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秘书张玉凤:服务员出身,敢“顶撞”毛主席,后来怎么样了?

2024-09-23 -

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玉凤的传奇一生人尽皆知,从1962年到1976年,她从主席专列的一名普通成员,上升为毛泽东生活和秘密工作的重要支柱。

尤其是在70年代,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备受瞩目。对于晚年的毛泽东来说,她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他对她总是宽容,即便面对她的“直言不讳”,主席也常常率先释怀,并幽默地称她为“张飞后代”,对她特别敬重。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揭秘备受毛主席信任的“首席秘书”张玉凤的动人故事。1944年1月27日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家中的四姐,因家庭人口众多而被迫中断学业。14岁时,张玉凤勇敢尝试,成功考取了铁路局列车长一职。

1960年冬天,她的才华被发现,被调往北京为领导人服务,成为毛泽东专列的一员。凭借出色的表现,她得以近距离为毛主席服务。虽然只是在一些车厢里活动,但张玉凤无疑成为了有幸见证历史的重要人物。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专列途中,毛主席表达了对张玉凤的钦佩,她的首次亮相恰逢主席到广州部署农业六十条计划,导致专列在广州停留了很长时间。

回去的路上,董事长在某车站散步休息,与张玉峰等员工亲切交流。这是张玉峰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见到董事长,虽然年过七旬,但精神抖擞,步履稳健如虎,每一步都充满力量。

当主席亲自走向她,热情地和她握手时,张玉凤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微笑。那一刻的记忆,令人难忘。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专列旅行中,张玉凤与毛主席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当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她姓名、年龄时,她紧张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幸亏汪东兴及时赶来解围。

毛主席好奇地问她的名字怎么写,她虽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字迹不太工整,但还是清楚地念出了“巩昌张、玉玉凤”四个字。

毛主席对她的朴实深有感触,高兴地点头表示明白。虽然这次也有瑕疵,但张玉凤的真诚感动了毛主席。因此,当汪东兴提出让张玉凤当主席马车上的侍女时,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也认可了张玉凤的朴实性格。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1970年,年逾古稀的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更加精心的照顾,张玉凤因工作出色,被选入中南海工作,成为毛主席的私人秘书。

面对77岁高龄、经常患病以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毛主席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废寝忘食地学习文件。有一次,张玉峰发现饭菜凉了,便好心提醒:“主席,饭菜凉了,先吃饭吧!”

但毛主席有时也会心烦,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责怪她,但毛主席的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不了多久,怒气就消失了,又和张玉凤轻松地交谈起来。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深入了解了领袖的习惯,张玉凤渐渐敢于和毛主席交换意见。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心情不好的张玉凤稍稍怠慢了,触动了毛主席挑剔的神经。

面对指责,她勇敢地为自己辩护,却惹怒了毛主席,毛主席的言辞愈发严厉。没想到,张玉凤坚持原则,一气之下收拾东西回家,拒绝出门。无论婆婆怎么劝说,保安怎么要求,她都坚决拒绝道歉、写检讨。

这段沉默持续了20多天,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起自己落下的一件衣服,便委婉地向护士长吴旭君请求将其拿回去。吴旭君听完后,稍作停顿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没过多久,吴旭君就给张玉凤打电话说:“你在家里呆着,一会儿有专车来接你。”随后,一辆黑色轿车把她送到了中南海,与毛主席久别重逢。

虽然之前张玉凤心里也曾有过悲痛,但是她在毛主席面前却态度坚决,没有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毛主席笑着说:“你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就像张飞的后人一样,随时准备出击。以后你要注意平衡啊!”

张玉凤听了这话,明白了毛主席是想让她回到工作岗位上来。她心里充满了喜悦,却又止不住泪水。毛主席也对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小张”感到高兴。

席间,毛主席特意分享了司马迁三次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并引用了《史记·姬郑列传》的一句名言,感叹:“生死相逢,方能真情流露;贫富易之,知人常情;贵贱易之,方能真情流露。”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毛泽东与普通人无异,张玉凤视他为会发火的老头子,尽管屡屡警告,但张玉凤的直率有时还是让毛泽东“恼火”。

据护士孟锦云介绍,一旦矛盾升级,在张玉凤强烈反驳后,毛泽东曾生气地要求她离开,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毛泽东在与内科主任陶恒乐等人见面时甚至半开玩笑地“抱怨”:“我脾气不好,张玉凤比我还暴躁,她也敢顶嘴。”

虽然她惹怒了毛泽东,但两人的感情深厚,张玉凤对毛泽东的了解也深入骨子里。护士孟锦云见证了这段历史,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中南海,离开过一段时间,毛泽东亲自把她召回。

回国后,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但四个月后,当她试图接近毛泽东时,却遭遇了冷遇,他要么不回应,要么挥手让她走开。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孟锦云对毛主席的反常行为感到疑惑,毕竟她记得毛主席喜欢讲故事、唱京剧。为了解开疑惑,她向张玉凤求助。张玉凤解释说,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突然沉默会让他心慌意乱。

有人建议孟锦云进屋前发出点声音,让她有时间适应。孟锦云采纳了建议,问题就解决了。1971年,毛主席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秋冬季节又患肺炎、心脏病,他自称“差点要见上帝了”。

1972年1月,他又一次心脏病发作,突然倒下,让大家都措手不及。护士长吴旭君迅速采取行动,推开尚未打开的门,大声呼救。

张玉峰和保安人员很快赶到,医生诊断是严重缺氧引起休克。主治医生开药,吴旭军赶紧注射。专家胡旭军协助急救,拍打并呼喊毛主席的名字,张玉峰也紧张地加入呼喊。

最后,毛主席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自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他自言自语道:“刚才好像是一场梦。”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在毛主席会见尼克松这一历史性时刻,尽管身体虚弱,仍坚持会见到访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毛主席坦诚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讲话不清楚,但张玉峰作为助手协助翻译,传达了毛主席的真心话。

尼克松听后明显感到吃惊,质问道:“你气色不错。”毛主席回答道:“外表是会让人产生误解的。其实,我刚刚从一场大病中康复。”

1973年,毛主席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老年性白内障几乎让他失明,文件只能靠秘书宣读,重要决定也用画圈的方式标注。

张玉峰十分关心父亲的饮食起居,亲自喂饭、送水,表现出他忧国忧民和坚韧不拔的品性。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1973年,面对机要秘书徐业夫患病,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大胆任命张玉凤一人担当双重职责,这对张玉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很紧张。

毛主席虽然病了,但依然是明智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她:“秘书工作看似简单,只是收发文件,但严明纪律才是关键,不要想着利用职务之便称霸。过去的例子使我警醒。”

每天学习参考资料、参考消息,关注世界动态,持之以恒,才能洞悉时事。”虽然文字艰深,又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但张玉凤还是记在心里,开始给毛主席读文件、读信、读报纸。

这一年是整个中国的转折点,但对毛主席来说却是孤独的一年。尽管他患病,但他仍然牵挂着同样病重的周恩来。尽管两位伟人住得很近,但自 1974 年 5 月以来,他们就没有见过面。

1976年1月7日夜里,毛主席一夜未眠。第二天早晨,当他得知周总理的噩耗时,他默默地点头,心中悲痛万分。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毛主席虽然未能亲自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但回忆起延安雷雨天气的神奇景象,说“电不能杀人,病却能杀人”,表现出豁达的生命态度。

除夕夜,他在张玉峰和工作人员的陪伴下,简简单单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只有米饭和武昌鱼作为年夜饭。在爆竹声中,他微笑着安慰大家,也在《枯树上赋》的低沉嗓音中体会到生命的苍凉。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深深的孤独和悲伤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章。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毛主席的伟岸身影消失后,张玉凤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那里记载着她珍贵的回忆,与毛主席共事的日子深深地刻在她心里,毛主席的高尚品德像一盏明灯一样闪耀着。

张玉峰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对待财富的态度极其纯粹,虽然《毛泽东选集》的丰厚稿酬足以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却选择把数百万的积蓄全部存入国家账户,身上只象征性地带点香烟和手帕。

他慷慨地用这些钱去帮助别人,不管是民主党派的朋友,还是亲属、同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毛主席逝世后,他无私的精神遗产继续滋养着国家和人民。

在这种崇高精神的熏陶下,张玉凤也学会了鄙视物质。她用行动回应了这种精神,主动回到铁道部,并于1988年体面地退休,开始安享晚年。但她心中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消失。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张玉凤曾师从毛主席学习书法,由于工作繁重,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但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连专家都称赞她的作品具有“毛派”的韵味。

除了写作,她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投身于书籍编撰。受中央办公厅委托,她曾整理毛主席的珍贵藏书,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编纂一套《毛泽东藏书》,系统地呈现这位领袖的读书历程,让书籍具有更深的教育价值?

这套丛书的构思与曾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任职的同事王德春不谋而合,共同的热情促使他们联合成立了《毛泽东文集》编辑委员会,由张玉凤为主编,王德春为副主编,共同追寻知识的足迹。

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_毛主席的吃饭趣事

在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和张玉凤的不懈努力下,历时多年编撰,共24卷、5000万字的巨著《毛泽东书籍文集》终于出版了。

这部作品的成功出版,是张玉峰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亮点,如今这位男主人公已经回归平凡生活,像每一位普通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盼望着儿女的成长独立,闲暇之余陪妻子在广场漫步。

她一贯尊敬毛主席,积极参加各项纪念活动,2020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当天,她带领亲朋好友缅怀伟人,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张玉凤从平凡的起点出发,完成了不平凡的事迹,如今融入到了平凡的生活当中,真实而伟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