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追忆苏文茂 李菁:于无声处说相声,这般境界更难得

2025-11-04 -

苏文茂

昨天,苏文茂先生于天津去世,苏文茂先生高龄86岁,其去世后引来很多人追思,这位“文哏”巨匠给观众留下不少经典作品,其中那段《歪批三国》更是被传为经典 。

相声演员苗阜回想,小时候听完这段后,会不由自主地去查找三国的知识。李菁讲,现在的年轻演员只顾着关注包袱密集程度,然而苏老先生这种“于无声处说相声”的风格更为难得。

晚辈追忆:苗阜听完不自觉地翻看经典

相声演员苗阜,昨天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之前,给苏先生刚烧完纸,过几天也要赶赴天津去送别苏先生,“前两年,我就听说苏先生身体不太好,但是突然没了真的让人特别难受,我中午还打了电话给天津的同行,大家哭得眼泪汪汪的,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已经刷满了屏,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念念不舍地怀念苏先生,他可是一代‘文哏’巨匠。”

苗阜回忆称,自己小时候学相声时,那时还不太清楚相声的概念,然而听到苏先生的《歪批三国》,就觉得很不错。那时也讲不出好在哪里,这段听完后,会让人产生重新翻看经典名著的欲望,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查阅一些三国的知识,诸多影响都是悄悄发生的。让苗阜印象深刻的还有《汾河湾》,现在的演员演《汾河湾》特别喧闹,苏先生演的却有韵味,能让人细细品味。

提到苏先生的艺术风格,苗阜说,他师父郑小山跟他讲,让他看看苏文茂先生,称苏先生就如同京剧行当里的小生,英俊且温文尔雅。苗阜觉得在第七代相声演员当中,苏先生的文哏是极为出色的。中国相声界人数众多,然而一说起文哏相声,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苏文茂,他的那些段子值得观众仔细地品味,反复不已地听,并且包袱抖得不急不躁。苗阜还讲,他原来登台的时候要是两个包袱抖不响,心里就会慌乱起来,而苏先生在台上说五分钟,看上去好像没有包袱,可观众依然能够听得进去,其中有一种期待蕴含在里面。

被观众称作“新文哏”的苗阜和王声的相声,他讲,他和王声的表演风格受影响最大的存有三个人,其一乃李伯祥先生的表演节奏,其二是马季先生对相声的概念,其三为苏文茂先生对相声内容的填充 。你瞧像他们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显著有着苏先生的影子 。相声属于表演的艺术,其可不是背段子的艺术,苏先生塑造出了温文尔雅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一下子就能让观众给记住 。苗阜透露,他当下正在创作相声《歪批三国志》,这也是对苏先生的一种致敬 。

李菁:于无声处说相声更难得

相声演员李菁,得知苏先生去世消息,十分惋惜,他对京华时报记者讲,苏文茂先生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是他要求自己团队里演员创作时的重要标杆,如今因大家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变化,很多年轻演员在相声段子创作中,以包袱密度为主,不顾主题,不顾故事结构 。

实际上,你瞧瞧苏先生的作品,当下拿回来去听,依旧听得饶有兴致,然而他的包袱密度并非那般大,他是凭借语言魅力以及语言技巧去支撑整个作品,从专业层面来讲,恰巧这个是更为困难的,而增添密集的包袱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李菁同样期望如今的年轻演员,多拥有一些这样的创作思路,能够多出一些这样优良的作品,与此同时也能够涌现出一些能够驾驭这种作品的优秀演员,

当被问到苏先生的艺术风格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时,李菁讲 ,苏先生的作品 ,自己听过好多,特别欣赏这般创作方向 ,自己表演时也追寻这种风格 ,就连师父师胜杰先生也是这种风格 ,从语言方面讲 ,语言得美 ,老先生有句话叫“于无声处说相声” ,意思就是在没有包袱之处 ,语言处理反倒更值得留意 ,不能随便就讲过去 ,如今大家对这样的语言技巧的掌握 ,并非很熟练 。

李菁讲,在他们这代人学习相声之际,苏先生年纪已然很大,所以就不怎么去登台表演了,“平日里在台下有幸有过几次相见,老先生为人特别好,而且也十分和气。”

生平往事:师父因“孝”拜师小蘑菇常宝堃

1929年2月24日,苏文茂出生于北京广渠门外楼梓庄,因幼年家贫,12岁时,苏文茂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他梦想着能够拜小蘑菇常宝堃为师,把相声作为今后赚钱去养家糊口的职业,几经辗转过后,苏文茂终于结识了常宝堃,在1943年于天津拜常宝堃为师,从而踏入相声天地,而常宝堃仅仅比苏文茂大了7岁 。

多年以后,常宝华,常宝堃的四弟,在聊天时问苏文茂,“你可知道当年宝堃收你做徒弟的缘由吗?”苏文茂摇了摇头。常宝华说道,“那是因你孝顺,宝堃尚为孝子,而你亦是孝子。”1951年,常宝堃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牺牲于朝鲜战场,此后苏文茂一直牵挂着师母桑秀茹。2003年,桑秀茹81大寿之际,苏文茂前往北京给师母拜寿,于全聚德的“天下第一楼”牌匾之下写下“在天下第一楼贺天下第一母”的贺词。

那时,得知师父赴前线慰问演出,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之后,苏文茂参加了文化部第一次组织文艺界赴朝鲜慰问演出的队伍,他与常宝华搭档,表演《灯谜》《八扇屏》《酒令》等节目。对于这段往事,苏文茂曾说:“老师牺牲在朝鲜战场,我能够赴朝,也是完成老师未完成的事业。”

家庭:有过两段婚姻 不想子承父业

苏文茂存在两任妻子,这两位妻子是其最没法舍弃之人,苏文茂很早便对第一任妻子河南坠子演员武艳芳的为人加以欣赏,在获取武艳芳父亲的准予之后,两人快速订婚、急速结婚,婚后,武艳芳给苏文茂生了5个孩子,夫妻感情和睦 。

1967年,武艳芳因病离世,那时苏文茂年仅39岁,在武艳芳最后的日子里,苏文茂未去上班,1969年,苏文茂遇见人生中另一个重要之人,即他的第二任妻子吴润清,婚后,吴润清一边照料五个孩子,一边赡养苏文茂的母亲以及武艳芳的母亲,这使得苏文茂能够全身心回归相声艺术,苏文茂对这位妻子满怀感激。

苏文茂不强迫孩子们跟他一同说相声,五个孩子里仅有长子苏文杰进行与相声有关的工作,然而并非专职相声演员。

搭档:与朱相臣马志存搭档留经典

1945年夏天,苏文茂首次前往天津,其演出的《打白朗》赢得成功,自此演出开始使用学名“苏文茂”。1951年起,苏文茂与常宝华结成搭档,以常宝华负责逗哏为主,两人合作长达三年 。

1956年,苏文茂加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那时其就开始同朱相臣搭档了。他们合作将传统相声《论捧逗》《批三国》《贼说话》等着手整理并演出,还弄了像新相声《美名远扬》《学习光复道》《光复道上红旗飘》这类的节目,进而形成了以文雅、深沉为特色且具备书卷气的“文哏”风格。1960年,苏文茂转到了天津市曲艺团。1961年在挖掘传统曲目的工作进程里,其排演了七段长时间没有上演的曲目,也就是《打白朗》《卖五器》《铃铛谱》等 。

公元1977年的时候,苏文茂着手与马志存展开合作,于对传统相声予以整理的当口时候,上演了《学习张士珍》,上演了《废品翻身记》,上演了《高贵的女人》,上演了《新局长到来之后》,上演了《红楼百科》,上演了《爸爸儿子》等诸多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全都成了新时期相声曲目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2007年7月6日这一天,为了能够深切缅怀侯耀文,苏文茂跟李伯祥、杜国芝等一块儿登上舞台,去表演经典的相声。在2008年期间,曾经举办过苏文茂从艺跨度达到65周年这样的演出以及相关研讨会。

重温经典

《歪批三国》、《文章会》、《汾河湾》这样的经典,这些原本都是传统段子,然而经过苏先生的演绎之后,全都深深留下了他的印记,为什么能够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呢,主持人张泉灵的这番话说出了一些缘由:“办公室里有好几个90后不太了解苏文茂老先生,给他们推荐去听《苏批三国》,看到他们戴着耳机双肩不停地抖动,由衷觉得优秀的艺术基本上能够跨越代沟,而那不会消逝的笑声是对一位相声大师离世的最高敬意。”

《歪批三国》节选

问问您呐!东吴那水军都督姓以及叫什么呀?(姓周,名瑜,字公瑾呐。)他姥姥家姓什么可晓得不?诸葛亮姓啥?叫啥呢?(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称作“卧龙”。)他姥姥家姓什么清楚不?哎,咱进一步去研究呐,这便是“苏批三国”主要论点当中的一个。周瑜他姥姥家哟,姓“既”,是既氏生下的周瑜。因过去呀,女人嫁人之后就不再叫名字喽,姓啥就啥氏嘛。姓张,张氏;姓王,王氏哒。周瑜他母亲是“既”氏,也就能够证明他姥姥家姓“既” 。诸葛亮其姥姥家姓“何”,是何氏老太太生下了诸葛亮,(出处呢?)就在《三国》的第五十六回哪,“三气周公瑾”的那段呀,周瑜临死之际呀,不是对着天讲过嘛!“既生瑜何生亮”

《扔靴子》概要

有一位老人,他喜好清静,独自居住在一楼,把二楼的房间出租给他人,对于房钱给不给并不在意,然而房客必须得安静。有个小伙子租下了二楼的房子,他喜爱穿靴子。晚上十二点回到家后,先是咣当一声,紧接着又是咣当一声,他习惯性地将两只靴子扔在了地上。住在一楼的老人被惊吓醒来,直喊自己的心脏承受不了。连续一星期都是如此,老人不干了。找到小伙子交谈,说“不能再扔靴子了,不然就不租了。”小伙子也应允了。晚上又过了一天,小伙子在十二点的时候回来了,他咣当一声扔了一只靴子,忽然间想到了老人所说的话,随后轻轻放下了第二只靴子。哪知道,第二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老人气呼呼地跑上了楼,说道“我等你把第二只靴子扔下来,等了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