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笑话到脱口秀,美国正偷换舆论话筒搞啥名堂?
1981年,在波罗的海边,苏联举办了一场名为“西方81”的军事演习,至今仍被视为军事史上的经典事件。这次演习动用了十个集团军,以及上万辆坦克和数十万大军,特别邀请了西方军事专家坐在前排观看,意图展示军事实力。西方国家的反应十分明显,他们感到非常不安。经过仔细计算,他们得出结论:如果无法在物理层面战胜苏联,那就应该转移竞争的焦点。十多年之内,由认知对抗和宣传冲突编织的罗网,硬是把这个大国给拖垮了。
三十余年后,九三阅兵的庞大装甲部队、航母电磁弹射的突破,传递了同样的信息:没有任何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美国也不例外。因此,当年应对苏联的策略被重新启用,并且增加了新的手段。
假如你是美国高层,面对解放军的导弹部署和某个社交平台的发布界面,选择哪个显而易见。然而,当前形势已非往昔,苏联时期物资匮乏且文化封锁严密,只需借助可口可乐、牛仔裤或好莱坞电影就能找到突破口。现在中国物资充裕,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仅靠这些表面象征已无法撼动。
因此当前工作重心调整了,变得更为贴近现实,也更加不易察觉:比如动物权益维护、狗肉食用辩论、女性权利议题、烟草禁令讨论等等,这些议题近期接连不断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目的地推送的“议题武器”。幸运的是相关管理机构早已察觉到异常状况:小红书平台受到约谈,豆瓣生活板块被暂停服务三十天,网信部门“清朗计划”直指“煽动不良情绪”的核心,这一举措正中要害。
有人感到不解:这些不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议题吗?为何会被称作 “认知战工具”?关键在于 “议题掌控权”。简单来说,就是谁能决定 “我们应当关注什么”。手机屏幕空间有限,若用于指责男性、批评吃狗肉、抱怨应试教育,很快就会填满。而真正的国家大事和民众生计问题,却无处安放。
更令人费解的是所谓的“应试者误区”。小红书上有网友质疑:为何 “帝王”“元首”“总裁” 通常被理解为男性身份?女性担任这些职位时必须加上 “女” 字,这是否反映了父权文化的束缚?评论区里立刻有人开始 “追根溯源”,从 “帝” 字的构成分析到 “后” 字的原始含义,忙得焦头烂额,却不知道提问者根本不在乎你的解释是否准确,只在意你是否参与了讨论。
有人声称南京的影像工作室在宣扬敌对思想,立刻就有人出面澄清并非如此;又有人指责食用犬肉缺乏同情心,马上就有人说明其符合防疫规定。即便你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紧接着就会有一百个其他议题接踵而至:聘礼应当支付多少?工作场所中的性别不公如何消除?标准化的学习方式是否损害了孩子们的成长?没完没了的论辩,消耗的是社会资源,加剧的是群体间的隔阂与冲突。
面对这种策略,应当采取非常规的应对方式。如果对方提及男性统治,可以回应说古代帝王大都是男性,确实存在压制现象。要是对方索要彩礼作为补偿,可以反问说承认问题又如何,不给予又有什么后果。当对方指责存在仇恨灌输,可以强硬表态说即便如此又能怎样。当对方批评食用狗肉缺乏爱心,可以直白表示自己愿意,这与你有什么关系。
这个策略为何有效呢?由于社会舆论的规范最忌惮弱肉强食的规则。美国怎敢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呢?正是因为不敢,才选择在虚拟空间进行言辞交锋。我们刚结束阅兵仪式,导弹的射程众所周知,他们除了提出议题还能怎样呢?过去西方用来对抗苏联的手段,是运用“苏联笑话”作为宣传工具,简短的讽刺话语,在欢笑声中削弱对方体制的公信力。如今在我们国家,承担起这种角色的变成了喜剧表演。不说实话,不提供证据,只说一句 “我遭受了家庭暴力”,就能引起轩然大波,事后查明是虚构的?一句 “创作自由” 就能轻而易举地掩盖真相;你若敢提出质疑,马上给你扣上 “情绪崩溃”“心胸狭窄” 的标签,迫使你反过来证明自己并非小气。这难道不就是把 “苏联段子” 改成了 “挑衅的技巧” 吗?
最需要提防的是一种极端化想法:不是完全否定就是彻底拥护,不是极力赞扬就是肆意贬低。当别人提出某个话题时,人们立刻分派阵营互相攻击,这正掉进了制造对立的陷阱。舆论交锋从来不是为了分清是非,而是为了争夺话语权,谁主导讨论方向,谁就能引导公众关注点;谁能让对方耗费精力,谁就取得了胜利。虽然军事防线坚不可摧,但思想防线却可能不堪一击。那些拐弯抹角的议题,那些暗藏机锋的“段子”和“表演”,其根本目的都是要瓦解我们的共同认知。毕竟,无法掌握交锋的主导权,就想争夺话语的阵地;难以在技术层面取胜,就想在思想领域占优。这种算计,我们必须洞察分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