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山的历史渊源

2024-09-27 -

山之名,不在于其高,而在于其上有仙人;河之灵,不在于其深,而在于其上有龙。

兰县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其中白龙山是兰县代表性景观之一,山水人文独具特色。

白龙山又名大万山,位于普明镇小万村与兴县交界的大万山附近,因山腹中建有白龙古庙而得名。清代文学家胡宗绪《大万灵龙》诗云:“紫鹤斗风如虎,白云抱翠如龙。”明代吴进《大万山铭》赞大万山“万古宇宙风华尽显,玉莲雕空出”。

尤其是已故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白龙山题写的高15.5米、宽8.5米的“寿”字石刻,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寿”字石刻。这正是白龙早年成名的原因,而这块巨型“寿”字石刻,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风景若有文化支撑,山便有色彩,水便有情。

白龙山地理历史研究

白龙山属东马房—赤尖岭褶皱带,该带发育太古代至古生代各种构造活动形成的背斜、向斜构造。

为白龙山地块的一部分,分布在兰县兰河流域西部、大蛇头川以南兰兴边界地区。主岭北起马古寨,南至木良沟山,长约40公里,东坡陡,西坡缓。主峰白龙山又称大弯山,位于马坊村北,海拔2253米。白龙山西支南起于家仙,沿兰兴边界西北延伸至马古寨,长约20公里。重要山峰有马古寨、龙须洼等。北支东侧有三条支脉,一条起自南边的平贼寨,北至赤弯子,长约4公里。重要山峰有黄石崖、四沟顶、赤龙崖等;一条支在木灰沟至大社头沟之间,长约4公里;一条支在大社头南沟至小社头沟之间,长约3公里。白龙山东南支北起于家仙,向西南沿兰星界延伸至木良沟山,长约20公里。重要山峰有蜀树岩山、大坪头山、木良沟山等。白龙东北支南起白龙山,在大沙河与野鸡山相接,长约10公里。重要山峰有和尚庵、和尚岔、迪玛崖以及白龙山东侧的险峻地势,大多在山前直面,重要山峰有北部的黄龙山,南部的玉青山、刘家崖、草峰山等。

回回山为白龙山的南延,北起木沟连山,南沿兰兴县境,连接兴县、房山,在本县境内长约5公里,重要峰为油梁洞。赤尖岭为回回岭的东延,是兰县通往房山、离石等地的交通要道。

白龙山由青砂岩构成,由于青砂岩面理发育,山脊在大自然千万年的雕琢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石峰林立,层峦叠嶂,石背常有湿润,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青砂岩岩壁森林景观。

白龙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对研究岚县古植被、地理、气候发展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夏季,白龙山内气温低于山外,温差变化不大;冬季,山内水不结冰,水中生长着绿藻,山内外天壤之别。白龙山内生长着刺柳、荆条等植物2000余种;沟内有柴胡、天麻、金银花等中药材100余种;动物有100余种,有棕鹧鸪、野猪、狍子、麝香等国家保护动物。

白龙山是吕梁山系最雄伟的支脉,岚县境内主脊线海拔5000余米,主峰圣顶海拔2253米。

白龙山雄伟险峻,远望群峰,云雾缭绕,近看山势,似唐宫,似宋府。千手崖气势磅礴,迎客松婀娜,醉仙石秀美典雅,结缘谷曲径通幽,三仙会气势磅礴,虎头岩雄伟苍翠,巅峰胜景“飞镜石”豁然开朗,一分为二,俯视众生,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处处皆秀峰,独步幽径,别有一番情趣!

百龙潭水从圣顶直泻而下,湍急的瀑布犹如白龙吸水,水声轰鸣犹如虎啸雷鸣,声震云霄。下处水滴浮动,浪花四溅;上处云雾缭绕,潭中蝌蚪时隐时现,水中鱼儿自由浮沉。

明万历十六年谭应春撰的旧本《兰县志》记载:某年,兰县大旱,数月不化,稻谷枯竭。百姓祈雨不成,官府设坛祈雨也不成。有一人(陕西人)因开仓赈灾,被贬为兰县刺史,便率众凿井救民。行至大万山,见一泉涌出,状如白龙,百姓欢喜不已。回头一看,县刺史已累死。百姓感激其恩情,便将大万山命名为白龙山,并千百年来缅怀他。

由此可知,白龙山原名大万山,这是正史上最早关于白龙山改名的记载。

白龙山现存的明清建筑及石刻、宋代石刻等文物遗址也记载了许多与白龙山有关的往事。

白龙山现存可追溯到历史的石碑有26块,其中6块已佚失。大殿东侧现存碑刻20块,最早立于1717年(清康熙十五年),最晚立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有历史可追溯的最早的大型碑刻立于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但已佚失。

从碑上保存的历史铭文来看,白龙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已有约950年的历史。

此外,山上还留有历代兰县著名书法家赞颂白龙山的诗文碑刻,令人叹为观止!自明代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纷纷登临白龙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其中明代胡宗绪的《大宛玲珑》、明代吴进的《题大宛山》、清代王安良的《重修陵源侯庙记》等,都是佳作。

白龙山各个景点的角落里都立着很多“功德牌”,这些“功德牌”是人们表达对自己所做过的善事感恩的一种方式。

此外,岚县还流传着许多与白龙山有关的故事、传说,县令之死、牧羊人遇龙、白龙封号、神灵送食……无不披着泥土的色彩和传奇的韵味,传达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白龙山无尽的敬畏与信仰。

上述内容众多,形式多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白龙山深厚的地理渊源和历史底蕴。

白龙山传说

为民请命的清官

据旧兰县县志记载:某年兰邑发生大旱,连旱数月,稻谷庄稼枯萎。百姓祈雨不成,官府设坛祈雨也不成。有一人(陕西人)因开仓赈济百姓,被贬为兰邑刺史,便率众凿井救民。行至大万山,见一泉眼似白龙喷涌而出,百姓大喜。回头一看,县令已累死。百姓感激其恩情,便将他葬于此,并在其墓旁建庙祭祀,名为白龙庙。从此,大万山便被命名为白龙山,县令也被封为白龙神,白龙庙便是他的庙宇。

因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白龙山庙会都如期举行,岚县人民对这位为民尽责的县令,虔诚地投以对天地良知的敬畏,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这位尽职尽责的县令,虽然无名无姓,但值得庆幸的是,千百年来,他的血肉和精神已经融入了兰县的千秋万代。为民服务,无名即成名。

人们把这位无名县令的遗体和对他的崇敬,安放在了四季常青的白龙山上。在岚县人民的心目中,白龙山是永远的祭坛,用来纪念这位清官。

其实,从立德立言立功的角度来说,为民请命,不怕牺牲,至死不渝,这是所有清官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县令,把为民请命的思想传给了自己的继任者。

他们不远万里来为官,不计前程,不计名利,和兰县百万人民一起扛起犁头,满身风尘,一心为民,不惜牺牲生命,把所有的才智和智慧都倾注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样的责任感让人感动!

白龙神传说

白龙山以山石奇特、泉瀑神奇而闻名,到处都有美景、有故事,但流传千百年来的白龙神传说,却是兰县人民最喜欢传播的。

很久以前,大万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位从来没离开过家的哑女。

有一天,哑女在河边洗衣服,遇见一个小伙子牵着马来喝水,哑女抬头一看,发现小伙子也在看着自己,这让她很是尴尬。

小伙子见姑娘容貌俊美,又每日勤奋努力,对她十分满意。他大胆地用言语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问她能否嫁给他。哑女低着头不吭声,满脸通红,收拾衣服匆匆离去。

女孩回到家,把她和男孩的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明天去告诉那个年轻人。如果你能说话,能看见石头上长出的花,能看见石骆驼走路,我就让你们一起飞翔,一起生活。”

又一天,两人在岩石坡边玩耍,男孩又提起了订婚的事。哑女笑着抬起头,把妈妈说的难听的话给男孩听。男孩点头微笑,认真听着,说这并不难。

少年手指一扬,一道神光顿时射入哑女口中,哑女朝家的方向大叫一声:“妈!​​”,算是得到了妈妈的同意。

哑女大喜,便在青年人的帮助下骑上马,向大万山飞奔而去。

此时哑女的哥哥正在对面的山上放牛,见妹妹被不明身份的强人挟持,心里十分着急,举起马鞭迅速向石坡方向追去。

少年一抖缰绳,白马顺着石坡奔向山顶,在石坡上留下一串串马蹄印,火花四溅。

哑女的哥哥不肯放弃,气喘吁吁地追着她一直到了白龙寺门口。

远远望去,男孩和妹妹不见了。哥哥疑惑不解,一脚踢开庙门往里看。一进庙门,就看到妹妹和男孩坐在神坛上。哥哥大怒,鞭打这对不道德的年轻夫妇。男孩举手一指,哥哥被按倒在地,一动不动。

原来,这小伙子是白龙神的前世化身之一,他经常乔装打扮到乡间探访贫苦大众,救济有需要的人,有一次他见到一位才貌双全的哑女,一心想娶她为妻,便多次上门表白心意。

后世把哑女尊奉为“白龙娘娘”,她始终追随丈夫,被视为婚姻自由、平等的典范,也接受世俗的祭祀。

白龙山峰顶的奇石大多与这个传说有关,如白龙与神马踩上石头留下印记、火花四溅的地方叫马蹄石、石驼送母是勤劳的骆驼、三仙会是福、财、寿三位星聚集的平台、飞镜石是“白龙夫人”的梳妆台等。

在岚县民间传说中,白龙神象征吉祥,能掌控云雨,经常化身化境降临民间,为百姓消灾避祸,是人们所熟知的为民祈福的神灵。

白龙寺及其附属建筑

白龙庙位于白龙山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明清建筑、石刻、宋代石刻等文物,是著名的祈福圣地。

据古籍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1082年),皇帝封白龙神为灵源侯,赐银重建,后经历代修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庙宇结构。

白龙寺

白龙庙为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总高12.03米,为明代砖木结构庑殿顶。

殿宇飞檐雕梁画栋,气势磅礴。殿内塑有3米高的白龙神、白龙女坐像,两侧有金童玉女。殿门内塑有白龙女兄立像,祭坛两侧塑有文武将领立像。殿内东西内壁有《出龙宫惩恶济世》《人海藏恩情》两幅壁画。

庙宇东西廊架三进,均为砖木结构,现存白龙庙建筑群包括大殿、拜殿、配殿、钟鼓楼等。

大殿东侧有碑亭,内有历代修葺石碑16块。寺东南为山门,山门有悬带,有七级台阶通向院落。南面有四根柱子支撑的悬空戏台,台下有三座石窑。

寺周边有附属建筑:西南200米有风神庙一座;东南200米有山神庙一座;寺东150米有两座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东侧有一座古式木牌坊,牌坊外有360级台阶直达山下;楼东100米处有12间向东北相连的平房,为守庙人的生活区。

此外,白龙山还有其他附属建筑,各有特色。

白龙寺大殿后面,岩石之下,有一口水井,名为圣水井,井深仅2米,水源取之不尽,令人心旷神怡。

井上有青石雕凿的井盖,为宋代风格,是白龙山保存最早的文物之一。井上新建井亭一座,四尖角、飞檐、琉璃顶,是白龙山又一人文景观。

白龙寺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游览胜地,列为兰阳八景之首,备受文人骚客的推崇。

1987年,岚县委、政府将白龙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匾立碑标记,并逐年拨款修缮。

2006年,白龙寺被公布为吕梁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白龙山风景区被评为山西省首批休闲旅游度假区。

2014年,白龙山风景名胜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白龙山风景区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以秀丽的风光闻名全国,以美丽动人的诗篇传说令人神往,以独特的祈福文化令人神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