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在生活中究竟有多重要?你知道答案吗?
常常有人向我咨询:你的言谈风趣幽默,能否传授一二,让我也能成为一位逗趣的人?
我通常会这样回应:“幽默并非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努力成为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
然后我会用气势强劲的排比告诉他:
对老板不需要幽默,因为老板总觉得他比你更幽默。
与女友相处无需过多幽默感,通常男性所展现的幽默源自于他们对你深厚的喜爱。
对孩子而言,幽默并非必需,很多父母展现出的所谓幽默实际上却带有尖酸刻薄之嫌。
最后我告诉他一个结论,其实你没那么需要幽默。
回答尚未结束,我接下来要揭示的另一个事实是,幽默感是一种高级的技巧,虽然表面上看似并非必需,但实际上却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如果等到二十到三十岁才开始学习,那未免就有些晚了。
一、不管在哪,幽默都是你的加分项
幽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在与人交往时比个人独处时更能引发欢笑。
游戏与嬉戏似乎专属于孩童,然而幽默风趣却是一种成人社交中难得的娱乐方式。故而,一旦两人同享欢笑,便能营造出一种如同儿时共同嬉戏的伙伴情谊。
有一句话常被提起:“笑容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桥梁。”幽默感能够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纽带,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半熟社会”中频繁交流的人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
这样的人,不仅擅长处理人际交往,还能营造出愉快的氛围,减轻生活的压力,甚至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身边若有一位既善解人意又风趣的人,那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如果这个人是你,毫无疑问,你会人群中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但是,我并不主张你在任何时候都使用幽默。
你的目标并非塑造一个幽默的自我形象,而是巧妙地运用幽默,以便更自如地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同时影响你周围的小圈子,从而实现快乐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幽默感无疑是一种增添光彩的特质,然而,相较于这一点,个人能力显得更为关键。
二、搞笑有套路,段子有公式
众多人对于如何展现幽默感感到困惑,那该如何是好?不必慌张,幽默感其实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技巧和模式来提升。
幽默之术起于创作段子,而创作幽默段子亦有其特定的模式可供参照。一旦掌握了这一创作段子的基础模式,并运用恰当的技巧,你便可以踏上幽默创作的旅程。
段子,通常以简练而风趣的言辞,阐述一则哲理或揭露某个事实,巧妙地营造出“预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情境,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引发深度的思考。
创作笑话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依循,掌握一定的技巧是可行的,其中有一个基础的模式可以借鉴,这个模式极其简便,由两个要素构成:
段子=铺垫+包袱
段子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引出话题的那句话,我们将其称为铺垫;紧接着的是揭示悬念或点明主题的那句话,我们称之为包袱。
在这其中,铺垫相当于构筑首个思维路径,指引你朝着A方向前进;而包袱则相当于揭露第二个思维路径,引导你转向B方向,从而营造出一种惊喜之感。
铺垫无需过于幽默,只需陈述事实,保持正经与庄重,越是这样越好;而笑料则留待后文,作为惊喜呈现。
比如:
歌手大张伟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
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因为它们非常好吃。
本例严格遵循了段落的常规结构,以“所有人都应当珍爱小动物”作为引子,虽略显平淡,但真正的笑点却隐藏在后续的转折中,“原来是因为它们味道鲜美”。
那么包袱的部分需要注意什么呢?其实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 笑点放在句子的越后边越好笑。
其次,在抛出笑料并引发笑声后,必须迅速果断地停止,切勿对笑话进行解释。
因此,一则段子,除了必要的铺垫与笑料,不应当包含任何多余的言辞或是冗余的字眼。若某部分内容既非铺垫之用,亦非制造笑点的手段,那么它理应被删减。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铺垫与笑料未必仅限于语言表达,它们可能源自于共同的认知,特定的情境,亦或是某种反应。
三、创造一套新逻辑
在遇到令人尴尬的场面时,我们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往往是因为陷入了对方的思维模式中,此时,你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将对话的方向巧妙地引向其他话题,以确保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易中天曾出席一场讲座,活动组织者特意将领导干部们安排在了前排正中央的位置,而普通市民则被安置在后排就座。
在互动问答时段,一位市民迫不及待地拿起麦克风,大声质疑:“前排就坐着市委的各位领导,这样的安排是否公正?”
主持人一听这话,脸都白了,立即说:“这个问题可以不回答。”
易中天表示:“关于这个问题,并无任何难以解答之处。之所以作出如此安排,主要在于主办方认为领导干部有必要深入学习。”
在常人的思维中,政府官员和领导占据前排位置被视为一种基于地位和职务差异的对待不公现象。易中天则巧妙地将这种逻辑转化为课堂学习的模式,将参会与学习活动相联系。
如此一来,这种座位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身份地位的差异,反而与促进学习、更好地服务公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有效地缓解了尴尬局面。
浏览至此,你或许会感慨:我已领悟,意欲构建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那么,这究竟该如何着手呢?构建新逻辑通常存在两种途径,其一为分解,其二为隐喻。
拆分
所谓拆分,即是截取既有的逻辑框架,仅保留其一半内容,然后重新构建另一半,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逻辑结构。
妻子怒斥丈夫:世间男子无不令人失望。丈夫尴尬地赔笑,劝慰道:请不要这样辱骂你的父亲。
在国外的某个政治领袖正在发表演讲时,下方的听众中有人大声斥责:“废物!”面对此情此景,演讲者从容不迫地回应道:“尊敬的先生,我接下来将要谈论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
暗示
暗示与拆分的根本差异在于,拆分是在既有的逻辑框架内进行加工与重塑,而暗示则是将既有的逻辑链条向外拓展与延伸,进而揭示出在原有逻辑中潜藏的新逻辑关系。
在着手构建新的逻辑体系之前,务必清晰,这句话所要传达的核心含义,需符合大众的常规理解。
在既定的情境里,我们需挑选那些与既定逻辑相符或相悖的元素进行替换,以此构建新的逻辑链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能力水平将逐步提高。
四、好的幽默来自生活的洞见
高级别的幽默感,能洞察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哲理与真相,进而启迪并触动他人的心灵,这种能力被称为洞察力。
洞见如同悬念,一经听闻,便能激发听众心中的好奇,促使他们耐心聆听。当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听众内心涌动着意外与释放的情感,幽默感便应运而生。
洞见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培养出留意生活细节、进行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
或许你会有这样的体会:尽管你擅长留意生活细节,且乐于深入思考,却依然难以产生深刻的见解。以下三种培养洞见的技巧,大家可以尝试着去实践一番。
第一个,站在前人肩膀上
学习最直接的方式在于效仿与参考,回想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写作文时,最初接触的就是如何修改句子……
第二个,观察式洞见 + 逻辑推演
观察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妨多加思考,时常提出“为何如此”的疑问,探寻与之相悖的推理,相信我,这样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个,挖掘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颇为微妙,探究自身的独特习性或与众不同的特质,常常能让你从自身中发现独到的见解。
我提议你准备一本记录灵感的笔记本,每当灵感闪现或有趣的想法浮现时,立即将其记下。日后如有需要,随时可以翻开这本子,方便查阅。
培养幽默感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那些未曾在大约三五百人的公开场合分享过笑话的人,切勿轻易尝试毫无保留的表演(不妨回顾一下孙杨在吐槽大会上的那次失利)。
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将短小的段子逐步发展成适合开放麦演出的脱口秀表演,逐步培养出独特的幽默感,并运用这种幽默感来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最终成为一个有趣且受欢迎的人。
本文节选自李新《幽默感》,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作者为李新,他是鲜榨喜剧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即兴喜剧和脱口秀的导师,其指导老师正是《老友记》的导演。
本文所附图片由原作者及视觉中国提供,若对版权问题存有疑虑,敬请在本篇稿件发布后三十天内与我们取得联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