩目。对于济南曲艺界而言,晨光茶社的问世,无疑是一大助力,让整个行业更加繁荣兴盛。
相声最初在北京兴起,后来在天津兴盛,最终在济南成熟起来。济南市民非常喜爱相声,并且对相声艺术有很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晨光茶社自从开业以来,场场爆满,除了本地的表演者,他们还经常邀请来自外地,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知名表演艺术家来此演出。晨光茶社曾邀请过许多相声界的佼佼者,包括张寿臣、马三立、吉坪三、周德山、刘宝瑞、郭全宝等人,他们也都受邀前来表演。由于晨光茶社非常受欢迎,济南相声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业内曾流传一句俗语:“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求发展。”这句话表明,相声演员只有先在北京、天津获得一些名气,才有资格到济南晨光茶社演出。此外,曲艺圈里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南方来的艺人,北方来的高手,都要到晨光露个脸,由此可见,晨光茶社当年在业内的影响力有多强。
晨光茶社朝东面西,背邻大纬二路,正门位于大观园之中。茶社内舞台朝北面南,中间设有四排连椅,两侧各有两排长凳,全部座位可容纳300余人。舞台前方设有挂板,板上悬挂艺人姓名的木牌,通常名气大的艺人木牌会挂在中间位置。此外,每当有外地知名表演者来此献艺,茶社会在门口张贴引人注目的海报,以此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赏。
晨光茶社的表演通常在上午十点启动,一直进行到晚上十点,偶尔会持续到深夜十二点。他们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采用一种循环往复的形式,不同于当今流行的模式。详细来讲,表演起初由首位表演者登台讲述一段独角戏,讲述完毕后并不离场,而是等待第二位表演者到来;两位表演者共同完成表演后,首位表演者退场,第三位表演者登台与第二位表演者合作;接着是第二位表演者退场,第四位表演者登台与第三位表演者合作……这般循环往复,直至演出结束。这种表演方式对表演者的基础能力有很高标准。希望他们不仅擅长独自表演,也善于互相配合;不仅能够巧妙地附和,也能生动地制造笑料,并且需要掌握大量不同段子,这样才能确保表演效果,并且避免连续几天使用相同的内容。当时晨光茶社的表演者,能够说上百段相声是基本条件。当然,晨光茶社以说相声为主,偶尔也会加入一些像快书、双簧、数来宝之类的节目。
以前去晨光茶社看表演,不存在预先买票的情况,而是看完节目再交钱,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茶社有进有出两个门,进来和出去不能搞混。大家进门时会拿到一张纸条,上面标明了入场时段,进去之后看多久完全看个人喜好。想多看就多待一会儿,临时要离开随时能离场。退场时把进门时领的纸条交给守门人,工作人员会根据观看时长来计算费用。这种计费方式,既便利了观众,又对表演者形成隐性的促进,由于观众流失会导致收入减少,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因此他们的表演,大多追求完美,完全没有敷衍的情况。
杰出人物聚集必定造成场面热烈,场面热烈必然导致观众众多,那个时期的晨光茶社门口,经常出现排队等待观看表演的人群。有时为了减少在门外等待的观众数量,他们不得不临时增加演出时间,也就是故意暂停几分钟,间接促使早到的观众早点离开。晨光茶社开业以来,每日几乎都要修理座椅,由于观众观看表演时,常常忍不住哈哈大笑,导致连椅和板凳很快就损坏了,因此需要频繁进行修补,这也间接反映了它表演的热门程度。
相声旨在引人发笑,然而其素材必须端正得体,绝不可逾越界限。昔日的晨光茶社对此标准极为严苛,明确禁止粗鄙言辞与猥亵行为,不允许为博观众欢心而使用不堪入耳的词汇,更不容许拿伦理问题做笑料,所有庸俗趣味均被列入禁止范围。
表演者演出时难免遭遇意外状况,或出现失误,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出色的即兴应变技巧。这种技巧指的是在突发情况下灵活应对,避免让观众察觉表演的瑕疵。当年晨光茶社对表演者有此基本标准。比如演出期间突然断电,台上的表演者需根据现场情况,临时构思一些说辞,力求让演出顺利收场。
济南临近解放时,时局不稳,物价飞涨,晨光茶社的业务因此遭受重创,部分艺人难耐困顿而离队,好在孙少林等人全力维持、执着守护,使得“晨光”最终得以迎来转机。
新中国成立后,晨光茶社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先前离开的表演者部分重返舞台,并且不断有新面孔加入,让表演队伍规模扩大。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段子,还根据时代发展创作了大量新颖的作品。1958年,在济南市文化局的批准下,以晨光茶社原有表演团队为基础,正式组建了“晨光相声队”,继续在晨光茶社进行演出。马季是一位著名的相声表演家,他曾经讲述过自己的经历,1960年那段时间,他每年都要去济南很多次,经常在晨光茶社的前排欣赏相声表演,他的艺术成就,得益于许多前辈的指导,孙少林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对他帮助很大,1962年年末,省市曲艺家协会举办了相声大会,晨光相声队演出了很多节目,每一个都赢得了观众的称赞。196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情况,晨光相声队的表演项目不得不中断,茶馆也因此停办。
四十年光阴荏苒到了2006年7月,孙少林先生的儿子孙小林,意图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致力于延续传统文脉,于大观园商场重新建立了晨光茶社。从那以后十年之中,他带领团队进行了超过一千二百场的公益表演,并且收养徒弟传授技艺,对于继承济南相声艺术,推动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零一六年间,他为了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把“晨光”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从而得以延续自己的表演事业。现在,作为国家级一级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晨光茶社”与“济南相声”的守护者,他在网络空间中依然不懈努力,持续传承,已经完成了超过一千三百五十段相声作品的创作和录制,这些作品在数量、水准以及主题健康度方面,都获得了全国相声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要影响。
杨曙明来自济南,其祖籍为沂源,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还担任过历下区作家协会的领导职务。著有八部散文作品集,包括《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我的父亲母亲》;出版过两册评论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担任过《齐鲁晚报》专栏《有话明说》的撰稿人;编选过《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系列书籍;荣获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荣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