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黄段子,他们居然如此厉害?背后真相令人咋舌
现今时下,不论男女,在江湖中闯荡,活跃在朋友圈里,往往都少不了携带一些带有幽默色彩的笑话。
何为“荤段子”?它未必非得让人捧腹大笑,然而,让人心领神会的一笑最为理想;其中含有一定的智慧,却也带着几分暧昧;看似蕴含深意,实则本质却是低级趣味。
总之,必须兼具文化素养,还要拥有所谓的“狡黠心思”。不然,是无法创作出带有荤味的笑话的。
普通人难以想象,众多历经岁月的“老手”,讲述黄色笑话时,简直信手拈来,而且往往是一连串的,让人防备不及。
例如,提及白居易先生。传闻中,他有一位相熟的妓女,此女与他人育有一女,心中喜悦,于是便邀请白先生为孙女赐予名字。
白居易瞧见那婴儿,她的脸庞宛若满月般皎洁,双眸清澈如秋水,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开口说道:“给她取名叫皎皎吧。”
妓女心满意足地离去,她未曾料到,白居易实际上是在设计她。其中“皎皎”二字源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皎皎河汉女”一语,实则源自“皎皎何汉女”,乃是一句谐音玩笑,询问那皎洁的河汉星女究竟是谁家的女儿。
01
“肮脏”
唐代民众豁达,讲述一些趣闻轶事实属正常,然而到了宋元时期,随着礼教的日益严格,那些带有荤腥之味的笑话难道就完全消失了吗?
显而易见,并非如此。非但并未消失,从宋元明清几代,人们所创作的黄色笑话,其尺度之宽,甚至让当代人感到羞愧。
甚至,我不得不质疑,那些古代编写低俗笑话的行家,是否与那时的道德楷模们,身处截然不同的世界:你坚守你的清白象征,我却畅游在我的粗俗谈笑之中。
怀着求知的心态,我翻阅了古人的黄色笑话,此举亦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正所谓“众人共享的快乐胜过独自一人”,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些“适合电视台播放的内容”,一并呈现给各位朋友。
宋元年间,流传着一些幽默的短篇故事,其中两部作品尤为著名,分别是《笑海丛珠》和《笑苑千金》,这两本书的封面都标明是由“仁兴堂”负责印刷并署名作者。
笑话集中,有一则《一捻靛包》,其内容大体如下:
染坊之主拥有一女,尚未婚配便不幸误食禁果,导致“失身”。某媒婆受托为女儿寻觅佳偶,成功为其说合一门亲事。在女儿即将出嫁之际,染坊之家为避免颜面受损,遂将女儿失贞之事如实告知媒婆。
媒婆沉思片刻,心生一计:“既然你家是经营染料生意,届时只需预备一盒红色染料,我便能巧妙地混过去。”新婚之期渐近,家中事务日益繁杂,匆忙之中,他们不慎取错了靛蓝染料的一小包,并将其交给了媒婆。
洞房花烛之夜,新郎在亲身体验后,揭露了真相,于是勃然大怒,发现并非女身。在这关键时刻,媒婆急忙出来调解,她将靛蓝色的颜料包倾倒在床单上,企图混淆视听。
新郎指着床单大声质问:“这床单是什么颜色?”媒婆慌乱中回答:“你用力过猛,连胆子都弄破了,怎能不是女子之身?”
这则笑话发生在成亲之前,成亲之后,同样不乏“高能场面”。
这位富商恰逢自己生日,便对三位儿媳言道:“你们三位儿媳,各自想一个话题,来劝我喝一杯寿酒。”
至晚,富翁大开家宴,高朋满座。
这位长媳妇生育了两个女儿,于是她一手牵着一个小女儿,走到公公面前,说道:“爹爹,我请求您赐予一个‘奸’字,并让我敬您一杯酒。”
次儿媳生育了一子,便靠近前对公公说:“请允许我请求一个‘好’字,并借此机会敬公公一杯酒。”
三儿媳年纪尚轻,刚刚嫁为人妇,尚未生育子女。在不久前向公公行礼完毕后,她将双足横放在凳子上,用手指向自己私密部位,对公公说:“请公公喝一杯酒,以示敬意。”
不得不说,这个“可”字用的,实在太可了。
在众人的注视中,公公的回答显得格外“精彩”。他说:“‘可’这个字嘛,只是嘴巴歪了一点而已。”
02
“文雅”
宋元人说的以上段子太脏,来一个“文雅”的。
某文人曾在妓馆墙壁上,题写杜甫《萤火》诗一首:
[]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在严谨的诗歌鉴赏过程中,该诗理应如此解读:诗人杜甫将自己比作萤火虫,借此对宦官与宠臣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在妓馆墙壁上留下的题字,其含义亦别有一番解读。必须指出,古时的文人墨客确实深不可测,就这首诗而言,以我个人的理解能力,所能达到的解读层次仅此而已,姑且借此为诸位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幸因腐草出”,依靠腐草而出,言妓女之“轻贱”。
敢于靠近炽热的太阳飞翔,正如其字面所表达,意味着妓女对阳光有着特别的偏爱(这里的“太阳”指的是太阳光,请自行领会)。
临书卷时,光亮尚显不足,无法充分照亮那些象征着文雅与富贵的书籍,“书卷”一词寓意着高雅与尊贵,此言暗示着妓女们粗俗且与富贵无缘。
“时能点客衣”,有时候还能玷污衣衫,说的是妓女好惹是生非。
“随风轻拂幔幕间”,那渺小的身影,在幔帐之间随风轻轻摇曳,如同其他飞虫一般“随风隔幔”,这寓意着,她们对于“你”和“我”的态度,似乎是不愿有所亲近。
“带雨傍林微”,常在树下带雨挣扎,言妓女之孱弱。
“十月清霜重”,以十月天气的清霜凝重,暗示妓女的冷落无情。
那文人落笔写下“飘零何处归”,心中应是充满了无奈,不知其飘散至何方。当时在勾栏之中,妓女们只看重金钱。一旦金钱不足,所有的情感便如同飘零,不知归处。
这则笑话被称作《解杜诗嘲妓》,真不知道已故的杜甫若地下有知,会对这事儿作何感想。
03
“情趣”
宋元人编写的荤段子,都已然如此开放,明清时代的人呢?
在明清朝代之后,类似性质的黄色笑话汇编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其中堪称典范的著作包括冯梦龙编纂的《笑府》以及清代所著,由“游戏主人”署名的《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中的多数内容源自冯梦龙的作品,因此,这两部著作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某些笑话带有一定的限制性,它们往往在私密空间中流传。在明清时期,许多类似的笑话虽然内容低俗,却意外地蕴含着微妙的温情。这些笑话让人在泪水中品味笑意,从而获得教益和启发。
有一则叫《脚淘》的笑话,是如此说的:
夫妻之间发生争执后,到了夜晚各自分开入睡。夜深人静,妻子想要开口说话却又觉得难以启齿,于是她轻轻触摸丈夫的脚,轻声问道:“这是什么?”
丈夫含糊不清地回答:“脚部。”妻子带着一丝羞涩说:“既然提到了脚,为何不将其放入洗脚盆中呢?”
脚的含义究竟指向何方,大家不妨各自揣摩,显而易见,洗完脚之后,这对夫妇定会重拾往日的恩爱。
当代人在夜晚加班时分,最不愿让子女知晓,古时候的人们亦是如此。他们把这类尴尬的遭遇,巧妙地融入了笑话之中。
这对夫妇夜晚想要亲热,然而,他们的两个儿子恰巧睡在隔壁,“不知是否已入睡”。于是,夫妻俩决定分别叫醒他们,但两个孩子顽皮地“听到了呼唤却不予回应”。
夫妻俩以为孩子已经入睡,于是便开始尽情欢愉,其母兴奋至极,连连高呼“快死了”。听到母亲如此痛苦又兴奋的声音,两个儿子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儿子突然笑出声来,母亲感到羞愧,便轻轻拍了儿子几下,而另一个儿子却接口称赞:“打得好,打得好!娘若去世,不应只是哭泣,反而还笑出声来。”
明清笑话里,类似这样的“捣蛋鬼”,还着实不少呢。
夫妻俩在儿子沉睡之际,私下了云雨。事后,丈夫向妻子询问:“我表现如何,你感觉如何?”如此反复多次,妻子因害羞而难以启齿。此时,睡在母亲脚边的儿子,再次出言相助:“妈妈,你快点说吧,我在这边都冷得不行了。”
这类充满趣味的幽默,今日再读,并无任何低俗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温馨。然而,请各位拭去“笑中带泪”的泪痕,接下来,让我们来点更辛辣的内容。
04
“重口”
同样是孩童,有些单纯得可爱,有些则堪称老司机。
某人身患疾病,便前往就医。医生诊断后表示:“唯有以少年之精液入药,服用后方可恢复健康。”
这可让那个人犯了难,他赶紧吩咐仆人拿着瓶子外出寻找。仆人在路上偶遇了一位英俊的孩童,便将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孩子。
那孩子十分慷慨,将瓶子搁置在地,“便解开裤子,朝臀部后方撒去”,仆人惊讶不已,急忙说道:“精华已经先流出来了,为何还要去取后边的?”孩子回答道:“精华的流出地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聚集的地方。”
有年轻的老司机,当然就有年纪大,又不懂人事的“老处男”。
这位中年男子,已过四十岁,才初次谈及婚事。他对此感到颇为尴尬,于是向新娘坦白,自己之前已经结过婚。新娘并非初出茅庐,经验丰富,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仿佛是个未曾婚配的人。于是,她好奇地询问:“请问您的前妻叫什么名字?”(便询问他的前妻姓氏)
丈夫苦思冥想,突然脱口而出道:“手氏。”(左右手之意)
古代的女子,对于丈夫的器物,其实既有要求更有需求。
来客至某人家中进餐,闲聊间不经意间提到了“丝瓜能引发阳痿,韭菜则有助于壮阳”的俗语。双方谈得投机,酒水不知不觉间已喝尽,于是主人便对儿子吩咐道:“你母亲在哪里?赶紧去拿些酒来。”
儿子告诉说:“母亲已经前往菜园。”主人好奇询问原因,儿子解释道:“她正在移除丝瓜的苗,准备种植韭菜。”
男人常在席间谈论隐私之事,女子亦不例外。
甲乙两位年轻妇人聚在一起闲谈,她们询问各自的丈夫身材与技艺如何。由于都是女性,不便直接谈论,于是她们商定用其他事物来进行比喻。
甲说:“我那口子啊,简直就是‘小盘子装满菜’。”乙好奇地追问,这是何意?甲解释道:“小便量并不少,但次数却寥寥无几,最多也就四回吧。”(这其实是在暗示时间不够充裕。)
乙言:“你应当感到满足,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我那人的所作所为,恰似一把日本短剑。”甲好奇地询问原因,乙回答道:“既小巧又迅猛。”
自古以来,对这类笑话的批评者和赞赏者都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人群,共同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正如冯梦龙所言,没有言语便无法形成人,没有笑声便无法构成话语,没有笑与话便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笑哉,美哉!
参考资料:
仁兴堂刊印:《笑海丛珠》、《笑苑千金》
冯梦龙编:《笑府》
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青丝:《白居易也说荤段子?》
陈翔羚:《与研究》
黄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话中的身体与情欲》
作者系老谈,他在拾文化(ID:拾文化)平台上,以冷静的视角审视世间万物,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情感、新知、文化以及生活的真谛。文化之力,能够重塑生活,信仰之光,则能照亮人心。
喜欢,就给文章一个“在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