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错别字
彭公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摘要: 教师课堂上的错别字主要包括读音错误、书写错误以及同音字、多体字的误用。 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教师人文素养不足、语文基础差。 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或消除拼写错误。 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错别字的危害性,勤查字典,努力把错别字赶出大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 打字错误; 原因; 建议
讲座是一种使用语言和写作进行交流的方式。 主要通过教师的口述和手写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语言、文字出现错误,所传递的信息就会被歪曲或曲解,甚至可能误导学生传播虚假信息,同时也会对作为汉语重要载体的文字本身造成损害。民族文化。 因此,词语的正确与错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退休后,我被聘为学校的教学督导员。 六年来,我听了上百位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用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口语错别字、手写错别字、多媒体屏幕错别字等。 其中一些错别字是由于老师临时口误、笔误造成的,但很多老师都错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错了,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接下来我就一些文科老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一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别字包括读音错误、拼写错误、同音多体字、方言和不规则简体字的误用等。
(一)发音错误
1. 卑躬屈膝,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把“膝(xī)”读作“qī”。 这可能是受到“秀才能读一半汉字”的影响。 “膝”字右侧的“桼”字读作“qī”,而“漆”字的“qi”字读作“qī”,所以“膝”字很容易读成“气”。
2.流尽最后一滴血
“血”字简单读作“xiě”,如“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血糊”、“血淋淋”、“血满地”等。老师在读“流血满地”等。“耗尽最后一滴血”时,“血”字读成“xuè”是错误的。 读“xuè”的词有“血压”、“血泪”、“血债”、“血汗”、“血”、“血”、“血仇”、“血气”、“血糖” 》、《血缘》、《器皿》等。 为了便于区分使用中“血”字的读音,请记住现代京剧《大红灯笼记》中的一句台词:“血(xuè)债必须用血(xiě)还。”
三、角色
该字的汉字是复音字,读作“jiaǒ”。 和“jué”。 在“角色”、“打斗”、“比赛”、“名角”等词中,“角”字读作“jué”,但很多老师却将其误读为“jiǎo”。 另外,中国古乐五声“宫、商、角、征、羽”中的“角”字也应读作“jué”,有的老师也误读为“jiǎo”。
4.打领带
“结”字读作“结、扣”时,应读作“Jì”。 有的老师在读“领带”、“领带围裙”、“领带鞋带”、“领带纽扣”时,将“领带”读作“xì”。 这是错误的。
5.不小心
这里的“Ti”字应读为“dī”,但有些老师却误读为“tí”。 当心的意思是保持警惕; 方言“体六”中的“体”字也读作“dī”。
6.依靠,安慰
这两个词中的“借”字本应读为“jiè”,但有几位老师却误读为“jí”。 “洁”是复音词,可读作“jiè”,如“借手段”、“云逸”、“舒适”、“枕舒适”、“草洁”等; 也可读作“jí”,如“郎所”、“杰杰”。 ”、“借用”等。
7.狡猾
有的老师把“狡猾”中的“绠(xiá)”读成“zhà”,可能是因为“狡猾”被说成“狡猾”。其实,“狡猾”和“欺诈”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 “黠”是狡猾、聪明的意思,“绠”是欺骗、伪装的意思。
8.星星
“苏”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其中一个读作“sù”,意思是晚上睡觉或过夜。 如住宿、宿舍等; 也指旧事,如旧愿、旧恨等。 第二个读音是“xiǔ”,一晚叫一晚,就像住一晚一样。 第三个读音是“xiù”,古时指某些星星的集合,如星秀、二十八星座等; 有的老师把《行绣》中的“xiù”字误读成了“sù”。
9.鱼池
这是一个复合姓氏。 复姓中,“伟”字读作“yù”。 老师在介绍唐初人物画家尉迟一僧时,将“伟”字念为“wèi”。 “伟”字作为单姓时,应读“wèi”。
10.十步
法国一位老师在教授攀登凯旋门时,将“十步”中的“shi”字误读成了“shí”。 “士级”中的“士”应读作“shè”,即轻踏上行的意思。 “十步”就是一步一步登上台阶。
此外,还有一些不符合普通话标准发音的方言,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如不足(ju)、流行(xu)、液(yi)体、粤(yà.)晋、 ETC。
(2) 印刷错误
1.驴
一位老师为剧中的“张露儿”这个角色,在“驴”字的右侧写了“露”。 写错的原因可能是繁体字“驴”右边的“禄”被简化为“禄”,所以“户”字被误写成了“禄”。
2.行程
老师在讲解宋代诗人刘墉的诗时,在《济余涌》的“旅”字右侧写下了“疋”。 显然,这是一个错误。
3.谭
“谭”是一个姓氏。 一位老师把话剧中的“谭季儿”这个人物误写成了“谭季儿”。
4.证书
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博大精深。 他认为事物有两个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具有简单辩证法的倾向。 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把《辩证法》中的“正”字错写成了“正”字。
5.官方
“贪官”这个词大家都非常熟悉。 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理”字,而不是“理”。
6.东西
“胆小,怕惹麻烦”大家也很熟悉,但有的老师把“怕惹麻烦”写成“害怕权力”。 “怕麻烦”就是担心惹麻烦。 官方文件中没有使用“对潜力的恐惧”。
7.电源
“威胁”一词用作动词时,意思是使用武力进行恐吓。 当用作名词时,它指的是来自外部的危险或危险。 有的老师在使用“威胁”的名词含义时,将“威胁”误写为“威胁”。
8.新鲜
“明”就是明确、明确,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一位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立场和人生态度时,把“行明”误写成了“行明”。
9. 弯曲
有的老师把“跪”中的“弓”字写成“曲”,这是错误的。 “毕”、“屈”都是“屈、屈”的意思,但“跪”中的“屈膝”不仅是弯曲膝关节下跪,还有投降的意思。 “屈膝”不包含以下含义。
10. 土地,
这两个词在教师的板书和多媒体屏幕上经常被错误地使用。 主要是动词前作状语的“地”常写成名词前作定语的“的”。
除了上面列出的错别字外,板书中还存在一些不规则的简体字。 例如“”字中的“迿”字旁边写为“詹”字,“干”字中的“咸”字旁边写为“詹”字。 “奎”字中的“癸”旁写有“干”、“元”。
二
上述错别字中,除方言和不规则简体字多为老教师外,20个错别字中有18个来自年轻教师。 18项中,有16项出现在近年任教的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 课堂教学中为何会出现错别字? 为什么年轻教师的嘴里、手上经常出现错别字? 原因有很多。
1.汉字不是拼音书写系统,汉字数量众多、复杂,难认、难记。
汉字不像英文字符。 英文字符属于拼音书写系统,一般不会出现发音错误。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由象形、指称、意义、形声等结构方法组成。 再加上音译、解释等方法,相当复杂。 同时,汉字的数量极其庞大。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汉语词典》收录约56000字。 这么多的字中,有同音字、同音字、多音字、形相似字、多字字,也相当复杂。 作为个人来说,认识、记住、理解所有的汉字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一位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在央视演讲唐代诗人李白的名诗《江津酒》时,将“将军”读作“江”。 虽然专家被人们嘲笑,但这也说明汉字复杂、难认。
2.重视外语而忽视汉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如果文字消失了,那么这个国家、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就是因为中国的汉字得以幸存下来。 因此,写作的重要性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可掉以轻心。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学习外国、与世界接轨,中国兴起了外语热潮。 学习外语从小就开始。 幼儿园学习外语,小学也开设外语课。 大学生四年的主要精力也都花在了外语上。 如果没有通过硕士、博士或者职称评审,无论其专业水平有多高,都不能获得资格。 在人们的心目中。 看来不会学外语的人,人生是没有未来的。 在这种崇尚外文的热潮中,中文文字的优雅被抛在了一边。 大街上、广告上、甚至央视的一些栏目里,错别字、错别字都很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老师怎能不受到影响呢?
3. 计算机普及,文字不再是手写
电脑是个好东西。 计算机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有些人太习惯使用电脑了,很少用手拿笔写字。 久而久之,我对汉字熟悉了,但又不熟悉了。 我知道它们的外观,但不知道它们的结构。 当我真正用笔写下它们时,我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完全认不出来。 据相关媒体报道,一名博士生长期使用电脑。 结果一节课他在黑板上写错了十几个字。 他甚至把最常见的“兽”字连续写了好几遍,最后却漏掉了中间的一个字。 人行横道。 我们很多老师都使用电脑,尤其是年轻老师,没有电脑就无法生存。 因为他们常常不再用笔写字,这也是课堂上出现错别字的一个原因。
4、老师犯错受苦,通过错误传播错误。
现在,一些年轻教师因为是老师而说错话、写错话。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好。 但据我了解,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犯的错误比大学教师要少。 大学教师理论水平高、学识渊博,但对文字重视不够。 学生出于对老师的信任而接受了老师的错误信息。
5.汉语基础差,人文素养低
以上几点大多是客观原因。 然而,老师在课堂上的说写错误,归根结底都是个人行为。 客观原因也有很多。 为什么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读或写错字? 根本原因是个人的汉语基础不扎实,人文素养比较差。 课堂上出现错别字的老师,一旦被指出,绝大多数都虚心接受。 但有的老师仍然无动于衷,认为错别字是小事,教学督导不应该关心这些小事。 这就是个别老师经常出现错别字的根本原因。
三
前面我们列举了部分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别字,并分析了错别字的原因。 我们的目标还不止于此,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老师能够减少或者消除课堂上的错别字。 为实现这一目的,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错别字的危害
做任何事,思想认识是指导。 只有认识到位,采取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要杜绝错别字,首先要充分认识错别字的危害。 其危害范围从国家到个人名誉。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经常读或写错别字,而经常错别字的人又身居高位,就会损害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在政务和商务活动中,一些错别字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损失。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出现错别字,并且在一些重要场合,其声誉受到的损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十年前,我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听了一位著名教授的报告。 他在谈及北魏杨玄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时,将“伽蓝”中的“qié”读作“jiā”,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一个词的错误,让这位名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地位在众多学者心目中一落千丈。 因此,我们不应该低估错别字的危害。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如果课堂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他在学生中的威信肯定会受到影响。
2.实施监督
错别字的流行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 央视不仅对播音员进行监督,还规定播音员每说错一句话,扣50元钱。 这对于纠正拼写错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设有《教文启子》杂志编辑部。 他们的任务是认真细致地审查国家重要报纸、杂志和书籍,找出错别字、错句,并发表在《教文启子》杂志上。 以《教文七字》杂志为代表的“赵桥派”,实际上是一支实力雄厚的监察队伍。 作为高等院校,我们也应该监控校园和教室中出现的错别字。 学校领导可以责成语文工作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大家正确使用汉字,避免错别字。 同时,要组织汉字正确使用检查组,对学校文件、公告、宣传材料、展览等进行检查,发现错别字及时报告,接受批评。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错别字,除教学督导外,还应动员听课的学生进行监督,并及时向教师指出错别字。
3.查字典
中国的汉字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认得。 那么,如果遇到不认识的角色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查字典。 有些人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所以经常开玩笑。
查字典是减少说写错别字的好方法。 然而,首先必须有一本字典。 我们鼓励每个人都买一本字典。 如果单位特别是教学单位给每个员工发放一本词典,效果会更好。 一是体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大家才会重视。 二是解决了个别群众不愿意购买词典的问题。 第三,发放词典本身就是对大家的一种无形的监督。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犯错字,他会感到尴尬。 当然,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仅仅依靠单位发放的词典是不够的。 个人还应该购买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以更好地解决错别字问题。
4.不羞于提问
在时间紧张、工作繁忙、参考书不全的情况下,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 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如果一个地位高、学识高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无耻的询问。 不耻于提问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从孔子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推崇的美德。 有些人爱面子,即使不认识这个字,也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丢了面子。 事实上,人们非常尊重那些不羞于提问的人。 河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在演讲、教学、科研中遇到生词时多次向我求助。 我非但没有低估他,相反,我更加钦佩他的人品和学术态度。
减少或消除错别字的方法和措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处处关注,力争将错别字彻底赶出大学课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