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王安石 | 笑话里的政客:中国古代笑话里的王安石

2024-07-30 -

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1000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过。他是“一朝伟人”,还是“靖康之祸”的罪魁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理清上述问题,澎湃·私史特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代史学家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多个维度,展现王安石的面貌,供读者欣赏。

王安石在历史叙事中被塑造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文学家。他领导熙宁变法,创立“景公新学”,诗文注重思想和修辞的提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形象非常严肃。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却频频出现在古代笑话集里,成为主角。时至今日,与王安石有关的笑话多达数十则,其中最著名的一些段落至今还在各类笑话集里广为转载。这些故事并非后人杜撰,几乎每一则都能在宋人笔记中找到。正是这些笑话勾勒出了一个与正史不那么吻合的王安石形象。

文采风采:活泼的士大夫

笑话集尤为青睐王安石的“妙联”笑话,体现了他和文人的文采。北宋文人都有出色的文采,宾主联、谜语、诗词等语言游戏是他们在宴席和闲暇时的消遣。一些有趣的例子会流传下来,记录在当时人的“笔记”中,并成为宋代及以后一些笑话书的素材。

王景公作谜语:“画则圆,写则方,冬则短,夏则长。”吉夫解释道:“东海有鱼,无头无尾,亦无脊骨,此为谜语。”(《遁斋闲览》)

吉复是王安石熙宁变法重要人物吕惠卿的笔名。王安石和吕惠卿的答案都是“日”。谜语的妙处在于以谜解谜。

王景公有一次和客人喝酒,喜欢从经典中挑词,作了一首叫《禽语》的歌。燕云说:“知其所不知,不知其所不知,是知也。”过了许久,没有人付钱。刘公辅突然说:“我挑几个词可以吗?”于是作了一首叫《咕咕,咕咕》的歌。宾客们都笑了。(《福章录》)

这个故事讲的是王安石在宴会上给宾客出一道难题,让他们从经典中挑出可以作为鸟鸣(即鸟语)的句子作为酒令。这需要对经典有非常深的理解才能做到。更有意思的是,刘俊接受了酒令。虽然儒家经典是圣贤的教诲,但王安石能拿来调侃,可见他的学识渊博,也体现出士大夫的风范。

王景公常对刘季孙引用《尚书》的一句话,说:“思想在这儿,解释在这儿,名言在这儿。”你有什么话可说呢?季孙回答说:“门门,波罗门,波罗桑门。”安世听后哈哈大笑。(《刘季孙·古今谈改》谈子节)

在这个笑话里,王安石引用的第一句是《尚书》中的一句话,刘季孙找到的第二句是《心经》中的最后一句咒语,这两句都是古语。在这些故事里,王安石往往是提出难题的人,是相声中的“逗”。这个“逗”已经很不错了,“配”往往比师傅还要好,在博弈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士大夫的风范。

但有时候,王安石说话并不是在开玩笑,而只是一种形象:

王和夫镇守金陵,景公退居半山腰。一天,路上遇见和夫,老者躲避他,到一户户籍中去。老妇人见老者提着药篓,便告诉他自己有病。老者给她药。老妇人送给他一根麻线当做酬谢,对老者说:“先生您拿回去给老太太吃吧。”景公笑着收下了。(《古今谈》无韵篇《老太太》)

故事中的王安石,曾被罢相。有一天,王安石提着药篓。宋代文人隐居乡野后,给邻里送药是他们最喜爱的慈善活动之一。他可能是采药归来,也可能是在附近送药。在路上,他遇见了做金陵太守的弟弟王安礼(子和夫)。为了躲避他,王安石躲进一个平民家中,给家中生病的老太太送药。老太太回赠他一根麻线,说:“先生,你回老太太那儿去吧。”“先生”是老太太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王安石的妻子,根据“先生”造出来的一个词。王安石并没有因为老太太用错了词而纠正她,而是笑着收下了麻线。 从而塑造了一个虽处于反对派但依然亲民的文人形象。

从以上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机勃勃、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王安石,已经接近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然而,在另一类笑话中,王安石的形象就不那么完美了。

《子说》虽失传,却被人嘲笑百年

在王安石的笑话中,被引用最多、流传最广的便是有关《子说》的笑话。

《子说》是王安石所著的一本解释汉字的书。如今,它的完整版已不复存在,但它曾经非常流行。这是因为王安石执政之后,《新学》成为官方科举考试的内容,《子说》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必读书籍。从王安石亲自为《子说》所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子说》,将此书视为对许慎《说文解字》的补充。 南宋大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子说”在昔日为“显学”,衍生出《子说解》、《子说音训》、《子说部首声》、《子说备简》、《子会》等著作,但“近废此一派”——至南宋初年,《子说》学已彻底衰落。

古今笑话大全20字爆笑_笑话古文_笑话古今爆笑大全字谜

正是《子说》这样一篇短命的作品,却成为王安石笑话中的热门话题。在这些笑话中,《子说》是当时文人与王安石谈笑风生的话题。下面两则笑话出自笑话集《调学篇》,该书是苏东坡笑话的汇集:

东坡听说景公的《子说》刚写完,便开玩笑说:“以竹鞭马,忠信;以竹鞭狗,可笑?”景公又问:“鸠字由九字和鸟字组成,有据可查吗?”苏东坡说:“《诗经》云:‘鸠在桑上,有七只雏。’加上父母,正好是九只。”景公听了很高兴,一会儿就明白了自己的笑话。

东坡曾问景公,“坡”字是什么意思。景公说:“坡,土的皮。”东坡说:“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头吗?”景公沉默不语。

第一个关于“九”字解释的故事,也见于宋代笔记《高斋漫录》,第二个故事见于笔记《和林语录》。两个故事都是苏东坡用王安石的解字方法取笑王安石的故事。关于笑话的内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竹下犬”是“笑”字的变体,在今天并不常见。因为与苏东坡和王安石这两位宋代“名人”有关,这两个故事在后世的笑话书中被广泛抄袭。

文人师父曾与景公开玩笑说:“鹿比牛快,牛比鹿强。三只鹿叫犇,三只牛叫麤。但字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景公笑而不答。(《敦斋闲兰》诙谐篇《三鹿为犇》)

犇为奔之异体,麤为粗之异体。这是借用王安石在《子说》中解字的方法,问他如何解释犇、麤二字字义与字形不符的问题。这位“师父学者”就是王安石的好友王杰,他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不同,这种反差使他成为王安石笑话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这则关于贲二的笑话在宋代笔记中记载颇多,但主角并非总是王杰。《沔水烟谈录》将其归于刘敞的发现,《后山檀丛》和《少史文鉴后录》均说是刘敞发明,《浊世》则归于苏东坡。明代笑话书《山中逸戏话》采用了《浊世》中的说法,《古今谈概》则采用了《后山檀丛》和《少史文鉴后录》中的说法。

上述笑话在冯梦龙主编的《古今谈概》中被合为一篇,合称为《子说》。不过那些搞笑的例子可能是别人发现的,并非王安石原文。但这些例子都是从《子说》的逻辑推导出来的,说明《子说》中一些对汉字的解释方式很不靠谱,尤其是无视《六书》的道理,把很多形声字解释为表意字,有照字读文的嫌疑。

张文乾曾问张安道云:“司马君士坦言,王介甫不懂事,有何事?”安道云说:“你只要读读《子说》就行了。”文乾说:“《子说》只有两三处不尽人意。”安道云说:“既如此,那你也有七八处不懂。”文乾笑道。(《抚章录》)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对《子说》更为直接的批判。除了《子说》之外,后来的笑话书中还收录了不少当时人们对王安石学识、文学的批判,比如下面两句笑话:

王安石对苏东坡说:“杨子云是位大圣人,侍奉王莽,校对被扔进内阁,这必定是后人陷害的,《秦美心戏》也是那些喜欢做事的人做的。”东坡说:“对呀,我也有些怀疑,恐怕汉朝没有杨子云。”瓒说:天下喜欢争论的人议论天下,永无止境。东坡还在开玩笑。有人说,隋朝没有文仲子这个人,让人感到疑惑。恐怕宋朝没有王安石。(《小瓒》)

梁王绩诗云:蝉鸣林更静,鸟鸣山更幽。王景公亦有诗云:鸟鸣无声山更幽。山姑笑道:此乃点金成铁之手也。(《古今谈改》苦海篇)

在前面的故事中,王安石与苏东坡谈起扬雄,说以扬雄的才华,晚年​​不该背叛气节投奔王莽,还说怕这些事都是诬告。这说明王安石敢于质疑,不满足于既定理论。但他的假设太大胆,缺乏依据。苏东坡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了归谬法,直接扔出一颗“扬雄否定”的炸弹——或许扬雄根本就不存在?苏东坡用这种方式暗示了自己的观点:怀疑要有理有据,否则什么怀疑都可以接受。这个故事就体现出了王安石的大胆和苏东坡的幽默。

在这些略带嘲讽王安石学术和文学的笑话中,苏东坡似乎总是王安石的仇人。有的故事里,另一个主角也许不是苏东坡,但随着故事的流传,又变成了苏东坡——人们喜欢看到苏东坡歌颂王安石。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两人在学术和文学上地位相当,也因为两人在政治上立场对立。

其中有一些比较直接的政治玩笑,针对的是王安石和他的新法新党,苏东坡也偶尔出现在其中。但苏东坡是否真的出于政治原因而对王安石表现出个人的敌意,其实值得深思。

笑话中的新法律和新政党

一日,东坡会客,客人们想用两个卦名来证明一个故事。一人说:孟尝君有三千宾客,多是志同道合之人。一人说:光武帝兵渡滹沱河,尚未渡过。一人说:刘宽的侍女玷污了他的朝服,家属犯了小罪。东坡说:牛僧孺父子犯了罪,所以先斩小许,后斩大许。大概是指景公父子吧。(《山中夜话》)

这种卦名令见于宋代《酒谱》。用两个卦名概括一个历史事件——也就是一个“故事”。酒令中的“大有”、“同人”、“吉吉”、“未吉”、“吉甲”、“小过”、“大须”、“小须”都是《易经》中的卦名。在之前的笑话中,苏东坡一般会和王安石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气氛轻松愉快,但在这一次,言语和情绪却非常激烈。这件事最早可以找到的来源是宋代佚文《吐玉集》。不过以苏东坡的风度,即便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也不像是会随口骂王安石要砍头的人。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牛僧孺并没有被砍头。 如果把酒令这样演绎,就不符合“故事”的要求了。所以即便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酒令中的“先斩”和“后斩”或许也是在流传过程中偷偷溜进去的。至于把牛僧孺父子比作王安石父子,更可能是事件的记录者火上浇油——唐代的牛僧孺同样是一位改革派,他的身份和角色确实和王安石有某些相似之处。

由于这句玩笑其实损害了苏东坡的形象,所以前人也认为这则故事不可信。如王士祯编撰的《钓雪编》记载了苏轼的妙语,却没有收录这句玩笑。明代沈长卿在《沈氏日报》卷三中引用了这句玩笑,然后说:“……多因牛字而起,而说者虚构苏是景公父子,景公若听见,岂不怒矣?……天下恩怨,皆是恶人编造恶语而巧妙编造出来的。”推断这句玩笑必定是有心人教唆陷害的。清代刘廷济在《载元杂志》卷三中论述了这句命令,批评其“太露骨”。以东坡之名所写、以东坡事迹为据而流传的笔记、小说也不少。 这则笑话在明代以后的笑话集中很少出现,大概不仅因为它的内容不可信,而且其中“先斩大畜,后斩小畜”的苛刻言论也让读者难以接受。

笑话古今爆笑大全字谜_笑话古文_古今笑话大全20字爆笑

但王安石毕竟是北宋政治人物,所以还是有很多笑话讽刺他的新法和新党,比如:

程师孟曾问王介甫:“您的文章家喻户晓,我又有幸与您同时代,真希望您能为您写墓志铭,这样我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希望您答应。”王问:“您当初是什么官?”程师孟说:“没有,我怕不能一直侍奉您,所以想先请您写墓志铭,等我死了再刻。”王庞死后,张安国披着头发,在棺材前要草哭泣,说:“您不幸没有子嗣,现在县夫人有孕,我愿意死去重生,做您的继承人。”京城官员嘲笑他说:“程师孟想死得快,张安国想死后重生。”(《山中夜话》)

王敬公做宰相的时候,每逢生日,朝廷大臣都要献诗为他祝寿。光禄卿公慎也不闲着,就把鸽子放在一个大笼子里,用自己的牌位打开笼子,为每一只鸽子和鸟儿敲牙祈祷,说:“宰相长寿一百二十年。”当时,一个边侯的妻子患病,虞侯便砍下自己的大腿来祭祀。当时的人就嘲笑他说:“虞侯为妻子砍下自己的大腿,宰相和尚却放过他。”(《古今谈概》容岳节《砍大腿放过他》)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当时人们阿谀奉承王安石的丑恶行径。前程、张的故事记载在《蜀水纪闻》中,“斩腿放畜”的故事则出自《东轩璧录》。从《宋史》对程师孟的传记来看,他并非没有治国之才,似乎不应该阿谀奉承到这种程度。不过司马光记载此事,是听苏言说的,所以当时有可能有这样的传闻。

笑话中还包括一些当时的文人和官员与王安石争论新法的场景,例如:

王景公初参政,视朝廷如无物。新法施行后,他怒目而视群臣,说:“你们就是不读书。”同为侍郎的赵清俭独自一人说:“你们错了。如皋、夔、冀、齐之时,有什么书可读?”群臣沉默不语。(《古今谈》赛语篇《不读书》)

王介甫任宰相时,在全国讲学水利。有一人献策:从梁山湖引水八百里,用来耕田,好处多多。介甫很高兴,想了想说:这个建议不错,可是水从哪里挖呢?刘公福正坐在那里,他慢悠悠地说:在旁边再挖八百里湖,就够了。介甫笑了,便停了下来。(《公福嘲挖湖》《山中一夜》)

王敬公被罢官,发配南京。当时蝗虫南飞北进,江东各郡县受灾。各官在城外送别王敬公。刘公辅后来到,赶不上他。见他榻上有屏风,便作诗一首,寄给他:青苗劳役两碍农事,天下哀怨宰相。唯有蝗虫感恩,跟着马车穿过江东。(《古今故事》“蝗虫感恩”一节)

这些笑话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读书”出自《少史文鉴后录》,“功夫洗墨绝胡”出自《蜀水记问》,“蝗虫敢德”出自《士林广记》。这些故事在明代的流行,意味着在明代普通文人中,王安石的新法普遍得不到很高的评价。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遭到了不少文人和官员的反对,但他始终坚持推行新法。这导致外界认为王安石的性子中有固执、不灵活的一面。因此,王安石的笑话中经常会强调他心胸狭隘的性格,比如下面这个:

景公府邸原是谢安居住的地方,那里有谢公的土墩。公有诗云:我名姓同,眼中却有公的土墩。你走我来,土墩是属于我的,不该土墩的姓氏还随你。人说你跟死人争地界。景公在朝时,天天与人争论新法,他不再争论土墩,也是他的本性。(《古今谈概》苦海篇)

这个故事记载在《平州可谈》中。这个故事夸张了王安石不屈不挠的个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提到,王安石作诗时喜欢模仿前人句式,标新立异(前文提到王安石故意把“鸟鸣山更幽”改为“鸟不鸣山更幽”,导致“点金成铁”,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评论说:“公在朝堂争法,野外争柱,所以他作文也要和古人争,凡新词妙句都抄过来,不惜搬来搬去,一一打碎。”所谓“野外争柱”,就是这件事。《京师通言》有一篇小说《倔相半山堂饮恨》,也是以这个形象为蓝本。

笑话古今爆笑大全字谜_笑话古文_古今笑话大全20字爆笑

王安石雕塑

王安石去世后,新旧两党的斗争并未停止,崇宁年间,新法再推,为明代笑话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当初崇宁辟雍建成后,皇帝下令封景公为蜀王,供奉于宣圣祠。坐像铸成后不久,其夫蔡卞当政,想把安世推到孟子之上。有一次,一个戏子给皇帝演了一出戏,戏里孔子端坐着,颜、孟、安世三人侍奉在旁。孔子命他们坐下,安世向孟子叩头,请他坐在自己之上。孟子推辞道:“天下最尊贵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柯不过是公爵,而您却是真正的君王,为何如此卑微?”于是向颜叩头。颜说:“我是贫巷子里出身的卑微之人,平生无所作为。您是名声显赫的真儒,地位与相貌有差距,我推辞是不对的。” 安世于是被放在他上面,子路坐不住,也让出了位置。安世害怕,拱手,说不敢。一来一回,子路在外,他气得直奔祠堂,挽着公冶长的胳膊就走了。公冶长一脸苦恼地说:“你犯了什么罪?”便责骂他说:“你一点也不帮你的公公,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的女儿嫁给她。”他的本意是要讽刺卞氏。(安世佩相,《古今谈概》微词篇)

笑话讲了这么一个事件:崇​​宁年间,王安石被准许奉祀于孔庙,此时距离他去世已过去十多年。王安石的女婿蔡卞要求把王安石的地位排在孟子之上,引起了当时戏子们的嘲笑。戏子们在孔庙里假装上演了一场“让步战”:孟子、颜回相继向王安石让步,最后连孔子也要让出自己的地位,这让子路看不下去了,便把公冶长拖出来,指责公冶长:你是夫子女婿,怎么就不如王安石女婿有本事呢?

关于南宋时期王安石入孔庙祭祀权之争的记载颇多。这则笑话的文字与南宋洪迈《夷简制志》中的记载大致相同。洪迈说,因为这一出戏,蔡卞的建议最终没有得到实施。但岳克的《拙史》认为,该说法在细节上是错误的,当时王安石的地位其实已经超越了孟子。《黄石日朝》更进一步说,蔡卞试图让王安石超越颜子,甚至取代孔子。可见,王安石入孔庙祭祀权在他死后引起了很大争议,而这则笑话就是争议的余波。

在这些关于新法的笑话中,直接攻击王安石的很少。故事中那些丑陋可笑的人物,大多不是王安石,而是他的追随者。王安石的个人形象虽然倔强,但并不邪恶。对王安石的这种看法,在北宋时期就已确定。学者程镐认为“介甫性情残暴倔强,众人以为不正,他却更加坚持。君子走后,皆用小人,预先卑鄙,所以害世更深。若君子不曾用他来对付他,等到他的情况缓和,尚能听从他的话,使小人无可乘之机,害处便不至于这么严重”(《邵氏闻见录》卷十五),也就是说,王安石倔强的性格,导致他身边都是“小人”。 小人之作风卑鄙偏激,新法的偏差得不到合理纠正,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程镐的话非常公正客观。

不讲究细节:王安石的卫生习惯

有一类笑话有些独特,是关于王安石个人卫生习惯的搞笑故事,也被抄录进了笑话集:

熙宁年间,景公与余庾同在相府。一天,二人同朝,忽然从景公衣襟领口飞起一只虱子,蹭着他的胡子。相国回头一看,哈哈大笑,相国却不觉有虱子在。朝毕,余庾指给相国看,相国命随从除掉虱子。余庾说:“除掉虱子不容易,我奉旨奉旨,赞此虱子有功。”相国问:“你看如何?”余庾笑着回答:“我多次拜见相国,也受过皇帝的赏识。”景公也因此而觉得好笑。(《遁斋闲览》幽默篇《虱子颂》)

景公的妻子吴氏,为人洁癖,与景公不和。景公从江宁回来,请求还家。景公的私宅中有一张藤床,吴氏借了,没有还。群臣来索要,谁也不敢吭声。景公赤脚爬上床,躺了许久。吴氏看见,命他归还。有一次,他给大女儿做了衣服,准备送给侄子。正当他要撕开丝绸时,突然有一只猫躺在旁边。妻子把衣服放在卫生间里,任其腐烂,从不送给任何人。景公从不洗澡梳头,衣服上全是虱子,想必是媒人给错配了。(《解记》、《古今谈概》怪异篇)

王杰夫脸色黄黑,便问医。医说:“这是污垢,不是病。”便拿了一块沐浴皂给王杰夫,叫他洗。王杰夫说:“我生来就是黑的,沐浴皂能对我有什么用呢?”(《黑面》、《古今谈改》韦退篇)

在上面提到的三个笑话中,第一个笑话是在后来的笑话中被引用的。嘴很尖虱子”,这也是这种典故。 在这个笑话中,王子用一个笑话解决了王的尴尬。

第二个笑话着重于学者官员的家庭事务,展示了王·安希(Wang Anshi)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生活场景。

第三个关于的故事除了表现出王的不喜欢清洁度,这个笑话还凸显了他的固执。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王的个人卫生习惯差,一方面,关于王·安希(Wang Anshi)的卫生习惯的确有许多记录,另​​一方面,这是歌曲王朝的人的卫生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著名的中国文章“与众不同”。囚犯的头和悲伤的面孔”,被认为是针对王的人的。在远古时代,当信息传播不是很发达时,可以想象,许多人会对王的人感到好奇,这是一个真正不喜欢“在阅读“叛徒”之后不喜欢清洁的人。受到这种好奇心的驱动。

笑话是如何“转推”的

笑话的王总是与他的政治生涯相关,这是关于Wang Anshi的主要特征。是非常不同的解释。

For , the story of Gong Shen to Wang Anshi's has been by . The " Notes" said that Gong Shen was a " who likes to " and " ". , in the Ming , when this story was in "Gujin Tan Gai" as a joke, Feng added a , that Gong Shen was and Wang Anshi, that "the is too heavy, more , or it may bring to the ". that such an was not , Feng gave : "Tang Dali saw Yao Chong's , put a few live birds, held them one by one and them, : I hope you will get soon. Yao Xiang hated it." He that Gong Shen was the Tang and Wang Anshi. 尽管冯门隆(Feng )也认为,王·安斯(Wang Anshi)的政治行为是不可取的,在他的解释之后,锣的动机出乎意料地转弯了,从反派到绅士,从一个忠实的部长到忠实的部长,根据的记录,甚至是 and tos to and to and to ,行为是故意模仿Cheng 的行为。

另一个例子是“三个鹿成为本”。当前的情况。通过这种解释的官方任命,幽默变成了讽刺。

当“线程的历史”“重新发布”这个故事时,情感语气再次改变:

“在时期,Wang 在全国各地流传了“ Zi Shuo”。在学院里,有一天他看到了它并对他说:'总理充满了深刻而深刻的努力,并且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不敢知道,但我害怕遵循他的示例,效法并不能遵循他的榜样牛比鹿的运动更强大,而牛的运动比牛的速度更快。

这个笑话的版本是“山上的一个晚上谈话”的摘录。 Wutai诗歌案,Wang Anshi和Su Shi之间所谓的个人仇恨可能只是一个局外人的想象力,对Wang Anshi的评估在南方歌曲王朝中急剧下降,而“ Zhu Shi”的唱片可能不是真的。

笑话书的编译器能够获得王·安希(Wang Anshi)的笑话,这要归功于歌曲的有意识的笔记,这使大量的法院和公共轶事能够保存在笔记中,这与“嘲讽”的“笑话” juie juy juy juy''' Yan Lu”,“ Jue Dao Lu”,“ Man Xiao Lu”,“ Xie Shi”和“ Fu Zhang lu”都出现在歌曲王朝中。也有一些有关笑话的特殊章节,例如fan 的“ 的“ Dun dun Zhai Zhai lan”) U“。这些笑话的收藏之所以保留,是因为它们是在明朝的“ shuo fu”中重印的。 In , there are "Lu's Xiao Lin", "Xi Yu Ji Shuo", "Huo Hu Ji", "Lin Xia Xiao Tan", " Ji", "Tan Xie Lu", etc. Most of them are and only .

这些轶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这些故事的变化,尤其是这些与政治有关的笑话,这些“重新播放”也促进了故事的热情,如果这是对这些轶事的热情人们更多的是在知识和机智的故事中的单词记录,王·安希(Wang Anshi)撰写了一首赞美的诗歌,说:

浮动的灵魂无法召唤,阅读死后的作品让我想起了风叶。

如果世界不喜欢我的,我有这样的人来安慰我的孤独感。

这也可以用来用笑话来形容王·安希本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