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嗑CP论文走红网络!对话90后男生第一作者

2025-10-31 -

网友讨论

红星新闻: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情感人类学是研究什么?

许冠文指出,在情感人类学的视角之下,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不管是与我们自身紧密相关的极为个人化的情绪反馈,又或者是偏向社会化的情绪状态,事实上它们都和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在许多时候,我们个人情绪所产生的反馈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有着某种联系,举例来说,就业焦虑这种情况,或许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状况存在关联,而并非完全是由个人原因所导致的。

红星新闻:为什么选择“嗑CP”这个主题?

许冠文称,选这个主题颇具缘分,高中时一个夏天,好朋友突然发给自己百度贴吧链接,说那是其写的CP文章,这是自己首次知晓CP粉丝群体,感觉新奇,大学时,有位学长硕士论文是关于同人创作文化研究,自己对该话题渐熟悉,2021年准备开题时,几部电视剧正热播,几个同学讨论剧中CP,自己好奇她们讨论时为何那般开心?这属于较为奇妙的缘分,自高中起始,直至大学本科阶段,而后又到研究生时期,总会存在一个契机,致使我与CP文化构建起关联。并且在我同我老师针对这个选题予以讨论之际,她对我也是极为支持的。

红星新闻:你都找到哪些受访者,是怎么找到的?

许冠文表示,他总共访谈招募到55个人,其中有两个是男性,之后选题聚焦于青年女性,论文里仅采用了53个访谈,在对身边同学做了初步调查并梳理方向后,他拜托一位学妹帮忙发布访谈招募,这位学妹在学校的CP粉丝群聊里进行了转发,他于晚上7点拜托学妹,晚上10点未到,他就已添加了快40个访谈对象。

实际上,(此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限定,于我论文的脚注之中,也有所提及,被访谈的对象,皆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基本上是具备高学历的女性。

为什么比起自己谈恋爱

有人更爱“嗑CP”?

红星新闻:CP文化在国内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许冠文称,他看过几篇专门梳理此主题的论文,大概情形是,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与欧美出现了当今CP文化的两个前身,其中日本的同人漫画社群对中国CP文化的诞生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当时CP文化主要借助动漫以及轻小说为载体,以嗑动漫角色的同人作为主要内容,2002年之后,网络文学的兴起为同人文化以及CP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新渠道,小说CP成为热门 。最初是CP从被动消费转变为主动创作,接着B站、贴吧还有微博成了UP主生产CP文化的主要阵地,呈现出以CP原创为主、同人为辅的格局,随后就是近些年大家较为熟悉的电视剧CP的热潮,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CP的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

红星新闻:CP文化是一种新的情感需求吗?

许冠文表示,这个话题规模颇为庞大,仅局限于亲密关系这一维度而言,他认为这种情感需求带有延续性。他曾阅览过《阅读浪漫小说》这本著作,在该著作当中,考察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家庭主妇群体,发觉主妇们所选定的浪漫小说洋溢着异域风情,充斥着对全新男性冒险形象的想象。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她们只能蛰居家中,并且只能面对自己的丈夫,根本无从知晓世界其他地方的信息,从而致使她们在挑选小说时,更倾向于具备冒险家气质的男性角色。这与后来职业女性的阅读需求存在差异。

再回到CP文化那里,在CP粉丝当中,存在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虽然我并不去谈恋爱,然而我要看我的CP去谈恋爱”。我满心好奇,那是为什么,她们会倾向于去消费爱情方面的产品,而并非自己去开展爱情的实践呢?

后来我于论文之中写道,一位受访者提及,我的CP或许历经了翻天覆地,然而他们的爱恨纠葛终究都会稳步化作我的愉悦。要是于现实生活里去感受这般爱情,自身着实很难不癫狂。也就是说,这种爱情所带来的风险是极为巨大的。

另一本专著叫《爱为什么痛?》,其中也对这种浪漫文化做了研究,现在为何人们的亲密关系愈发难以长久,换伴侣的频率比以前高了许多?作者认为,在当下的生活里,我们越发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亲密关系从一种阶级的匹配转变成为直接的、在即时互动当中的情绪反馈,我们要持续去确认对方对于我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这或许亦是 (CP 文化) 的一种背景 ,一方面 ,我们将这种良好的亲密关系都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它是极为浪漫的 ,另一方面 ,现实当中的亲密关系实践 ,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 ,每一步均充斥着风险 ,我们是很难去适应的 。

红星新闻:你于论文当中所提及的,CP文化的逻辑乃是倒推的,情形是否如此会更具安全性一些呢?

许冠文表示对,你不必担忧他们会解散,因你已为他们划定终点,永远无需忧虑他们偏离正轨,其是从终点起始,缓缓沿着CP粉丝自行构建的故事线朝着起点行进,这或许亦是一种矛盾,鉴于在现实的亲密关系里,我们越是寻求确定性,就越会将自身置于一个不确定的困境之中。

为什么商业化CP会“翻车”?

“嗑CP”到底在“嗑”什么?

红星新闻:研究过程中,有什么超出你预期的发现吗?

许冠文表示,论文要分成3个章节展开讨论,最后的那一部分章节聚焦于亲密关系,这可是他颇为关注悉心留意的部分。他称,自己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打算去做爱情观念方面的变迁研究,具体来说便是当代青年群体范畴之内的爱情观念。时间回溯到2021年,他刚刚开始确定论文题目的那个时候,一直都是在爱情文化这个特定角度领域之中去深入研究CP文化,但是后来却发觉存在诸多限制,显得比较刻板拘泥。再后来进行访谈的时候,其中关于亲密关系的那一部分内容,真的是让他感到颇为惊喜。

访谈时我会问,在你眼中,你CP最吸引你的方面有哪些,相较于爱情概念,她们提出许多更丰富词汇,像灵魂伴侣、羁绊、亲情、友情等,这时我意识到,她们对CP关系会作出不一样判断,这种判断未完全遵循主流浪漫爱情叙事,这让我惊奇,同时也需研究,为何会出现这么多样理解?

而后依据访谈材料之中的信息,事实上,拥有多年“嗑CP”经历的小伙伴,在领会自己极其喜爱的CP之时,常常存在诸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比如对积极情绪体验的需求,对某种亲密关系的期待,这里的亲密仅用于形容关系紧密,并非局限于两性之间的浪漫情爱,还能够融入自身所期待的要素,像友情、亲情等,以及过往情感关系的经历等。对她们来讲,与CP的相遇是偶然的,然而这种相遇或许亦是一种必然。随着了解逐步深入,在积极情绪反馈的状况下,那些期待与经验会缓缓显现。在这个层面范畴内,CP更像是一个能使她们的期待具化为形象的承载之物。

红星新闻:这听上去有点像“宝宝的安抚毯”?

许冠文称,若我们在“宝宝的安抚毯”这里停滞不前,那便仅是替代性满足,和先前某些研究相较,并无创新。诸多研究提及幻想与现实间的落差,致使CP文化得以沉浸。然而我觉得CP文化的实践存有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因在CP文化当中,它为众人提供了一个作一定试验、摸索的环境,用以开拓亲密关系的边界。

如同有一部影视剧,里面存在一个由多人构成的好朋友团体,此团体当中包含男女主,在男女主确定恋爱关系以前,他们的友情已然达到亲人那般的程度,事实上,即便并非CP文化,于我们的文艺作品里,也会有这般的尝试,其中也展现着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或许你并未明晰你所期望的关系是哪种模样,仅仅有一种模糊的感触,然而有一天你不经意间碰到一对CP,你甚是喜爱,这对CP恰好契合了你某些层面的需求。

我会作出这般假设,缘由在于受访对象里,有几位朋友于现实当中正开展着踊跃的尝试,在我看来,于着重个人独立的背景之下,CP文化并非仅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哪怕是在缺少外界支持的情形下,它同样能够给予某种情绪方面的能量,情绪方面的肯定。句号

红星新闻:你有没有留意过最近几年的商业化CP呢,为什么会发生官方CP出现“翻车”这种情况呢?

许冠文称,官方CP翻车没啥稀罕的,有时候,我们会觉着官方CP的塑造太过套路化,刚瞅见第一眼,就已然能想到往后所有的走向,完全不存在任何可能性了,并且它有可能营造出一种氛围,好似在讲“我都把糖递到你嘴边了,难道你不想‘嗑’吗”?这样反倒兴许会引发大家的逆反心理。

据我联系的那些受访者而言,她们挑选CP属于极为个人化的审美进程,这跟CP的商业属性相互矛盾,CP走向商业化,目的在于对原有的消费群体施加影响,进而吸引CP粉丝展开消费,要是为了迎合CP粉丝的审美诉求而将其他消费群体予以忽视,那可就把主次颠倒了。

暂无进一步研究计划

CP粉丝群体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红星新闻:你还有进一步研究的计划吗?

许冠文称,他当下不打算再对该主题做研究了,那时他同导师交流过,此主题有无深入探讨的余地,可能探讨的议题有,大量接受CP文化后,于现实亲密关系里会怎样实践,此次访谈对象中多数未婚,他不便追问个人恋爱状况,故而没再深入探究该问题。

红星新闻:你觉得这篇论文的局限在哪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