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变迁”——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循环课堂”纪实《中国教师报》2008年10月15日

2024-06-27 -

“课程变迁”——山东省兖州市一中“循环课堂”记

华文教师报 李冰婷

“点火时间提前”类

金秋十月,正是赏花、品酒的金秋时节。

记者走进兖州市一中一间教室听课,发现这里的课堂“让人眼花缭乱”。

一上课,老师并没有站在讲台上忙碌地讲解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而是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展示学习成果!

校长杜金山介绍,“展示”是兖州一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展现得热闹非凡,仿佛一场“战争”,整栋教学楼一片哗然。

但记者不禁心生疑惑:没有看到任何事先准备,学生们怎么能马上“凭空”开始演讲呢?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但师生们还陶醉在这场“演出”之中,并未满足。记者看了看手表,开始为老师担心起来——35分钟的“演出”已经过去,45分钟的课堂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

正当记者担心之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突然安静下来,整栋教学楼也显得祥和。

这时,老师站在讲台上,开始在黑板上写下“预习目标”。刚才还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同学们坐回座位上,一边等着班代表和几位组长发“学习指南”,一边认真地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老师把“目标”写完后,就带领着同学们做“预习”。

记者低头看了看学生手中的《学习指南》,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正反面足有四页,内容着实不少。这么多内容,短短10分钟能预习完吗?预习的效果如何保证?另外,刚才的“展示”和现在的“预习”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为什么展示完之后还要“预习”?

记者感到很疑惑,于是课后采访了正在教高中语文的李平老师。

李萍老师告诉我,兖州一中所有课程都分为两节,即“35+10”,即“展示+预习”。每节课的前半节课占35分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组织学生充分展示,展示的内容就是上节课最后10分钟布置的“学习任务”。每节课的后半节课,老师要根据“指导性学习计划”,带领学生为下一节课做预习,并把预习目标具体化。

原来,兖州市一中每节课的起点都是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这个起点虽然短,但“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第二天,与下一节课的前35分钟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贯穿教师导学、学生预习、呈现三个步骤的“环状课堂链”,即“一课分两部分”、“三步为一课”。

记者在与兖州市一中的老师们交谈时,化学老师刘海清用自己的专业术语来形容该校的课堂:10分钟热身时间,“课后”自我热身时间,35分钟课堂最热闹时的汇报时间。

刘老师说,我们把“点火时间”提前了,让学生在“热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因调查引发的“学习案例”

兖州市一中从2004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杜校长说,课程改革源于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双率”调查——“课堂能量损耗率”和“高效学习率”。

调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总体评价等;学生调查内容包括“你上这堂课精力是否不足?”:A.一两分钟 B.5分钟左右 C.10分钟左右 D.20分钟左右。“你上这堂课学习效率高吗?”:A.35分钟以上 B.30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调查数据令人震惊:课堂上精力流失率高达38%,而有效学习率不足50%。

回忆起当时的课堂,杜校长说:“如果有一只鸟飞过校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知道。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学生的目光就会瞬间飘走,精力损耗太大。”

他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感冒的老师教学效果最好,因为喉咙痛的老师会少说话。他还从与学生聊天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最怕老师高兴,因为老师一激动,往往会停不下来,滔滔不绝。老师少说话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事实令人深思。

这项“双率”调查也让老师们震惊不已。

李萍老师说,那一刻,她真的感觉自己像个“悲剧英雄”——声音嘶哑,身体累得瘫倒在地,但结果却不是她想要的。老师们也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学校适时提出“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人人都能成功”,高效的课堂必须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

课堂上,兖州一中老师不再讲课,而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点,初步形成了“预习+展示”的高效课堂模式。

杜校长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在杜郎口中学任教的事实,他认为杜郎口教育改革的意义,就是把传统课堂从低效变为有效甚至高效。杜郎口中学的“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从何而来?从解放学生学习主权的角度看,开放式课堂就是在“释放生命”!

然而,“高效课堂”的探索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因为高中不可能像初中那样专门开设预科班,没有预科班就没有汇报,没有汇报又谈何高效?但一节课最多只有45分钟,老师们难免会顾此失彼。时间上的矛盾导致高效课堂的效果不佳,老师们心灰意冷,有的悄悄改回“老路”。

怎么办呢?那就反复调整,试着重新洗牌班级。

这个大胆的想法一冒出来,杜校长一下子从办公室的沙发上跳了起来!

他和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建一个“教学孵化器”,他说,孵化器不是“实验室”,不是用来测试某样东西是否有效,而是在确定有效之后,找到推广的“方法”。

兖州一中副校长_兖州一中的校长_兖州一中杜金山的丑事

学校每天都会安排一些课程在孵化室,供老师们讲课、品尝、研究。

他们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结构,把讲课提前到课堂开始,把预习时间移到课后,让学生的课后、晚自习时间全部变成“预习”时间。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课后备课的有效性?

他们不断“孵化”、设定预览目标,再把“预览目标”孵化成今天的“学习指南”,通过“学习指南”来指导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们又孵化出另一套解决方案。除了课后学生“个别学习”,他们还鼓励学生到社区去,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结对学习+小组学习”。杜金山打了个比方,就叫“学骑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几个人一起学,会骑的教不会骑的,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孵化室成果出炉,兖州一中的课堂“改革”也初见雏形,杜校长决定推广至全校各个年级,就连面临高考的毕业班也要改!

学习指南:教学“路线图”

在兖州一中,教师应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的“导学”准备上,“学导”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

在课程改革初期,教师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预学提纲”。

“预习提纲”最初的结构比较随意,除了有教学目标外,对功能、容量、格式、结构等并无具体要求。很快,他们发现“预习提纲”逐渐变成了一堆练习和试卷,有的老师为了省事,甚至用电脑下载、复制别人的资料。结果,学生备课越来越困难,面对大量的练习,不知从何下手,备课效果也越来越差。

他们分析原因,认为“预学提纲”方式已不能担负起课堂改革的重任,目标必须以引导学生“实现高效、有趣的预学”为出发点,重心应放在“学习指导”上。

“引导”与“学习”两个词促使他们想到了“引导式学习计划”。

“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要具有引导学习、突破问题的功能,“学”要以帮助学生方便学习为出发点。

新发布的教学指南与“作业”“试卷”有着本质区别,分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环节、学习引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总结8个部分。

要求教师在编写教学指南时,要把握好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严谨、逻辑性强、抽象的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通俗易懂、具体的知识,做到深入浅出,设计教学指南,把知识变成问题,把问题层层分解。

教师在编制教案时,要求将教案按难度、内容、形式设计成ABCD四个等级:A等级为“记忆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解决;B等级为“理解等级”,要求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综合联系;C等级为“应用等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例题、练习;D等级为“延伸等级”,要求学生把知识、经验、社会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

“四级要求”使得学生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学业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学习指导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转变。

每个学习指南都会生成三次。

第一次是教师课前备课,一般每周一节课,或两人备一节课;第二次是课中,师生互动生成;第三次是教师课后准备“课后课”,通过课堂反思生成。三次生成的学习指南,都会存放在学校的“学习指南室”,作为留给后人的珍宝。

他们举办“学习案例分享”活动、定期出版“高效课堂”简讯、在学生中开展“高效课堂”问卷调查、向社会公布高效课堂检查结果。

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学校提出“五项强制规范”:一课一计划;学习计划不得剪切粘贴、简化或变成练习;必须采用35+10课堂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的集中讲课和指导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上课必须使用双色笔,讲清楚已知问题和未知问题;杜绝一人板书现象。

老师:上课也是“上学”

“启发与引导,成为最好的学习者”。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从传统的“讲课者”转变为“老师”,从“老师”转变为“学者”,即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

教务处处长曹敏珊表示,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改变了教师过去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状态,唤醒了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追求,提升了教师工作幸福感。

教师角色和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课堂的根本性变革。

王学宇老师说,以前课堂上都是老师表演的“单口相声”,现在是“三句半”,三句是学生说的,作为“要点”的那半句是老师说的。

范庆勇老师形象地说,以前老师会揪着学生的头发“狠揪”,现在却给学生搭“梯子”;以前要求老师有高“嗓子”,现在要求老师有高“脑子”。

他们引入了独特的课堂评价标准,用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用师生的共同成长来评价教学表现。鼓励学生提问、发言、板书、课桌讨论。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关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数量和密度,争取人人参与。

他们的高效课堂由传统的教师独角戏变为多角戏,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策划者,由单纯的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学生的学习也由接受性变为探究性,由死记硬背变为体验式理解,实现了课堂的根本性变革。

兖州一中还建立了高效课堂的“体验式学习”“激励式评价”“即时管理”机制。在他们的课堂里,老师也是学生,学生是老师,师生相互学习,老师授课时“到校上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激昂与交流中,教师作为“首席学习者”,成为班级里最好的学习者。

地理老师梁忠说,自己在讲授喀斯特地貌形成时,连课本都一致认为是由可溶碳酸盐形成的,但一位学生改变了这一结论。他课外查阅资料,得知加拿大一处喀斯特地貌是由“微溶”硫酸盐形成的。梁老师说,是这些学生丰富了他的知识面,成为他学习的“伙伴”。

解放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杜校长说,这种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教学方式,在兖州一中被称为“合作泰森,战胜泰森”,“把教学的互学扩大到整个课堂,让不同的资源产生千千万万的学长学姐。”

兖州一中副校长_兖州一中杜金山的丑事_兖州一中的校长

学生:争当“学长”

兖州一中每天只有7节课,上午四节课,7:55-11:40;下午三节课,14:00-16:55;晚上19:05-21:55是寄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走读生也可以来学校,但要在20:55放学。

杜校长告诉记者,“循环教室”不仅解决了课堂效率的问题,更解决了“从高效教室走向高效学习”的问题。

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由于学校盛行周末、节假日补课,学生每月只有一天课外自主时间,一年累计自主时间不超过30天。而现在山东实行规范化学校管理,学生每年有170天的课外自主时间。

每年减少100多天的上课时间,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下降,而这要看学生会不会学。兖州一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要学好,必须保持这样的学风:积极参与、注重体验、善于质疑、勇于创新、规范细致、严谨细致。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能力?杜校长的答案是:从“解放学生”入手。

兖州市一中致力于从五个方面解放学生。

解放学生身份,让学生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解放学生地位,让学生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学习的主人。解放学生学习的身心,让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要调动一切感官、运用一切方式,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解放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形成生动活泼的绿色生态“大课堂”。解放对学生的评价,从用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转变为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五个解放”带来的是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变化,学生开始“飞”起来、“动”起来、“游”起来。

高二学生李欣告诉记者,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制定学习计划,帮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课后会进行预习。一般都是先一个人学习,能听懂50%,其余部分就自己找“结对子”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能听懂70%。兖州一中把高效的学习组织从课堂拓展到了校园、社区。

兖州一中的班级也是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带头,但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对某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那么这个同学就成了某一问题的“学长”,自然而然地就受到大家的尊敬。争当学长,也成了同学们课外学习的动力。

学生郭俊飞和几个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组成了自己的学习小组,每逢节假日、周末,几个孩子就会聚在一起学习。郭俊飞的父亲告诉记者,以前郭俊飞学习上不太上进,进入高中以后,他不仅学会了学习,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父亲说:“我孩子跟我说,不好好学习的话,上课要发言,不但没面子,还会给集体抹黑!”

为了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校会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公布在网站上,学生只需下载,就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学生王杰告诉记者,以前45分钟的课他很难受,现在却觉得时间真的很短;以前一上课就很紧张,总怕老师提问,但现在他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发言后能得到好评,感觉被尊重,心里很开心。

课内课外的高效,让兖州一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优秀的“学长”。

李平班上有一位学长在研读《荆轲》时,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言论。他从书中找出四点证据,断定荆轲是“世外桃源之人”,颠覆了荆轲“侠客英雄”的形象。这位学生还在研读后的《思索与反思》中写道:“图显剑后,惊动秦界,侠义燕入秦宫。简里弹琴抒怀,易水边唱悲歌。”

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著名教育专家王恩达在调研兖州市一中课程改革后欣喜地评价说,兖州市一中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体系的一场革命”,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预习”难题,激活了学生在预习中合作、探究的欲望,实现了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跨越。

在兖州市一中采访时,记者巧遇前来交流的山东省昌乐市二中赵凤平校长。赵校长告诉记者,兖州市一中的思考和行动,证明了高中素质教育只要抓住重点,就能解决课堂问题。他认为,兖州市一中的课改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本报记者 李冰婷 摄)

对话杜金山: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

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

中国教师报:杜校长,我们在兖州一中的课程改革中好像看到了杜郎口的影子?

杜金山:兖州一中的课程改革确实吸收了杜郎口课程改革的精髓。

我们2004年开始课改,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么才能高效?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怎么解决教师的课堂观念?困惑都集中在课堂上。这时,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杜郎口课改的报道,然后就组织人去学习。回去后,结合我们的“三步走、六个阶段”,开始了高中教学的改革实验。兖州一中还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学习杜郎口的实践典范。2007年4月21日,山东省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现场会在兖州一中召开。

中国教师报:我们不妨拿它和《杜郎口》做个比较,您从《杜郎口》中吸取了什么精华?从那以后,您有什么进步和提高?

杜金山:我一直觉得崔启胜很了不起,他对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终于意识到如何让学生“自主”。有人评价杜郎口解决的是“课内”利益,而兖州一中解决的是“课内课外”利益。如果要说两所学校的不同,杜郎口是从改变课堂的“组织”入手,而我们是从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入手。杜郎口是“10+35”,我们是“35+10”,虽然是时间的倒转,但意义完全不一样。杜郎口的课堂“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连贯,而我们的“展示+预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节,展示属于上一节课的内容,预习是下一节课的预演。 但相同的是,两者都属于“自主学习”,都以“效率”为目标,目标一致!

“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兖州市一中无论走多远,永远感恩杜郎口,兖州市一中愿与杜郎口一起,共同承担起课堂改革的使命。

中国教师报:您是怎么想到打破传统课堂结构这个主意的?

杜金山:打破传统教室结构,形成“循环教室”,应该是我们的“独创”。在杜郎口,我们可以开设预习专项班,但高中不同于初中,我们没有那么多课时开设预习专项班。但没有预习,就没有精彩的呈现。

怎么办呢?我们绞尽脑汁,想到把预习延长到课后。有的老师还形象地说,我们的“循环课堂”就是抓住课上10分钟的“小尾巴”,把它和第二天的课衔接起来。打破传统课堂的“结构”,形成“循环课堂”。

“课程改变”有更深层的含义

中国教师报:课程改革为什么叫“课程变革”?

杜金山:“课程改革”更多是指“方法”的改变,而课程变革则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个是转型,一个是颠覆。我建议今天的课程改革应该学习“旧城改造”,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光靠敲敲打打就能解决的,光靠修修补补已经不够了,我们应该“从头再来”,让课程改革更有力度!

兖州一中杜金山的丑事_兖州一中副校长_兖州一中的校长

中国教师报:您说“重新开始”,应该是从哪个角度开始呢?

杜金山:当然是课堂了!我走访过很多学校,发现有些老师腰上挂着扩音器不停地讲话。为什么我们在讨论教学方法的时候,总是忽略学生的学习状况呢?所以,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成了当务之急。我们作为校长,要明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教室,有什么样的教室,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决定有什么样的公民。教师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国教师报:没有老师讲解,学生能学会吗?高中教育能做到这一点吗?

杜金山:其实,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始终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004年,我们做过一个关于传统课堂“两个率”的调查,这两个率就是“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今天提起这“两个率”,我依然感到震惊。现在去大多数高中课堂,看看我们还剩下多少效率?还有多少孩子明白什么是学习?“题海战术”、“文明监狱”、“考试机器”,这些词折磨着我们的教育良知,所以我建议同事们可以从“两个率”看问题!这次“两个率”调查的结果,让我们下定了改革的决心。

我们的课程改革要实现三个解放: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

破解教师专业成长“最难问题”

中国教师报:有效课堂和教师专业成长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杜金山: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无效性”的问题。首先,缺乏实效性,教师往往会觉得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其次,这些传统方式占用了教师的业余时间,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两个问题制约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教师专业成长自然也就成为校长们的一厢情愿。

鉴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理论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学习。

中国教师报:兖州一中是如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

杜·金​​山(Du ):最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基于学校的培训和基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的最现实和有效的方式。

中国教师的每日:“学者”一词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杜金山(Du ):我们的学校对老师有一句话,“在57个人中最好的学习者”,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相同,班级有57名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都是一名学习者,教师在成就学生中,我们也有一句话“与泰森(Tyson)击败泰森(Tyson)”,这是一名教师。

中国教师的每日:有人说,课程改革期间最难改变的事情是教师?

:当我们在2004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时,您想停止在晚上停止做好准备吗?

“拥有”是“回馈”

中国老师的每日:有人会说您仍在使用“挤压时间”的注重考试的教育?

杜·金​​(Du ):扬祖()如何在山东()的阶级进行课程,而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上的课堂经常在课堂上倾听,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学习”,的时间和课堂上都会经常使用“学习”。工作是学习,进步和创造”,教学学生如何学习和使学习成为终身能力。

1号中学很少参加学校外的学校,甚至在互联网咖啡馆里玩游戏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但是“职业”的学习能力更高。学生,培养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敢于讲话,敢于评估并知道如何评估。

中国教师的每日:扬州1号中学不追求高等教育的入学率?

杜·金​​山(Du ):唯一的目标是追求山东省的入学率。

必须朝着高效学习

中国教师的每日:在看到扬州第一中学的课程改革之后,有人以情感说只有在山东...

:的中学是省的“春季微风”,有些人称其为“突然上升”。现在说“标准化”使我们能够看到黎明和未来!

中国老师的每日:一旦您进入学校门,您就会看到1号中学被绿树所遮盖,池塘前的两棵树都挂着中国结上,上面写着学生的名字。

du :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型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强大学习能力,我们一直认为学习能力是在课堂上生存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质量”的“质量”。内德(Ned)并由学生组织,老师在大学入学考试的前夕撤退,我们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装饰了两棵大树,并悬挂了中国的结,鼓励老年人实现上级结大学的梦想。

中国教师的每日:据说您总结的“十大自主学习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变得流行。

杜金山(Du ):毕竟, 1号中学仍处于成长阶段。高中教育的许多困难。

刚刚说,有效的教室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总结了“十个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这使学生能够独立,有意识地和自愿学习,学生将不愿意参加校园,并在校园中善于宣传。 “,”组织笔记,等等。

我们必须从“高效的教室”转变为“有效学习”,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杜金山(Du )是山东省第一中学的校长,山东省是山东省的十大创新校长之一,也是中国著名学校委员会副主席,他赢得了“第四个国家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荣誉奖。 du 在扬州1号中学促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国家教育社区的强烈影响。

中国教师报纸,2008年10月15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