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因蹴鞠而深得宋徽宗宠爱,从未镇压过宋江的叛乱。
随着世界杯足球赛的激烈进行,微信圈里流传着一句关于足球的笑话:“罗纳尔多退役,巴西足球8年未恢复;齐达内退役,法国足球12年未恢复;巴乔退役,意大利足球16年未恢复;克鲁伊夫退役,荷兰足球20多年未恢复;普斯卡什退役,匈牙利足球30多年未恢复;高俅退役,中国足球1000多年未恢复……”这个高俅是谁?他是宋代蹴鞠高手。在广为流传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高俅因高超的“鸳鸯怪”受到宋徽宗的青睐,升至太尉之位,因此被戏称为“中国足球第一人”……
高俅原是苏轼手下的“小史官”
在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是大家所熟知的反派、奸臣。高俅初出茅庐时,是个市井小混混。端王赵俅在蹴鞠时,球落在高俅面前,高俅踢出一记漂亮的“鸳阳怪”。高俅因为球技高超,得到了喜爱蹴鞠的端王的赏识。赵俅登基称帝后,高俅也声名鹊起,做了大元帅。但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梁山好汉如豹子头林冲等大多是被高俅陷害的……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去甚远。
高俅生活在北宋末年,卒于1126年。南宋学者王明卿在《回书后录》一书中这样描述高俅:“高俅本是苏东坡先生手下的史官,善于撰文。苏东坡从汉源被派到中山,便将他留给了曾文肃。文肃已因史令推辞,苏东坡便将他分配给了王金清。”也就是说,高俅本是苏东坡手下的史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秘书或书童,善于抄写,善于撰文。后来苏轼从翰林院调任中山府,便将高俅给了曾布(即曾文肃),后又将他推荐给了王金清(即王慎,字金清)。由于作者王明卿是曾禹的孙子,而曾禹又是曾布的亲生儿子,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段关于高俅的记载,应该是历史上高俅的真实写照。那么,小史学家高俅是如何一夜成名的呢?这还得从中国古代的“蹴鞠热”说起。
最早记载蹴鞠的古书是《战国策》
蹴鞠,又称蹴球、塔鞠、蹴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并正式确定中国山东淄博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2006年5月20日,蹴鞠还经国务院批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记载蹴鞠的古书可追溯到《战国策》和《史记》。
《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出使齐国,联合齐国抗秦。他对齐宣王说:“……临淄富庶,其人皆乐于弹竽、瑟、弹琴、打琴、斗鸡、走狗、六博、蹋球……”这里提到的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从这份明确记载蹴鞠的文献中,不难发现,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首都临淄,蹴鞠运动十分盛行。另一部古书《史记苏秦传》中也印证了当时齐国的“蹴鞠热”:临淄城有七万户,人民富足,百姓都喜欢“打竽、打瑟、弹琴、打琴、斗鸡、跑狗、打六博、打蹋球”……
蹴鞠之所以在齐国盛行,与齐国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思想、发达的科学技术、尚武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齐国的君王大多爱好狩猎和习武,蹴鞠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军事运动。正如刘向在《史记·别录》中所说:“蹴鞠,军事运动,训练勇士,知其有无才干,皆以蹴鞠为练兵之道。”
蹴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唐宋时期。唐代诗人王维曾在《城东寒食节》一诗中这样描写蹴鞠:“蹴鞠常飞过飞鸟,秋千争垂柳”;杜甫《清明》一诗也留下了名句:“十年蹴鞠带走少年,秋千风俗千里同”。尤其到了宋代,蹴鞠达到了空前的盛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鼎盛时期。专门介绍蹴鞠的古书《蹴鞠书》曾记载宋代蹴鞠的十种方法:肩、背、歪、勾、控、拉、压、膝、击、月。当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爱蹴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图》(原作者为宋代苏汉臣,元代钱选临摹)描绘的就是宋太祖与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以白手起家的方式蹴鞠的情景。宋太祖赵匡胤以高超的足球技术而闻名,他尤其擅长任意球,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花式足球”——踢球时,头、肩、背、腹、膝、脚等部位都能触球,踢法随心所欲,灵活多变。在宋代“蹴鞠热”席卷全国的背景下,高俅这位高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俅不只擅长“鸳鸯怪”
不过高俅能得到宋徽宗的宠爱纯属偶然。据《徽书后录》记载,有一次,王莘与端王赵佶在等候上朝时相遇。赵佶忘了带梳子刀,便向王莘借了一把来修剪鬓角。赵佶用完之后对王莘说:“这把梳子刀的式样很新奇可爱。”王莘回答说:“我最近做了两把,还有一把没有用,待会儿派人送来给你。”当晚,王莘就派高俅去端王府送梳子刀。恰巧赵佶正在花园里踢球,两人便对踢起来。高俅使出浑身解数,把球踢得如胶似漆,粘在身上。赵佶大喜,派人告诉王莘:“谢谢您送的梳子刀,我和您派来的人一并收下。”后来哲宗驾崩,端王做了宋朝的皇帝,皇帝的宠臣又何必操心升迁呢?
不过在宋朝,即便是县令以上的文官,也需要有三科进士的资格,像高俅这样的外来人,想要挤进文官圈子,难度极大,所以当武官,是他步入仕途的一条捷径。但宋朝也有武官任用制度,没有边功,是不能当三衙门总管的。于是,宋徽宗就把高俅托付给了戍边将军刘忠武。 《宋南十将传》卷一《刘骐传》云:“高俅原为端王府官,皇帝即位,欲提拔他。旧法无边功,不得为三府都督。当时忠武为边帅,皇帝将高俅任命给他。高俅以边功争为宫帅。”
高俅掌管禁军二十余年,为讨宋徽宗欢心,在军事训练中大量使用花招。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每次主持比武,都热闹非凡:“四艘彩舟横列,上演大旗、狮豹、橹剑、蛮牌、神鬼、杂剧等各种军事表演。又有两艘彩舟,皆为乐社。”比武前有音乐,随后的比武还要表演“旋罗”、“海眼”、“过头”等各种花招,让宋徽宗十分开心。
高俅没有镇压宋江起义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壮士的故事,很多都是施耐庵虚构的,高俅如何迫害梁山好汉的情节,也有很多“艺术加工”。根据史书、文人笔记等资料,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宋江起义的时间是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起义地区在太行山及鲁、苏北部。镇压宋江起义军的,并不是高俅,而是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巡抚的北宋名将张叔夜。同样,高俅也没有参加讨伐方腊起义军。
高俅之所以后来被百姓和艺人“艺术化处理”成奸臣,可能除了他因蹴鞠而太容易获得高位和丰厚俸禄之外,也因为他在靖康时期确实被揭发贪污、滥权。 《靖康要录》记载: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言请注:高俅……掌管军务,却侵占军营扩建私宅,霸占许多禁军充作劳工。所霸占的人多为能工巧匠,用以私劳,借用为军伴。凡能出钱供养军匠的士兵,免于检查。一切私修砖瓦泥土等材料,均从军营中取用。由于索款不及时,高俅收了不少钱财,无以为生,常常兼营别业。甚至连禁军也雇来充作劳工。”高俅掌管禁军时,把军营之地修建为私宅,把禁军当做私仆,不顾训练。结果在金军铺天盖地的进攻下,开封数十万禁军很快被击溃,高俅不仅责无旁贷,而且罪不可恕。
高俅没有死在梁山好汉手中
虽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没有记述高俅的死因,但余万春的《水浒传》(《水浒传》)却写到这个奸臣死于梁山好汉之手,让后人大为欣慰。《水浒传》中,高俅犯了罪,被贬到沧州。雷横、朱佟闻讯后迅速攻占沧州,杀死了高俅,并将高俅的首级带到梁山送给林冲。然而,历史上的高俅并没有死于梁山好汉之手,而是在靖康初年病死在开封。
靖康元年,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连夜逃往东南。《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泗州,童贯、高俅各率数名胜兵和禁军前来投降。到达泗州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率三千胜兵跟随宋徽宗等人南下,高俅则率三千禁军留守泗州,名为“镇守怀津”。高俅随后以病为由返回开封。当时跟随宋徽宗的童贯、梁士诚一伙均受牵连被杀。童贯在开封被处斩,蔡攸也被钦宗处死。正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与钦宗的斗争,所以他的结局比童贯、蔡攸等人要幸运一些,没有被杀。
关于高俅的死,南宋学者王明清在《回书后录》中记载:“靖康初年,皇帝在南方登基,高俅随驾临淮,后因病借口回京。当时他的侍从童贯、梁士诚等都被处死,只有高俅一人死在窗下。”此外,《宋史·李若水传》也提到,高俅于靖康元年(1126年)病逝。赵一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