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谈读书无用论:是偏见还是另有隐情?

2025-09-15 -

新春佳节之际,沪上高校博士返乡时所流露出的“学问徒劳无益”的感受,女性研究生回乡时讲述的中学教师“如今都不劝学生读书了”的激烈看法,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并招致热议。这无疑是典型的“求学无益”的论调。过去十多年间,“求学无益”的看法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普通民众中颇受追捧,在网路上也时常涌现出相关讨论并引发关注。本来是不想参加这些没趣的讨论的。

不过,6月22日腾讯网发布了一篇题为《高校食堂变“自习室”考研族备战》的图片报道,使我有必要发表一些看法。在笔者着手撰写这篇短文时,已有3218条评论出现。这类言论里,讥诮嘲弄追求高等学历的人、附和“上学无益”的说法占多数,他们支撑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还当上了老板并且赚得盆满钵满,而辛苦求学的却要为这些人服务、仅能维持生计,并且还附带着大量图片和笑话,让人不得不怀疑接受教育真的没什么价值。

不认同“读书无益”说法的人只是少数,他们往往阐述一些宏观道理,表达真挚情感,恳切希望所有人接纳他们的看法,认为这样中国就能超越美国了。他们提出的主要论点包括:首先,失败根源在于个人而非学识;其次,教育的意义无法用经济利益来评估;再者,学术水平与个人成就并非直接相关。这些观念过于深奥,如同马克思主义老太太阐述的,听起来缺乏实质内容,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因此很难打动人心,连我这个博览群书的人都难以接受。于是,双方还在争论不休,彼此都无法让对方信服,该学习的还在学习,不学习的依旧不学习。因为反对“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阐述得太笼统,听起来像是阳春白雪般高雅,让人感觉难以亲近,所以我接下来要换个方式,列举一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尽量减少说理,增加实际内容。

一、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这并非对上司不公,而是对学子不公。先前,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一篇题为《这份名单你熟悉多少?》的文章。该文提供了两个名单,第一个名单包含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九位人物,第二个名单同样列出九位,分别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大约朋友圈里许多人都不熟悉前排的个体,但几乎个个都认识第二排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末尾透露的信息是:前者全部是清朝科举的顶尖人才,后者全都是那个时代的秀才,由此得出的看法是“真正的较量其实从来不在学堂”,这个帖子暗指擅长考试的人未必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就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生),而考试能力一般的人反而更容易在社会上如日中天,更容易获得成就这显然是在为“读书无益”的说法撑腰,而且它很具欺骗性,使人难以辩驳。然而,其内里涉及成功概率的隐情,却鲜有人去探究。

隋唐开启科举,清朝废除,历经十三百余年,国内一共出现了七百多位状元,接近十一万名进士。除极少数例外,这些状元进士在其职场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许多人在文学历史领域有着深厚功底和突出贡献,例如清单中列出的九位状元的作为就值得称赞。可以说,一旦成为状元进士,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他们的成就确属意料之中。纵观历史,落第书生众多,偶有脱颖而出者被载入史册,此乃常情,然其概率几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抑或万分之一?无论如何,几率都相当低,唯有李渔、顾炎武、袁世凯等少数人,得以通过落第后的奋斗实现人生逆转,此实属难得之机缘。面对如此微小的成功可能,你愿意选择刻苦钻研以求必定收获,还是愿意寄望于意外的机遇?

同样,当下中国,许多未接受高等教育便自主创业并取得丰功伟绩的人确实不胜枚举,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实例,甚至可能就是我们的亲戚或朋友,中国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至少超过十二亿,他们当中涌现出富豪、企业家以及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人,这难道不十分平常吗,然而他们成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确实,很多人虽然大学毕业后并未成功,但也有许多人成功,各行各业优质岗位几乎都由大学生担任,成功者究竟占多大比例呢。缺乏明确统计,不过可以推断,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在整个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占比,应当低于已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在已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占比,总而言之,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比未曾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只关注那些没上大学却发了财的个例,却忽视了没上大学也没发财的群体更为庞大;我们只关注那些读了大学却没赚到钱的现象,却没意识到读了大学并且赚到了钱的人群更为广泛。这种认知偏差的症结在于,我们将没上大学而成功者当作普遍现象的代表,又将读了大学却失败者视为多数人的典型。因而,没文化的企业家是例外,才会成为报道的焦点,引起广泛关注;而接受过高等教育后获得成就的人是常态,因此不具备新闻意义,不被大家所留意,将没文化的企业家与大学生进行对比,显然对前者是不公正的。

没读完大学的乔布斯成功了,可你见过几个乔布斯?

二、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才是正常的

许多大学毕业生入职的第一份工作,薪资水平往往低于汽车美容师、快递配送员,有时甚至不如生产线上装配工的收入;而且,一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其获得的薪资待遇也常常逊于仅初中毕业的同龄人,这种情形常常让大学生感到失落,对继续深造的出路产生迷茫。

不必感到失落,此事实属平常。企业主在支付薪酬时,确实会参考你的学识背景及求学经历,不过这些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你为雇主带来的贡献,这才是薪资水平的主要依据。当前是商品经济时代,资源稀缺性是核心考量,若你的能力突出且市场需求有限,雇主会更加珍视你,相应的报酬也会更优厚。而新入职的年轻人,很少产生贡献,自然无法获得高薪,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之所以年轻人刚工作时难以给雇主带来显著效益,与高等学府的培育模式有关。

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阶段,属于全方位、根本性的培养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学识广度、认知模式,以及识别、处置各类事务的素养,这种素养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索和开拓创新的潜能上,它注重综合素质的塑造,而非单一领域的深耕。专业培养侧重于技艺训练,这种学习过程能够迅速达成目标,举例来说,假如需要掌握驾驶挖掘机的技术,前往蓝翔技校接受半年的教育训练,便能够马上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操作。

但是基础教育不一样,它培养的人才不像是技术人才那样能迅速见效,上手就能用,他们对实际操作完全不了解。所以,这些基础能力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还得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大学毕业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职业领域,并寻求适合自身成长的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也就是职业化的发展,这个过程通常耗时较长,一般需要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期间,由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不断适应和学习,因此工作内容往往缺乏创新性,对雇主来说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效益,雇主自然不会提供高额报酬。你的那位同学,在初中毕业后就离家谋生,多年下来,他在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完全融入了职场,是位技术精湛的师傅,因此能为公司带来显著效益,获得丰厚的报酬也就不足为奇了。三年的时间过后,你的职业能力已经完全成熟,已经完全适应了专业化的工作要求,大学期间锻炼出的学习才能和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工作进入飞速发展期,工作的表现力非常突出。这样一来,你创造的价值就会迅速超过初中毕业的同行,你的收入也一定会获得显著提高。

就是说,刚离开学校的前三年,你的收入提升会比较缓慢,而过了这个阶段,薪资会迅速提高很多倍。这是怎么造成的呢?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有其固有模式,基础扎实者进入该领域,需投入三年时间重新学习、探索和钻研,期间要全面掌握该领域的既有知识、理论、技术及思维方法,掌握后才能产生创新,这也是硕士和博士阶段均设三年学制的原因。因此,应当这样规划职业生涯,获得第一份工作后,最初三年要甘心接受薪资不高、平台有限、发展空间不大这些现实,不宜频繁跳槽。频繁变动不利于个人进步。这三年期间,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掌握岗位的专业技能,借助公司提供的条件提升专业素养,将自己锻造成富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达到熟练操作工的水平。三年过后,倘若上司未认可你的能力,不提升你的薪资,又或者你感到当前职位或企业环境已无法助你进步,那么便可以寻求更优越的就业机会了。届时,你将成为备受青睐的专业人士,而你初中毕业的同伴则继续担任技术工人的角色。

三、毕业后要经营好大学同学关系

大学同学是一生的财富,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便缺少这种资源,有些人或许觉得同窗情谊无足轻重,离校后大家境遇相似,同样为生计发愁,想买房都得借钱,对方也无力相助,加上各自为前途忙碌,无暇维系旧谊,关系便日渐疏远。

然而我要强调的是,同窗之谊作为人脉资本,并非在大学毕业后数年就能显现价值,而是需等到十年乃至十五载光阴,方会成为个人及家庭发展的重要联结纽带。在那之后,你的大学同窗,包括你自己,都已经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担任着关键职位,当然,母校的声望越高,这些职位就越显赫,所掌握的权益就越丰厚、越难得。而且,大学本科的同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职业选择比较多元,即便来自相同的专业,最终也会进入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范畴工作。因此,各位学生所拥有的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各种资源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同学们便能够达成“资源互济”,借助彼此扶持、彼此协助、彼此提供以及运用对方的条件,从而各自都能获得更佳的进步。

不同样,高学历学员,特别是博士学员,尽管每人手中都拥有较为优质的社会资源,但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收窄,多数时候在同一行业工作,比如科研机构,所以他们手里的资源性质相似,很难实现互相补充。比如,你在某大学进行社会学研究,你的同窗在另一所大学从事社会学或政治学研究,你们所拥有的条件极为相似,许多条件你具备他也具备,你缺少的,他也同样缺少,因而难以实现充分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共享。因此,大学同窗之间的条件互补最为普遍。

谈及接受教育这件事,若未曾步入高校殿堂,那么大学同窗这一宝贵的人际联结便无从谈起,这意味着在职业道路、家庭生活以及人生进程的关键阶段,你将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支持系统。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否应该考虑去上大学呢?

另有一点,对于此刻正填报志愿的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那就是最终就读哪所高校的问题。选择大学,自然是以声誉卓著的学府为上佳之选。

今年高考的顶尖学子名单逐渐公布。回想起往昔,内地部分省份的状元们,曾有不少人舍弃国内学府,远赴香港高校深造。在我看来,他们的决定实属不明智。缘何会如此说呢?他们四年之后回到内地,就孑然一身,身边不见一个大学同学,仿佛从未有过同窗之谊,他往后的人生道路上,便缺少了大学同学这一类人脉支持,所有事情他都得从零开始,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才能取得同等成就。假如他们决定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就读的学校必定是清华、北大或复旦这类顶尖学府,他们毕业后的同窗关系网将是中国最顶级的资源,又怎会担忧未来道路不顺利。

谈了诸多内容,旨在让那些信奉“求学无益论”者明白,应当看得更远些,切莫只贪图眼下的微小好处。你可有大学时期的同窗?不妨速速组建一个大学同窗联络群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