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文化画进字里!他竟设计出34个省市名字,惊艳时光

2025-10-08 -

对话人物:

石昌鸿是一位从事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他来自贵州凯里地区,在2008年完成了贵州师范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业,并在此后八年时间里一直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他凭借出色的设计能力获得了国内外的诸多荣誉,其作品也被收录在《中国新锐设计师年鉴》和《中国设计年鉴》等重要文献之中。

对话动机:

最新时期,石昌鸿构思的一系列包含34个中国城市特色字体的视觉符号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获得了数百万人的高度评价。有网民表示,通过这些设计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的各个地方。

“一点预兆都没有”

剥洋葱:为什么要把作品发在网上?

石昌鸿:过去常把创作放到一个艺术在线平台展示,与同行探讨看法。这一批创作是在九月二十三日挂上去的。我在留言里写“用特别方法为祖国庆贺生日”。时间往前推太早,与国庆节相距较远;时间往后挪太迟,多数人都外出旅游了。这个时段,大家无心工作,又没开始度假。正感到闲暇,十分适合。这个系列作品类似节前出行指南,一旦留意到某个地域符号,或许就会动起前往游览的念头。

剥洋葱(微信ID:):有用心去推广?

石昌鸿:对。用心的作品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没有想到会火。

剥洋葱:什么时候发现火了?

石昌鸿:国庆节到来之前,设计领域就已掀起热潮,有位朋友分享给了我相关链接,阅读次数高达数万次。真正让这股热度扩散到圈外,则是最近三四天发生的事情。圈外的朋友也发来作品链接给我,我一查看,发现阅读量都突破了十万大关。今天我的朋友再次提醒我,你务必去关注,微博上众多知名博主都在转发这些内容。

毫无征兆,我未曾料到关注与传播者竟如此众多,也许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吧。

剥洋葱:火了以后,对你的生活或工作有改变吗?

石昌鸿:不是这样,但是今天收到大量微博私信,询问能否授权转载,另外也有不少企业主动找我,商议合作开发这批作品的事宜,只是目前没有时间考虑具体的盈利方案。

剥洋葱:这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个?有没有不满意的?

石昌鸿:自己生的孩子,没有哪个是不好的。如果从中挑选出最出色的,我认为桂林的那个很优秀,那也是当年参加比赛时做的一个设计;安徽的那个,把屋檐和每个笔画融合得相当好,处理得很恰当;西藏的那个,在字体里改进了布达拉宫的形态;河南的那个,运用了龙门石窟的图案,那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艺术珍品。

觉得不够好,像辽宁,构思时清楚要突出重工业城市、鸭绿江这些特点,可若继续这些做法,就缺乏新意。另寻不同手法,首先想到的是春晚演员赵本山、潘长江的诙谐特质。于是用了笑脸和哭脸拼成的“辽”字。象征欢乐与忧愁交织。但现觉其形态稍显松散,略带古怪,需显得更庄重些。

河北那边的情况,其实是承德避暑山庄的鸟瞰图,可网友们看去,就像是几根立柱而已。

当时我就担心这两个会被吐槽。果不其然。

有网民提出疑问,称四川某建筑的构造与四川博物院的标志颇为相似,让人感觉有些雷同。

石昌鸿表示认同这一说法,认为存在某种偶然性,他本人很欣赏独立创作,从不打算模仿他人。每当提及四川时,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熊猫和辣椒,若创作上沿袭这种模式,则缺乏新意。因此他决定从儿时阅读《三国演义》的脑海中汲取灵感,选择了三足分立的构思。

后来我也去看了四川博物馆的logo,真的很像,异曲同工。

谈创作

剥洋葱: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一组设计?

石昌鸿:最初来自桂林,2011年参与了桂林城市形象设计大赛,作品在专业组中获得了入围荣誉。随后,安徽建筑协会的同行邀请我协助设计安徽的标志。

我热爱外出探索,心中一直向往着西藏的壮丽风光,可惜日程不允许。因此,我决定将关于那片高原纯净天空的憧憬,融入西藏特色符号的创作之中。

后来又接触到一些以青岛和敦煌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进而构思了青岛和甘肃的方案。

剥洋葱(微信ID:):没有计划,全靠灵感?

石昌鸿说西安从前是这样的,他去过兵马俑和碑林,认为那个地方非常出色,作为十三朝古都,极富探索价值,他回去后就开始制作西安的相关内容,结果发现这些年已经陆续完成了二十多个项目。

我想到,34个省中只剩下十几个了,决定集中精力全部完成。到了今年夏天,回过头来整理资料时,突然意识到还漏掉了江西。于是抽出五天时间,专门补做了江西的部分。景德镇制作的瓷器以china闻名,中国也用China这个名称,这真是个巧妙的巧合,正好作为压轴大戏。

层层剖析:部分项目优先考虑首府,另一些则关注省份名称,浙江省则特别采用了西湖作为方案。

石昌鸿:为了字体设计方面考虑,挑选时有所侧重,部分为城市名称,部分为省份名称。例如湖北,我采用了黄鹤楼,此地标形象能体现“湖”与“北”的含义,但“武”“汉”则不合适。另外,也有意避开已有成熟设计,比如杭州已有经典标识,故选择了西湖。

剥洋葱:设计一个城市标识,平均需要多长时间?

石昌鸿谈到完成江西项目用了五天时间,首先需要寻找能代表江西的特色元素,他回忆起同学分享的庐山瀑布体验,以及从电视剧里了解的井冈山,还有景德镇,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接着与之前江西的客户进行商议,最终整理出所有象征符号,然后进行组合搭配,再通过删减调整,确保每个部分都恰到好处,这才算完成设计。

完成草稿绘制,然后开始制作线条图,接着进行纹理处理,再完善细节部分。细节处理完毕,最后才是上色环节。通过这些步骤,才呈现给你们眼前这个样子。

剥洋葱(微信ID:):对你来说,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石昌鸿:像许多设计师那样,处理细节极其令人抓狂。反复修改,不断撤回,再修改,再撤回,直至头晕脑胀,于是离开片刻,稍后再审视,却发现问题依旧,必须继续调整。

有路人称,于矢量应用中生成毛笔的干笔效果,格外考验定力,由于在指甲盖似的方寸之地,或许得改动几十个控制点,确实如此。

剥洋葱:花费了很多心血?

石昌鸿谈到,这个系列作品的构思实践长达五六年,但实际专注投入的时间为两年。他在公众号上透露,自己为了完成创作,牺牲了午休小憩、晚间观剧以及周末观影的闲暇时光,总是在零散的时间里努力工作。这些说法都是他的真实经历。

“贴近百姓的美是可行”

剥洋葱:你设计的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石昌鸿:去过差不多一半。北方去得比较少。

我十分喜爱观看影视作品。诸如涉及地域知识的影像资料,像《锦绣中华》这样的作品我也观赏过,借助这些途径能够认识它们的文化地理特征。

我从事这些城市标志的创作,源于对它们的喜爱。我也期望借助我的构思,使人们对这些地域萌发探求的欲望,外出游览,去领略中国的壮美,见识中国的景致有多么出色。

剥洋葱:有人说这可能是你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

石昌鸿:除了设计,确实是。断断续续五六年。

从事设计行业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进入大学之后,在第一学年学习静物绘画时,我的学业表现非常不理想,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方向。随着学期进入第二学期,创意图形课程开设后,授课教师经常对我的构思给予肯定,同时我也在校级设计竞赛中屡次获得荣誉。经过这些经历,我逐渐坚定了从事设计的决心。离开学校之际,多数同窗选择了成为教育工作者或参加公务员考试,仅有少数人和我一样,决定继续从事设计工作。

层层展开:这一系列创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是否考虑过将其推广到更多领域?例如,可以提供给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进行销售,或者作为公益项目进行捐赠。

石昌鸿:版权登记手续已经办妥了,要是他们有这类公益性质的要求,我们当然可以给予许可。

剥洋葱:以前做过公益项目?

石昌鸿表示,确实如此,例如参与苗族蜡染的公益项目。借助我们的构思,能够促使众多民众留在当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就是对文化的保护。

剥洋葱:你喜欢文化的东西?

石昌鸿表示自己既热爱商业活动,也对文化领域充满兴趣。他常常思索如何让商业成就与艺术水准并存。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触动少数人的心弦,让他们认识到贴近日常生活的美同样具有感染力。

剥洋葱(微信ID:):关于这组作品,还有哪些计划?

石昌鸿:后续将增加上海、南京、天津这些地方,大约十来个,这样才算齐全。

随后有人提议将其编成书籍,书名已初步选定,为《一字一城》或《一字一视界》,书中将结合城市标志,并穿插民俗介绍,主要面向儿童阅读,这个想法挺有价值的。

商业往来也可能涉及授权问题,设计师兼具艺术家的追求与商人的思维,既要注重作品水准,也需具备市场意识。

剥洋葱:希望通过设计提高国民欣赏水平?

石昌鸿:并非民众缺乏审美,而是我们设计师的创作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粗糙。此前赴日考察,感触颇多,了解到该国也存在民众鉴赏力欠佳的现象,不过设有专门机构加以引导,例如在京都,广告牌的尺寸和用料需契合当地的人文风貌与自然环境。期待中国也能借鉴此做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