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笑话:公交车上,一对情侣吵架,男的要打架
1971年,林彪逝世,震惊中外。
这时,蒋经国给蒋介石送去了一份机密文件,其中记录了多年前戴笠与林彪在西安会见、谈话的过程和内容。
戴笠当时去见林彪,是蒋介石的主意,他希望戴笠能拉拢林彪。
但最终这个计划失败了,戴笠态度含糊,从未向蒋介石说明细节。
直到看到这份密报,蒋介石才明白了真相。
吸引人才
据说蒋介石当时气得大声咒骂道:
“余农给我添麻烦了!”
由于蒋介石的表现太过激动,人们到现在还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件事的故事,要从蒋介石和林彪的交集说起。
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名义上是蒋介石的弟子,但一生中,两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敌人。
没能任用林彪这样的人才,成了蒋介石一生的遗憾。
他对林彪的评价很高。辽沈战役前夕,蒋介石在沈阳召集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对他们进行训话。看着自己培养出来的这批黄埔军官,蒋介石心里很失望。
他举起花名册说:“还有一个人没有来,这个人不在花名册上,但他这些年来一直和大家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战胜了他的前辈和教官。我作为校长失职了,在黄埔对他关注不够,所以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在乎在座的各位,但我很失望,很难过。”
蒋介石的悲痛是可以理解的,林彪是百年不遇的军事人才,而且蒋介石明明有机会好好利用林彪,却因为不重视人才而错失良机。
蒋介石与林彪的初次见面是在黄埔军校,当时林彪那一批学生刚刚入学,蒋介石作为校长亲自到学校视察,当然也有笼络人才的意图。
蒋介石是个多疑而善变的人,他不信任其他体制的人,唯独黄埔军校的嫡系是他最喜欢的。
蒋介石走到一间教室门口,发现班上正在分析惠州之围。
这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兴趣。
因为这一战是蒋介石亲自取得的胜利,是他军旅生涯的骄傲。
于是蒋介石走到教室后面,准备听听这些年轻学生们的意见。
但商议之后蒋介石却十分失望,毕竟这些学生太过年轻,在军事技术上根本无法和上过战场的老兵相比。
就在蒋介石百无聊赖准备离去的时候,林彪走上主席台。
他看着地图,开始认真分析自己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对当时双方的形势、地形、军事战略等都描述得十分准确,这让蒋介石十分震惊。
林彪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眼光,绝对不是一般人,所以他才要招收这名学生到自己的麾下。
蒋介石立即指示林彪,自己被免职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对于江主席的突然热情,林彪倒是很高兴,毕竟国共两党之间还没有撕破脸,能够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对于林彪以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没想到,这次谈话却为两人日后彻底决裂埋下了种子。
本来林彪进办公室一切都好,可才聊了几分钟,就突然有人来向蒋介石报告,说汪精卫派了代表,要求蒋介石到那边商谈“国家大事”。
蒋介石听了,来不及多想,就说了几句脏话,可想而知,场面一定不怎么愉快。
蒋介石是个神经质的人,一听到“汪精卫”三个字,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根本无暇理会林彪,摔门而去,独自离开了。
违背承诺
林彪很为难,蒋介石虽然没有针对他,但突然翻脸,把他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绝对不是待客的好办法。
这样的行为不免让热情奔放的林彪有些失望,但蒋介石却并不放在心上。
他身为校长,每天事情繁忙,学生们也争相向他献媚,他不认为自己的疏忽会给林彪带来什么影响。
几个月后,在一次学生会议上,蒋介石再次想到了林彪。
他还是想拉拢林彪的,便随口说了一句,等林彪毕业后,就安排他到总部去工作。
这个承诺让林彪很惊讶,总部是权力的中心,这意味着他以后要直接跟蒋介石接触。
如此重要的职位,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但林彪并没有立即接受,因为党组织已决定把他分配到叶挺领导的独立团。
但话说回来,到总部工作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林彪心里很矛盾,于是就直接向中央询问该怎么办。
中央也考虑了很久这件事情,林彪作为一个军事人才,到叶挺的独立团去,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比较安全。
但是从总体上看,去总部似乎更有意义,因为陈赓刚从总部辞职不久,现在蒋介石身边没有我们的人了。
现在两党虽然还保持合作,但关系却变得十分紧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蒋介石是想制造分裂。
因此,林彪此时若能去找蒋介石,劝其回到正确道路上来,对于整个国家局势的发展是更有利的。
因此,党中央指示林彪,如果有机会,可以优先到总部去。
有了党组织的建议,林彪信心增强了。
于是他推迟向叶挺独立团汇报,等待蒋介石的指示。
虽然蒋介石当时没有明确通知任何人,但派人到总部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态。
林彪相信蒋介石不会胡说八道。
但他还是错了,蒋介石就是这样一个不守承诺、开空头支票的人。
蒋介石说完这话后,很快就忘了,直到几个星期后才重新想起。
此时,林彪已等候蒋介石的通知多时,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又被校长忽视了,因此,他正在重新考虑是否要去叶挺的独立团。
更糟糕的是,中央调查局向蒋介石发出情报,告知他林彪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情报使蒋介石彻底否定了林彪。
在蒋介石当时看来,不管一个人有多么优秀,只要他和共产党有任何联系,就必须杀掉,决不让共产党人进入核心权力圈子。
过去蒋介石这样对待陈赓,现在又这样对待林彪。
当然,林彪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只知道校长又一次违背了诺言。
随后,林彪来到叶挺的独立团,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也最终转入敌对。
蒋介石当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后悔,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林彪的军事才能有多么强大。
但后来,连番的战事让蒋介石后悔了自己的决定。
后悔已经晚了
几年后,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林彪向蒋介石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蒋介石再次想起了林彪这个名字,这回他大吃一惊。
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年轻的学生,仅仅经过几年的训练,就能成长到这种程度。
但后来,他又不得不相信,到了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点出了林彪的名字,并向各级将领发出了特别警告。
他说:
“我们应该关注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怎么出名。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是现代的韩信。这几年的战斗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但即使事先有所警告,国民党将领们还是接连被林彪击败。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蒋介石已经愤怒至极,他怒吼道:
“土匪狡猾至极!他们喜欢迂回曲折,从不正面交锋。他们安静得像处女,活跃得像越狱犯。与他们战斗时,记得动动脑子。”
虽然骂声很严厉,但是蒋介石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后悔自己对林彪的忽视了。
他无数次地想,如果当时自己对林彪的态度更加坚决,现在林彪还会被自己利用吗?
其实这当然是痴心妄想,以蒋介石的狠辣狡猾,林彪就算能被他利用一时,但识破他的真面目后也一定会和他断绝关系。
蒋介石总是感叹为何留不住黄埔的人才。
几年后,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蒋介石看着林彪的辉煌功绩,曾在众多学生面前感叹:
“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很多人说黄埔最优秀的人才都投奔了共产党,留下来的都是无能之辈,这是真的吗?”
但事实上,他留下来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原因。
凡是真正有理想的人,都不会和蒋介石这样的人交往。
但蒋介石却不能理解。
当两党重新开始合作时,蒋介石却开始想着拉拢林彪。
他觉得共产党条件差,环境不好,形势紧张,而自己职位高,工资优厚,如果林彪愿意来,可以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蒋介石不相信一个人不受金银金钱的诱惑。
1938年3月,林彪受枪伤,不得不去苏联休养。
后来我回国,要经过西安,那里是国民党的领土。
我党为此事特意找到蒋介石,希望他不要为难林彪,放他一马。
蒋介石听闻此言,十分兴奋,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蒋介石找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让他留在西安,务必保住林彪。
要给他好吃好喝,用优厚的物质条件,诱使林彪留在国民党方面。
胡宗南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很自信的答应了,毕竟国民党从上到下理念都是一样的,都认为简单的诱惑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信仰。
于是,一场荒唐的拉拢行动开始了。
但此时林彪已经不可能再给蒋介石什么好面子了。
经过多年的斗争,林彪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蒋介石是一个十足的恶棍,这样的人心里没有国家,没有人民,只有自己的利益。
作为一名革命战士,林彪是决不会向这样的人低头的。
至于用名利权势来诱惑人,那就更加荒唐了。
如果林彪是一个贪图名利权的人,那他一开始就不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你自己的错
胡宗南的热情接待使林彪和党组织十分惊讶。
但当时两党毕竟还在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林彪只能采取友好态度。
胡宗南虽然动机不纯,但从总体上看,他和林彪相处的几天还是愉快的,因为胡宗南本人也非常钦佩林彪。
胡宗南打仗的功绩实在不起眼,但是他确实有一些为人处世的眼光。
他很钦佩林彪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想与林彪好好聊一聊。
经过几次交谈,胡宗南对林彪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虽然两人马上就要再次成为仇人了,但此刻两人之间,却没有内战的烦恼,反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聊聊天。
林彪渐渐放下心来,毕竟路过西安是必然的,胡宗南态度这么友好,林彪也乐意接受,党组织看到如此欢乐的场面,也很高兴。
但蒋介石却高兴不起来。
他让胡宗南招待林彪,并交给他重任,但显然胡宗南的本事不够。
几天过去了,虽然他们相处得很好,但是在说服林彪加入国民党的事情上却没有任何进展。
心急如焚的蒋介石又想到了他的另一名学生——军管会主任戴笠。
和胡宗南相比,戴笠就狡猾多了,过去,戴笠为了劝降,做过不少事。
蒋介石觉得,以戴笠的本事,一定能让林彪放松警惕,改变立场。
戴笠也明白蒋介石对林彪的重视,想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
就这样,别有用心的戴笠带着蒋介石的指示来到了西安。
但戴笠与林彪的这次会晤,最后却成了一件颇具神秘色彩的事件。
戴笠确实见过林彪,但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就连胡宗南也没有透露,蒋介石也讳莫如深。
人们看到的结果是,戴笠的劝说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林彪在西安停留数日后,回到党组织,继续在前线指挥作战,蒋介石拉拢他的计划彻底失败了。
但蒋介石多年后收到的秘密报告或许能反映出当时的一些情况。
戴笠的自信笼络人心的企图也许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但面对蒋介石时,他不说实话,只用林彪“态度不好”作为借口。
但真正的原因,大家可以想见,还是蒋介石的。林彪和戴笠谈起前总统蒋介石时,两人的谈话可能并不愉快,这大概也是戴笠不敢告诉蒋介石的原因。
蒋介石一生与林彪的关系是“爱恨交织”,他常常毫不犹豫地夸奖林彪的优秀,而把林彪不能为他所用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一时大意”,或者把责任推到戴笠、胡宗南身上。
但人们支持或者反对的原因,绝不能怪别人。
蒋介石自身的缺点,使他无法留住人才,更无法获得权力。
参考:
蒋涛: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
彭建东,《十帅传奇》
曾庆流:黄埔军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