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教授的工资比建国初期毛主席的工资多100元?
1949年,经周总理特批,齐白石的工资由中央美术学院发放,每月500元,比毛主席多100元,还领国家发的伙食补助。在齐白石的十二世孙齐炳胜先生的记忆里,他的祖父把家里的柴米油盐,还有别人给的饼干糕点都锁在柜子里,有时候他拿出来的糕点因为放得太久,会发霉。
客人送来的礼物堆满了两间屋子。但他家一年到头还是吃两种米,就是大米和小米。他自己在家里留着量米的竹尺,每天点人数,自己量米,每量一管,手都会抖一下。齐炳胜清楚地记得,爷爷多年的早餐就是煮面条,加一点酱油、几滴油,如果放个鸡蛋进去,他就会说:“有蛋了,过年好运!”
如果你经常看齐白石的画,就会发现画上的印章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那是因为墨汁很珍贵,是老人自己配制的,所以每一枚印章蘸墨都要用两次,导致画上的印章颜色一深一浅。
齐白石虽然节俭,但并不吝啬。
齐白石的弟子中,很多出身贫寒,经常向他借钱。这时,他不会问太多问题,只说:“可以。”然后,他打开柜子拿出一本有红格子的大账本,递给学生,让他们写上日期、金额、名字。写完后,他看清数额,就把钱给学生。等还了钱,他再把账本拿出来,借钱的人自己取消了债务。这期间,他从不催促别人还钱。
卖画为生,没有差价
因为担负着一家生计的重任,齐白石的勤奋无人可比。齐炳胜回忆说,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每天还是保持着作画的规律。早上起床后,白石会先画一幅画,然后洗漱。吃完早饭,齐炳胜的母亲会给老人磨墨,他早上会再画三幅画。吃完午饭,白石会在躺椅上休息一个多小时,起身喝茶,再画三幅画。吃完晚饭,他点上灯,再画一幅水墨画。画完后,他会为这一天的画作赋诗,这些诗他都已经想好了。第二天早上,他又会在前一天的画上赋诗。如果没有别的事,他一天能画八幅画。
齐白石从小就以木匠为生,所以他出售自己的画作和印章时从不羞于索要钱财。
他的客厅里,长期悬挂着一张写于1920年的告白:“卖画不计关系,君子有羞耻心,请照价而付。”即便如此,他也不以利益为目的,画作的价格并不高。1931年,齐白石的艺术已步入鼎盛时期,作品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除了价格上涨,他所写的《齐白石卖画篆刻规矩》中明确写到:“余画篆刻之事繁忙,劳累不堪,故加价而卖。” 加价幅度为:“花:二尺长卷十元,三尺长卷十五元,四尺长卷二十元,五尺长卷三十元,六尺长卷四十五元,八尺长卷七十二元。中堂长卷加价一倍,无横卷。页:八寸以内每页六元,一尺以内八元。扇面:二尺宽十元,一尺五寸宽八元……画上无题款,加题款十元。印章:每字四元,题名、号一白一红,不得加其他印章。红字以三四分一寸为宜,不得刻小字……题款及石侧年月,每十字加价四元,题款加价十元。”是抬高了价格,但还是并不高于同时期北京的其他画家。
坚守原则,不失诚信
虽然靠卖画为生,但白石有自己的原则和性格。1940年抗战时期,齐白石在大门上贴出告示:“我的画若不卖给官员,恐怕要倒霉。告示:中外官员若要买白石的画,可以派代表,不得亲自前来;官员从不进私宅,若进,对主人不利。恕不接待。正月庚辰,白石八十岁老人拜白石。”不是他不想卖画,而是他摆明了不想跟日伪打交道。
伪政权的“国立艺术学院”给他发来聘书,要他继续担任艺术学院教授,他在信封上写了五个字:“齐白石死了”,原封不动地寄回……(据(国立人文史馆)
本文摘自:《中老年人时报》2014年4月25日第07版,作者:谢红倩,原标题:《齐白石的人生细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