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十四五:中国追光这五年,创新动能磅礴迸发

2025-10-22 -

从远处眺望天空,那里有4410米的高度,坐落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该站拥有1.36平方公里的探测器网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宇宙线发源的重要迹象。

深入观察微观世界,中国的“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揭示出精密构件的内部构造,推动中国在该学科取得领先地位。

当今中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姿态,在科技尚未涉足的领域,探寻新知,激发活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囊括了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在“十四五”时段,中国的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2025年,中国首次进入全球前十行列;中国有24个创新集群,进入全球百强的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超过40%,并且连续三年保持世界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更是全球排名第一。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个重点内容是提前规划国家重大科技设施的建设。针对尖端科技方向,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深远眼光和全局考虑的重大科技设施项目。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新建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全球顶尖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该设施建成之后,将使人们得以在分子、原子乃至电子层面审视微观领域。过去五年间,众多重大科技设施得以顺利建成,其数量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超过一倍,刷新了历届五年计划中的最高纪录,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出发点,创新中心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在大湾区,大学呈放射状散布,科研院所和公司跨越区域限制广泛设立,完整的创新体系使近两百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区域,成为全球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并在中国各地快速扩展和模仿,创新资源像水流一样不受阻碍地传播。

五年来,实验室持续产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断进入生产环节,迅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人工智能专利居世界首位,每隔十一个钟头就会出现一家相关公司,累计数量突破五千,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产生巨大价值。

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上海、北京、武汉等二十多个主要城市已经建立起量子通信城域网,这个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里规模最为庞大的量子通信系统。

目前,我国聚集了全球数量最多的科研工作者,拥有超过五十万个高新技术公司。创新是引领进步的核心要素,持续激发着国内经济的强劲动力。

总监制丨张勤

监 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刘颖 朱继华 李斌 赵曙光

记者包括王楠, 张志, 樊浩, 吕泽泓, 孙少晖, 刘羽琪, 杨理天, 张昊, 薛婧萌, 赵菁, 何俊儒, 吴汇军, 纪乐乐, 许伟, 吴琼, 四川台, 安徽台, 贵州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