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句经典搞笑“中式英语”,胜过在德云社听一年郭德纲相声
前几天和一个老外吃饭,翻译不在,领导在学俄语,关键时刻我得顶上来,于是我热情地招待了几句“喝红茶还是绿茶?”“翻译没来,很抱歉”之类的客套话。
可惜这个愚蠢的老外听不懂英文,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美国的,真是白白长了一双蓝色的大眼睛。
后来我意识到根本没办法用英语交流,就抱着一丝希望问:“Can you talk?”
这回那个外国人明白了,笑了笑,明确地回答了我一个词——“NO”。
这样就好了。你“不会说”中文,我“不会说”你能听懂的英文,但我们又一次狭路相逢,我只好笑脸相迎了。
几个人就傻傻的坐在那里,偶尔目光交汇,都礼貌地笑笑。
玩笑归玩笑,我从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年英语,跟外国人交流还是很吃力,这肯定是我的教育方式不对。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严重了,学生们的口语能力比以前强多了,不少学生的外语水平甚至可以和八国联军媲美,而且“中式英语”已经影响到了世界,架起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英国《卫报》曾发表文章称,以“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等为代表的中国英语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狂热追随者,甚至有人专门研究这种语言现象。
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中国英语占国际英语新增词汇量的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郭德纲在相声《你想折腾》里说的“小心地滑”并不是杜撰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这样的标语。
网上关于“要不要中式英语”的争论一直存在,超市干货区里那些气势汹汹的“干货”、“一次性爱”等严肃的“中英翻译”绝对应该被杜绝。
还有那些用不明材质做成的丢人标志,不仅应该拆除,相关部门还应该把整个标准翻译出来,制止一些胆大包天、脸皮厚的人随意闹事。
而对于那些只是为了好玩而这么做的人来说,正如《卫报》所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错误的,但却充满魅力”。
德国人奥利弗·里克是中式英语的坚定支持者,他称中式英语是“英语词典与汉语语法相遇的奇妙产物”。
Rick坚称自己对中式英语的兴趣是出于“喜欢而非嘲讽”,事实上,大多数网友也持这种态度。在上海留学的美籍华裔学生告诉记者,只要有一定的中文基础,就会觉得中式英语很有趣。比如“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知道你所知道的,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
例如“long time no see”作为谚语被吸收进英语体系,我们在哈利波特电影里就听到过,据说是最早的中国英语之一,至少在二战前就已经流行,由于历史悠久,很多人认为这是英语的原始用法。
“好久不见”这种语言风格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给我停下来”这样的类似话语也会出现在美国民众的嘴边。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看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先猜猜它们的中文意思。
我们先来看几个成语,比如“开门见山”、“大海”、“马马虎虎”、“五八门”等。
这些都比较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开门见山”,“人山人海”,“马马虎虎”,“种类繁多”。
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说法,例如
“如果你想要钱,我没有;如果你想要命,我有”
“死光光”
“如果你还是不三不四,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
“我们两个谁和谁一个”
“你这个女孩找到了吗?”
前五句译成中文分别是“我没有钱,但是我有命”、“去死吧”、“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教训你了”和“我们不是对手”。
第五个是北京话版:找打人啊?
如果你猜到了,你就是那个残忍的人。
如果要在网络时代消灭中式英语,答案就一个字:“没门”!
还有一批,你自己看看你能看懂多少。
无风,无浪。
不是 。
你问我,我问谁?
走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死。
过去吧,没有过去。
你给我回来。
让我看看。
金口巴士站。
以铁为例。
快去看看吧!
狼。
跟踪。
老干。
我给你面子,你不要面子。
你有两个儿子。
五個八門。
有一条腿。
你也太二了。
你可以上去,不行就没有BB。
你不鸟我,我也不鸟你
哪里酷,哪里就住哪里!
你试试看吧!
不作不死。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