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传说,在海风与海浪间形成
青岛沿海地区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区,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无数的传说。千百年来,青岛沿海的传说以其浪漫的海洋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在众多传说中,最早在青岛沿海流传的是神仙文化系列中的蓬莱仙话,后来被不断演绎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并被文人骚客整理成文本,在更大范围内流传。
在青岛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的有关世事变迁的传说,反映了千百年来青岛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的史实。
其中“洪州沉没、胶州立”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相传很久以前,胶州湾以北的陆地上有一座繁华的古城,名叫“洪州”。有一年,几只鱼头人身的怪兽来到洪州城。自从这些怪兽进入洪州城后,南方的海水就一直上涨。通晓天文地理的洪州刺史预感到有大事要发生,赶紧让衙役催促洪州城的百姓赶紧往北跑。果然,过了一会儿,海潮就冲向洪州城,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繁华的洪州城沉入大海。这时,两条大龙来了,一头扎进海里,用身体将沉没的陆地卷了进去……潮水退去后,难民们纷纷返回,在龙卷风卷起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几年后,人们修建了一座新城,为了感谢这两条巨龙,人们就把这座新城命名为“胶州城”,后来就叫胶州城了。
“洪州沉没、胶州生”的民间传说,有多种不同版本,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大体类似。另一类沉城入海的传说,主要流行于胶州湾西岸:很久以前,海西(青岛人常称胶州湾以西为海西)有一个浒河县,有几万户人家。有一年,东海龙王大怒,掀起山高的巨浪,把海边的浒河县淹没了。随后又发生了大地震……后来,逃回的人们,在原浒河县以西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新县,叫“日照”。
沉城入海的传说起源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胶州湾和青岛沿海经历了无数变迁,在世世代代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这些痕迹又经过无数无名氏的创造和升华,成为关于大海变迁的神奇传说。
秃尾巴李老传说自清代以来便在胶东半岛民间广为流传,其版本之多、内容之丰富,是胶东半岛民间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
其中,即墨天井山上的秃尾老李传说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墨市东十里处,有一座海拔不高,却十分有名的石山——天井山。天井山顶有一座古庙,名为“龙王庙”。明万历年间的《即墨县志》记载:“天井山在县城东十里,山顶石洞如井,其水常满,深不可测。旁有龙王庙,每遇旱灾,祈雨常有应验。”据了解,这座古庙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存在。当地民众认为,天井山顶的天然石井,就是黑龙王老李的洞穴。而天京旁边那座香火不断的古庙,便是祭祀秃尾老李的龙王庙。
相传,秃尾老李的模样,是一条没有尾巴的黑龙。很久以前,秃尾老李的母亲在海边补渔网时,受到了龙王的戏弄(指龙王对她的宠爱),她生产的时候,竟然生下了一只长着长尾巴的黑色怪物。李姓男子从海里回来,看到黑怪物正躺在妻子怀里吃奶,一条黑色的尾巴不断扇动着。李姓男子找来一把尖斧,把黑怪物的尾巴砍掉了。吃奶的黑怪物忍着疼痛,逃出门去,露出了龙的身形,飞上了天空。被砍掉尾巴的黑龙用龙爪在通往东海的天井山上凿了一口石井,然后躲在里面休养生息。没有尾巴的黑龙伤愈之后,便向北飞去,来到一条大河边,在去关东的山东同乡的帮助下,打败了盘踞在河里作恶多端的白龙,并从此在河里居住。从此这条河就被命名为黑龙江。据说,秃尾老李忠孝两全,除了尽力保护去关东的山东同乡外,每年还会定期回到即墨家乡给母亲扫墓。每当即墨遇到旱灾,只要到天井山上烧香祈福,他就会从遥远的关外赶回来降雨消旱,保佑家乡人民。
即墨天井山
除了即墨天井山外,青岛城阳、胶南等地也流传着一些关于秃尾老李出生地和母亲墓地的传说。如位于城阳区红岛镇高家村海边的青云宫,就是为秃尾黑龙和母亲修建的庙宇。据城阳红岛民间传说,秃尾黑龙(秃尾老李)生于红岛(旧称“银岛”)一渔民家庭,出生后把母亲吓死了。秃尾黑龙的父亲见状,拿起刀子砍掉了秃尾黑龙的半条尾巴。秃尾黑龙痛苦地飞走了……后来,家乡人民为秃尾黑龙和它的母亲修建了这座庙,并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秃尾黑龙出生并吓死它母亲的日子)举办庙会,会期三天,沿海渔村男女老少都来烧香祈福,祈求龙母和秃尾黑龙保佑海上平安、渔业丰收。
天井山龙雕像
即墨天井山龙潭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不仅在青岛民间流传,在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区也有多种不同版本。这一传说的广泛流传,与清代以来大批山东、河北人离开家乡前往关东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即墨县志》记载,天井山上的天然石井和龙王庙早在明代就已存在。后来,即墨人前往关东,便将家乡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带到了白山、黑龙江地区。
奇人胡义阳的传说,最早见于清同治本《即墨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年冬,海上有几位渔民来到流亭看望胡义阳的儿子胡英礼。渔民们说,他们遇上海风,筏子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一夜,漂流到一座小岛上。小岛上百花盛开,温暖如春。岛上有天然的洞穴,一块约十丈见方的平坦石板上结满了鸡蛋大的红枣。一位老人坐在石头旁边,面容清秀,古朴。渔民们主动和老人交谈,说他们饿极了。老人给他们每人一颗大枣让他们填饱肚子。奇怪的是,他们吃完枣子后,都吃饱了。老人便说:“东南风已起,我们赶紧回去吧。”渔民们问老人的名字和家乡,老人说:“你们知道即墨这个叫流亭的地方吗?”他们回答说:“知道。”老人说:“那是我的家乡。你们到了流亭,告诉胡英礼,他是个好人,他的老父亲在仙人岛上很幸福。”他们乘着东南风回来,第二天中午上岸。虽然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但没有人饿着。三天后,他们来到流亭,找到了胡英礼的家,这才知道胡义阳已经去世四十年了。当时,全体渔民都非常惊讶,纷纷向胡义阳的牌位鞠躬行礼。
胡逸阳,字良同,明末即墨县(今城阳区)流亭村人。清乾隆年间《即墨县志》记载,胡逸阳“生性聪慧,深通《易经》,通晓连罗二家之道。家贫,不思进取,居茅草屋,自得其乐,手艺精湛,视进取之路为不难走的路。”
可见历史上的胡逸阳是一位学识渊博、独具特色的民间文人。胡逸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在即墨民间传说中,这位精通《易经》的文人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无所不能的仙人。相传有一年即墨遭遇大旱,水井干涸,即墨城百姓在挖深井时,挖出了一只三足蟾蜍。人们拿着蟾蜍去向胡逸阳请教,胡逸阳看到之后,立刻得知即墨城将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为了在不直接揭秘的情况下拯救即墨百姓,他巧妙地用看似平常的“往东躲!”三个字告诉人们如何躲避洪水,救下了即墨城的全体百姓。
胡益阳肖像(刘世杰提供)
自清代起,即墨百姓便将胡逸阳奉为神明,视其为能算命的仙人,有关他的传说在青岛民间广为流传。城阳东流亭社区胡逸阳庙内有一副对联,就体现了人们对胡逸阳儒仙二人的敬仰之情:“有难不辞,有难不乱,居崂山最安处;儒仙同道,神墨共长。”
即墨民间流传的麦子与狗的传说、曾祖父与曾祖母(兄妹俩从两座山上滚下磨盘结为夫妇,生下人类)的传说,与云贵一带的神话传说十分相似,这应该与明代即墨沿海驻军云贵军户北上戍边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
麦穗与狗的传说。主要故事概要:相传上古时期的小麦长九个麦穗。当时人们不愁吃不饱,收割下来的小麦堆积成山,人们不珍惜粮食,越来越懒惰。玉皇大帝派麦神巡视人间,发现到处都是烂麦子,一些顽皮的孩子在白面饼上玩耍,麦神勃然大怒,将真相报告玉皇大帝后,要把人间的小麦全部收走。当时狗会像人一样说话,便和人类一起跪在地上向麦神求情。当麦神带着麦穗上天时,狗拼命地跳起来,从麦神手里抢走了一个麦穗。这便是小麦只长一个麦穗的由来。虽然狗被神惩罚,从此不能说话了,但人们感激它,善待它,会破例给它吃白面。这就是即墨民间正月初一“请狗”习俗的由来。麦子与狗的传说与云贵少数民族中关于小米的神话十分相似,只不过北传到胶东半岛后,用麦子代替了小米,但故事的主要梗概不变。
关于海滨风光和海洋生物的传说在青岛民间流传最广,版本也最多。如崂山石老人的传说就有十几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刘思之整理整理的《石老人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崂山石老人村外的沙滩上,矗立着一块大石头,形似一位老人望着大海发呆。他为什么发呆呢?他思念女儿,以致发疯,望着女儿,以致发疯。原来,姑娘名叫牡丹,六岁时母亲去世,她随父亲生活,长得那么漂亮……崂山人人都认识她!姑娘十八岁那年,有一天到海边挖蛤蜊、牡蛎,被巡海的东海龙王虾将军看见了。虾将军想用钱买下牡丹送给东海龙王,但一无所获。于是,他怂恿东海龙王下令抢劫新娘,但被虾将军挫败。最后,虾将军想出了一个伤害她的计划。这个主意是将牡丹骗进龙宫。牡丹的父亲发现上当后,追到海边的浅水处,把她变成了面朝大海的石老人。牡丹被骗进龙宫后,拒绝嫁给东海龙王。最后牡丹求见父亲,东海龙王只好派虾兵蟹将护送她出海。牡丹从海里飘出来,看见父亲站在海边远远地看着她,便不顾一切地向前跑去,却被虾兵蟹将抓住袖子,拖进了海里。这时,一声巨响,牡丹在海中化作了一座山。这座山后来被称为“千里岛”。从古至今,石老人和千里岛一直隔着茫茫大海相互守护,诉说着浓浓的父女情。”
此类民间故事还有《田横岛传说》、《晒钱石传说》、《烟台山的由来》等。有关海洋生物的民间故事有《章鱼变龙王》、《东海小龙》、《寄居蟹》、《美人鱼》、《母蟹》、《海怪打画师》、《东海龙王娶女儿》、《龙女与雇工》等。
以上内容选自《青岛海洋文化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