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辟谣:牛奶致癌、吃素治癌等说法均为谣言

2025-05-17 -

陈君石院士官方回应《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相关谣言

近五六年间,网络上频繁出现有关我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的各类报道与传闻。其中固然有准确的报道,然而,大量的是误导性的谣言,这些谣言还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众多与我关系密切的营养学同仁纷纷向我咨询“为何未出面辟谣”,我原本以为这些无稽之谈会自行平息,无需予以反驳,然而实际情况却证明我错了,这些误导性的信息依旧在影响着读者,故此我有必要逐一予以澄清。

此书关于中国的研究篇幅其实非常有限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并非出自我手,《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乃是我的一位老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考林·坎贝尔教授及其子托马斯·坎贝尔在1990年代共同撰写的一本关于营养学的科普书籍,该书在美国及西方其他地区广受欢迎,畅销时间长达八年。然而,书中对中国的研究内容实际上相当简略。坎贝尔教授曾向我透露,给这本书取名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完全是出版社的决策,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关注。一旦作者与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便无法对书名作出任何异议。

一些报道竟将本书作者误指为我,然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市面上又出现了一本名为《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译本。其封面宣称“揭示了全球72亿人口的饮食与疾病关系的重大发现”、“一本能够真正拯救您生命的书籍”、“坎贝尔博士以良心发声:死亡,源于食物!”此类介绍显然言过其实,与书籍的真正内容相去甚远。

同时,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此书的所谓“精华”内容,诸如“人们普遍认为最具营养、品质上乘的食物——奶、蛋以及肉类,在实验数据中却揭示出它们是史上最为致命、效率最高的健康破坏者!”坎贝尔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动物蛋白质与癌症之间的潜在联系,然而,声称素食能治愈不治之症、动物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哪怕摄入量极小也带来负面影响等观点,却完全偏离了坎贝尔教授的实际观点。

书中从未表达“牛奶致癌”的观点

救命饮食真的科学吗_救命饮食的主要观点_救命饮食的观点是谬论

这本书披露的最重大新闻是所谓的“牛奶致癌”说法。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呢?坎贝尔教授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他进行的一项大鼠实验。在该实验中,他将相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B1(一种强烈的肝癌诱发物质)给予大鼠,并对比了食用酪蛋白(牛奶中的成分)饲料和食用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在发生肝癌的数量和肝癌病例上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食用酪蛋白饲料的大鼠患肝癌的比例显著高于食用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且肝癌的病例数也更多。但据此而得出牛奶致癌的结论,就太荒唐了。

事实上,若非黄曲霉毒素充当癌症的诱发因素,两组实验大鼠均不会患上肝癌;致癌的真正元凶是黄曲霉毒素,而非酪蛋白亦或是大豆蛋白。此试验仅能表明大豆蛋白在大鼠抵御黄曲霉毒素方面比酪蛋白更为有效,但绝不能推断牛奶(对人类)具有致癌性。我国记者曾就此事跨海采访坎贝尔教授,坎贝尔教授明确指出,该试验的结论并不能证明饮用牛奶与致癌之间存在关联。

目前,中美两国在民众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以及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上存在显著的不同。美国消费者需要减少对动物性食品的摄入,这其中包括牛奶和奶制品,而中国消费者则需要提升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量(依据2016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传播“牛奶致癌”的信息显然是对中国消费者减少牛奶和奶制品摄入的误导,这与现行的营养指导原则相悖。

吃素治癌”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救命饮食的主要观点_救命饮食真的科学吗_救命饮食的观点是谬论

关于素食与健康的关联,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研究,但所得结论各异,专家们的看法亦有所分歧。然而,《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所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理想的饮食结构应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导。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急剧攀升,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饮食趋向西方化,表现为动物性食品摄入量显著增加,而植物性食品摄入量相应减少。自然,除了饮食结构的改变,缺乏运动、吸烟成瘾、饮酒过量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也是导致慢性病风险上升的关键因素。

关于网上流传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的重大观点:素食能够预防多种疾病,即便在疾病晚期(确诊之后)也能有效遏制或改善病情;素食甚至能治疗那些无法治愈的疾病,等等,这些内容并非该书的核心观点,而且缺乏科学支持。因此,读者们切勿在确诊患有慢性病后,将素食视为治愈的希望。尤其是针对癌症以及各种耗损性慢性疾病,我们应当坚持采用以植物性食品为核心,并适度融入动物性食品的我国传统饮食习惯,以确保营养的全面平衡。

所谓的“素食主义”,通常包括全素食(摒弃所有动物来源的食物)和半素食(可食用奶制品、蛋类或鱼类),尽管如此,它们共有的特点便是摄入更多的植物性食品。对于长期坚持全素食的人来说,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食物种类必须更加丰富,以确保营养均衡。例如,他们需要频繁食用发酵豆制品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B12;又如,女性在怀孕期间对铁的需求量会上升,可能只能通过铁剂来预防贫血。(陈君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