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老师都不认识“爨”这个姓氏。 这个角色是什么?
一个刚开学的孩子放学回家,泪流满面地向父母强烈要求自己必须改姓。
父母奇怪地问为什么? 孩子抱怨道:“这个姓氏有什么问题吗?我非得有这个奇怪的姓氏,叫名字的时候,老师就卡住了,他不认识这个字。写名字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写完了。”我连姓都没有写完,同学们都在笑我。”
家长们听后都傻眼了,只好耐心地给孩子解释。
那么这个连老师都不认识、让孩子们哭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
正是这个“爨”字,读作cuàn,共有三十笔,难倒了老师,让学生们哭了。
很难说这个爨字是表意字还是象形字。 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古汉字中的“爨”字,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生火做饭的图画。 以《说文解字》小篆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见上图):B部分代表蒸笼(读音)。 :zèng,泛指古代炊具,如锅、镬(音:huò)。 A 部分代表将蒸锅放在炉子上的手。 中间的C部分是炉口的象形图。 下半部分是放柴生火的缩影:双手(E成分)将柴火(D成分)推入炉中,下面燃烧着“火”(F成分)。
这个词的意思是生火做饭。 在没有液化气、电之前,人们就是这样生火做饭。 这一幕恐怕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忆犹新。
你怎么能记住这个“爨”呢? 只要你肯动脑筋,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有顺口溜,“兴”字头,“林”腰,“火”烧底。 如果你按照这个顺序连接它们,你就会得到这个词。 这很容易记住。 活的。
为什么用“爨”字作为姓氏? 说来话长。 周朝的时候,王公贵族都是君子,君子远方做厨师,但也要吃饭。 于是,周王设立了一个爨官,负责为王室烹调食物。 这位官员爨觉得为皇室做饭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就以“爨”为姓氏。
我补充一下,古代有很多姓氏具有官职和职业的例子。 比如以官职为姓的,司马是掌管国军的官职,司徒是掌管国家地图和人口统计的官职,卫是掌管司法的官职,士则是掌管司法的官职。还有“绍政”、“上官”、“兴”、“钱”、“勒”、“熙”、“史”等,都是源自姓氏。官方职位。
从事职业的姓氏包括朱(建筑)、韦(皮匠)、叶(冶炼)、钟(铸钟)、陶(制陶)、土(屠宰)、炮(厨师)、珍(陶器)、车(姓氏)制车、布、弈、武、卜、游等,都是由家族世袭的职业或技能衍生出来的。
这个爨姓的后裔并不十分繁盛,人口稀少,所以成为了一个非常稀有的姓氏。 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有一个爨底下村。 村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四合院。 由于历史悠久,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方便,所以现在通常改写为“川”字。 ”,所以又称穿底下村。 但国务院立碑上刻有“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爨”字仍盛行。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能使用“一阳指”神功的南帝端王,是云南大理段家的傲娇。 大理段氏是宋代的显赫名门。 其实,在大理的段氏家族之前,还有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名门望族,这就是爨氏家族。
汉武帝时期,爨氏家族迁徙到云南,扎根并逐渐发展起来。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南下,平定了云南。 诸葛丞相高瞻远瞩,依靠当地百姓“招贤纳士”为地方官。 其中有一个名叫爨息的人,协助丞相平定国家。 统领军队。”从此,爨氏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339年,爨氏爨臣出任胶州刺史。 他打败了另外两个豪门霍、孟,称霸南中。 爨臣“继为夷王”。 从此开启了爨氏统治云南四百多年的历史。
从唐朝中叶公元339年到公元748年,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庞大的家族控制了整个云南,甚至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也受其管辖。 爨家族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被后人称为神秘的爨文化。
爨文化的代表是两块著名的石碑:“爨包子碑”和“爨龙岩碑”(俗称“梁爨碑”)。 这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
“爨包子碑”的全称是“金代将军振威建宁太守爨父墓碑”。 此碑刻于东晋太衡四年(公元405年)。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的羊栖田。 后迁至武侯祠,现藏于曲靖一中“爨碑亭”内。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包子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共13行,每行30字。 下半部分为立碑人姓名13行,每行4字。 碑文记载了墓主爨包子的一生以及对墓主的赞美。
现代书法大师康有为在《广艺周双吉》中评价:“双扑如赏佛面”。 ”它古朴、厚重、古朴、繁茂,充满奇姿,与魏碑《灵庙》、《居燕云》一样,都介于楷书和楷书之间,可见变体的起源。”
“爨龙岩碑”全称是“宋代将军龙翔护镇琼都郡侯爨使满孝卫宁州碑”。 此碑刻于南宋明万历二年(公元458年)。 碑文为爨所书,道庆所书。 元明两代已有记载,拓片流传。 现位于云南省陆良县七彩沙林以西3公里处的雪观堡豆歌寺内。
纪念碑高3.38米。 碑上端宽1.35米,下端宽1.46米。 碑的两面都刻有铭文。 该碑共24行,45字。 碑文除记录墓主爨龙彦的身份信息外,还记载了爨氏家族的起源、家族世系、爨氏家族从河南进入云南的过程以及墓主人的生平和政绩。 等待。 碑背有三栏文字,上栏15行,中栏17行,下栏16行。 行数从3字到10字不等,包括刻碑同僚的官职和姓名。 碑尾有清代阮元、邱均恩、杨沛的题跋。
碑两侧刻有1000多个字。 碑文为楷书,但仍具有隶书风格。 刷子多为方边,旋转力强; 有时用于细致的绘画,散发出一种优雅的气息。 结构以方形为主,但仍需改变。 整个石碑厚重,苍劲。
康有为对这块碑非常欣赏。 他在《广艺周双记》中写道:“下图如坤刀雕琢玉石,但模样清纯秀丽;布局如精雕细琢的人物画,各有其寓意。应当用隶书或楷书书写。” ”。
爨姓历史文化名人有三国末期的爨陈。 东晋时期云南爨氏政权的建立者。
爨龙彦,字士德,东晋南朝宋人。 爨氏家族的继承人。 南宋时期,历任龙骧将军、镇守文校尉、宁州刺史、琼都县侯。
爨包子(380—403),建宁(今云南陆良)同乐人,十九岁时被任命为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 这是爨氏统治云南的鼎盛时期。
爨桂王(公元?~公元746年),唐朝初年著名的云南范王。
“爨”是我国笔画最多、文字最复杂的姓氏。 它激怒了老师,让学生哭泣。 现在你知道了,谢谢你的欣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