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下 28 字骂人诗,后两句家喻户晓,现竟常被用来夸人?

2025-08-12 -

这句诗你肯定熟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听起来多动听啊,人们常用来称赞他人或赞美乐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的最初出处,竟是在一次宴饮场合,目的是批评一位军官。

说这话的人,是杜甫

并非醉后戏言,而是清晰端坐,手持酒盏,凝视当前庆功宴上,奏响御乐的花敬定,逐字逐句将言辞融入诗篇之中。

看上去是夸,实则句句藏着冷锋,背后是整个时代的不安。

先说背景。

那会儿天下没太平,安史之乱还没彻底收场,朝廷也挺焦头烂额。

杜甫呢,带着一家人从长安一路往西,兜兜转转进了四川。

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是奔着找关系、谋个官职来的。

可到了成都,发现啥也没有。

人脉有是有,都是些旧友,可说到底也帮不上多大忙。

杜甫自己呢,也只能靠朋友接济,种点蔬菜草药,勉强度日。

他居住的屋子名为草堂,兴致高昂时称作草堂,一旦遭遇风雨且情绪低落,便又变成了简陋的住所。

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的就是那会儿的事。

家里穷,屋子漏,饭也吃不饱。

但是杜甫志向未消,不仅为自己祈求生存,也期盼所有贫寒人士都能获得容身之所。

这时候,四川出了点乱子。

段子璋在梓州闹了起来,自立为王,还真打下了绵州。

朝廷当然不能忍,立马让成都尹出兵。

这任务就落到了花敬定身上。

花敬定身为武将,作战颇具能力,持续追击段子璋,最终夺回了绵州。

胜了仗,当然要庆功。

他在成都摆了个大宴,叫上了不少人,其中就有杜甫。

说是请杜甫赏诗,其实是想借杜甫的才名给自己撑撑门面。

这场宴上最出格的地方,不是菜多,不是酒好,是那段曲子。

杜甫一听,险些站不稳——那仅是皇帝祭祀上天时才演奏的乐曲,寻常百姓连听都没听过,岂能在家里随意播放。

杜甫心里清楚得很,这不是一般的越界。

这种礼乐方面的规范,一旦失序,就不再只是“触犯禁忌”那么轻易,而是公然对抗皇权,是明显不把官府放在心上。

但那场面,他也不能当场撂筷子走人。

花敬定还亲自过来,说请他赋诗一首。

杜甫看了一圈,大家都在笑,没人觉得有啥问题。

他心里早有了答案,举杯一喝,提笔就写: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每一句话,都显得十分客气,听起来像是赞美,但明白内情的人都能察觉,这并非在称赞音乐,而是在暗示你,这个物品不该放在这里。

花敬定呢?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被夸到了天上。

可事实是,杜甫早就看出不对劲。

他听说段子璋仍然在世,花敬定那边宴会刚结束,他就立刻回来了。

后面果然出事了。

花敬定带兵去追段子璋,结果中了埋伏,命丢在那儿了。

杜甫没法阻止这些事,他能做的就是写。

写诗,写人,写这个乱世的荒唐。

那首《赠花卿》,仿佛是他为自己设的一个计策,既是自我防卫,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这事要说清楚,还得从几个角度看清楚。

一边是杜甫在成都的生活。

他不是没努力过,去找过朋友,去求过官,可人家没空搭理。

他种地种不了粮,孩子要吃饭,家里靠接济。

他心里有火,但发不出来。

只能写诗,写得婉转一些,但知道的人,一看就懂。

另一边是花敬定这种人。

他打了胜仗,觉得自己有了资本,就开始摆谱。

他可能没读过几本书,但知道请杜甫来作诗,就能给他脸上添光。

他或许真的认为那首乐曲很动听,然而他并不明白,这首乐曲并非为了庆祝你的成就而创作。

最关键是那场宴会。

杜甫坐在那儿,听到那曲子,心里其实早就冷了。

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轻浮,这背后是整个制度的松动。

他没办法说破,只能写下来。

人家听得高兴,可他心里明白,这种事不会有好下场。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

杜甫毕生创作了众多诗作,并非为了歌功颂德,而是为了记录这个混乱不堪的时局。

他不是没见识的人,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

他懂得藏话在诗里,让人自己去体会。

花敬定死了,死在追击段子璋的路上。

那场追击战,他没带够人,也没看清局势。

段子璋早就设好了圈套,他一头撞了进去,再也没出来。

杜甫还在成都,继续写他的诗。

那首被后人当成“夸人佳句”的诗,就这样被流传下来。

如今许多人听到这句话,只觉得它很美,却不明白它背后那顿饭,那段乐曲,以及那个站在宴席旁安静饮酒的杜甫。

参考资料:

《杜甫全集》中华书局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唐代地方军阀研究》王永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