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江苏、湖北高考“缩招”,称计划招生制度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024-10-23 -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距离高考仅剩20多天,湖北、江苏等地的“减少高考招生”事件备受关注。多地考生家长已向当地教育部门表达诉求。教育部14日上午紧急发布新闻稿回答记者提问,但似乎仍无法让家长满意。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跨省生源计划。江苏、湖北等12个省份今年将向中西部10个省份转移16万招生计划,其中江苏、湖北分别转移3800人和4万人。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4月25日发布了《监管安排》。

跨省生源计划监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确定控制计划?对于调出省外的考生会产生什么影响?两省家长的强烈反应揭示了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5月14日,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改革专家、研究员储朝晖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

法规逐年实施

《第一财经日报》:连日来江苏、湖北等地备受关注的“减少高考招生”问题,实际上是国家实施的跨省生源计划。往年有这样的管制吗?为什么家长对此反应如此强烈?

褚朝晖:往年有管制,但没有今年明确。过去,监管被认为是闭门进行的。今年,国家向社会公开了整治方案的结果。

《第一财经日报》:我查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通知》,并没有“跨省份生源计划规定”的表述。

储朝晖:其实是有监管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省的生源情况和高校招生情况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国家每年都会调控招生计划。但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比如河南等省份就认为国家监管力度不够。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12个省份多所大学本土生源不足。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4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6年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中,江苏、湖北、上海、浙江等12个省份将服务范围覆盖中西部10个省份。启动招生计划16万人。这12个转移省份有何特点?

储朝晖:这些省份有很多高校。省内学生数量不足。过去,需要跨省招生。否则,要么学生数量不够,要么学生质量不好。因此,外省招生是必然的。否则,学院和大学就会萎缩。事实上,今年公布的监管数据延续了以往的实际情况。

《第一财经日报》:这12个转入省份和10个中西部地区转入省份是否也是此前控制高考生源计划的主要省份?

楚朝晖:不一定。比如,一些中西部省份就不是该省以往招生的主要来源地。典型的有江苏、湖北、江苏等地。多年来,跨省招生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地。

多部委参与确定调控方案

《第一财经日报》:高校招生计划一般是如何制定的? 16万跨省学生的调控方案由哪个部门制定?

储朝晖:高校招生计划一般是根据以往的生源和招生情况来延续的。这是一个历史延续的问题。从程序上看,高校将招生指标报各省,再由省在全国范围内汇总,最后形成指标分配方案。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下达,但具体招生计划还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有关。

不仅是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也将参与16万跨省生源计划控制数据的确定。

《第一财经日报》:《关于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提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的省(市)2016年应申请上一年的常规入学。在跨省生源计划和2016年合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部分省(区)的生源计划。 “升学压力小”是否意味着升学率高?

楚朝晖:应该是的。

《第一财经日报》:我注意到有人质疑为什么同样录取率很高的北京没有被纳入转学省份?

储朝晖:没有权利就没有权利控制计划。有了权利,我们就可以对控制计划产生更多更大的影响。

监管只能部分促进公平

《第一财经日报》:公众质疑为什么是这12个省份转出,而不是其他录取率高、经济发达的省份?

储朝晖:这是这次争论的焦点,也是计划招生制度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取消计划招生制度。

我们已经讨论这个问题很多年了。事实上,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 。但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却删除了这一点,而这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第一财经日报》:您如何评价这一监管方案?

储朝晖:规范招生计划只能促进局部公平,但要实现整体、系统、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就必须取消计划招生,给予高校和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目前,我国高考整体仍实行计划招生,但计划招生制度无法满足各方诉求。目前,高校与考生之间的供需关系已经无法与招生计划相协调。这个矛盾非常突出。

规划中的招生制度亟待改变

《第一财经日报》: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升学率往往低于经济发达省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录取率最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15.3个百分点。

储朝晖:提高高校对贫困地区的招生指标,是现有招生制度下更好实现教育公平的手段之一。各地指标的增减考虑了各地高校学生的盈缺情况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本质上,都是为了不同的目的。地区居民获得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当然,对于增减指标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寻求更完善的解决方案。高校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理想的招生模式应该是:参与招生的院校形成“牛吃草”的平衡机制,就像牛在草原上吃草一样。每个学校就相当于一头牛,他们永远都会在最后。他们会尽可能寻找最优秀的学生,每所学校也会招收他们认为质量更好的学生。这样一般可以避免规划体系下指标分配不均造成的招生不公平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应该走什么路径?

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专业、公平、透明、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高考招生制度。这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作,同时需要建立新的规则体系,其中就包括预防腐败。规则体系和第三方评价体系为高校提供参考,让更多考生有更多选择。

这是一个大方向。届时,3000多所高校将根据需要招生,总体上将是平衡、公平的。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教育部文件提出,加大对普通高校学生计划存量安排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还提到了招生合作计划和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安排。这是否意味着跨省生源计划的调控是存量的调控,而其他安排则是增量安排?

储朝晖:其实上面用的词都是计划招生的词,相当于设立了不同的“篮子”。但高校和考生的主体需求是多样化的,通过计划招生很难充分满足。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关心的不是增量和存量的问题,而是学校需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考生想报考哪些学校。

家长要求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目标

《第一财经日报》:江苏和湖北分别公布了3.8万人和4万人的招生计划。会对候选人产生什么影响?

储朝晖:总体来说,各省份的整体录取率不会下降。对此,教育部和各省的承诺是可以兑现的。但家长们关心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本地学生的数量是否减少了,孩子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机会升入高等教育。例如,那些原本可以升读第二学位的人可能希望今年升读第一学位。家长希望保持的就是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教育部和各省的承诺。

《中国经营报》:今天教育部回应江苏、湖北两地家长提出的问题表示,预计2016年两省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较2015年有所提高,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调整建议。此前公布的转会计划。你怎么认为?

储朝晖:目前招生计划已经确定。在目前情况下,教育部只能这样应对,不能改变调控方案,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方案。这也是计划招生的缺陷。它是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第一财经日报》:家长们仍然质疑为什么调控方案这么晚才发布?距离高考只剩下20多天了。此次事件会对候选人产生影响吗?

储朝晖:招生计划的制定、汇报、总结、分发都需要时间。会有影响,但是对每个学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

《第一财经日报》:您预计湖北、江苏等地家长对这一规定的反应会对明年乃至未来的高考招生产生影响吗?

储朝晖:从过去不公开控制指标到公开指标,这是一个进步。但如果公开后出现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明年不再公开,二是计划招生制度被废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