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即理性”的含义| 阳明心理学浅析
对于“心即理”,有人说是唯心主义;也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 有人说道理都在心里了,不用研究,这是误导; 甚至有人直接说这是反智、反科学的。
那么在这个科学昌盛、科学至上的时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甚至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都相信阳明心学,并努力学习和实践呢?
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先看《转习录》中有关“心即理”的相关文字:
【原来的】
师曰:“心为理,世间有心外之物,心外有理吗?”
艾未未说:“比如孝父、交友信任,有很多原则,千万不能忽视。”
老师叹了口气,说道:“这句话久已晦涩难懂,不是一句话就能明白的。现在我就把我所问的告诉你。而你侍奉你的父亲,就不能到你的父亲那里去求孝。”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去向朋友索取信任,这个心就是原则,不被私欲所遮蔽,也不需要加上去。对外,以清心做事,就是孝。”
【翻译】
子曰:“心者,天法也。世间岂有事于人心之外?”
徐艾道:“比如侍奉父母的孝道,交友的诚信,这里面有很多道理,恐怕我们要考察一下。”
老师叹了口气,说道:“人们长期被这种观点所欺骗,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叫醒的。现在我们来说说你所问的问题:比如,如果你侍奉父母,你能得到吗?”父母之道,孝之道;交友之道,交友之道。
孝廉的原则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所以心就是原则。 心不为私欲所蒙蔽,便是天理,无需外加一分一毫。 这清净的天理之心,用在侍奉父母时就是孝,用在交朋友时就是诚信。 ”
【原来的】
心体即性,性即理。 所以,有孝心,就有孝道;有孝心,就有孝道;有孝心,就有孝道。 没有孝心,就没有孝道。 是我邪恶之心之外的原因吗?
【翻译】
心的本质是性,性是理。 所以,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的原则;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的原则;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的原则; 没有孝心,就没有孝道。 原因是在自己的内心之外吗?
【原来的】
学习、质疑、思考、辨别、勤修的技巧虽然和自己一样困难,但如果延伸到极致,即使全心知天,也只能通向我们的良心。心。 除了良心,还能有什么呢? 今天,我必须说,我知道世界的道理,但我不知道如何在内心找到它们。 那么,如果没有我的良心,我又怎么能明白一切所谓的善恶机缘、真假之别呢?
【翻译】
学、问、思、辨、诚的功夫,取决于不同的天赋。 虽然人的努力会有一百倍的差别,但功夫的极限就是完善我们的本性,领悟自然的道理,只能照亮我们的良心。 除了良心之外,还能加上什么吗? 现在,如果我们要谈论世界上所有的真理,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在内心寻求它们,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了解所有善与恶的区别,真与假的区别,我们心里没有良心吗?
读完《转习录》,我们简单讨论一下:
一、阳明心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基本体现在《易经》中。 不同的流派使用不同的术语,如“道”、“天理”来描述世界的规律。 儒家用的是“自然法则”。 因为儒家的关注点是人类社会的范围,即“儒家世界”更多地指的是人类社会,所以可以说“儒家天理”的范围比“道”的范围要小在道教中。 但他们主张“天人合一”,都以《易经》的世界观为己有。 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规律的极度服从。 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它们的意思是“相信自然法则”。 ”,追求的是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阳明心学属于儒家思想。
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这里的“物”是指已经被感知或引起意识活动的事物。 它不是现代语境中的“物质”“物”,而是包括现代语境中与人有关的“物质”中的“物”,以及现代语境中的“物”。 比如,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你来说都是“事”。 但如果与我没有联系,那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东西”,而只是一种“一起陷入沉默”的状态。 由此可见,阳明心论中,与“心”相联系的东西称为“物”,自然就是“心之外无一物”的意思。
2.“心即理”的含义
“心即理”,这里的“理”指的是“天理”,“天理”就是“良心”,“良心”就是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可以理解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并不断积累和代代相传”。 这种能力包括对“与人有关的那部分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能力。 “良心”就是这种认知,“善能力”就是相应的行为能力。 故良心即天法,故“心即法”。
“心外无故”。 这里的“理”就是儒家的“自然法则”。 在现代科学框架下,可以理解为“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世界、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集合,不包括现代科学对物质和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3.什么是科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问:
当前的科学对人类欲望、情感、心理和其他意识系统了解多少?
脑科学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解释大脑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否解决人类意识和心理问题?
当现有的科学认知遇到无法解决的领域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是否必须等到科学发展到足以能够解释的时候才允许解释?
如果科学发展水平已经无法解释,是否意味着就没有解释了?
这是科学态度吗?
同时,人类是否只能用单一的方法和工具来认识世界呢?
例如,牛顿力学被接受和认可后,是否还需要用牛顿力学理论来解释一切? 不使用是不是不科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科学吗?
因此,任何理论或方法基本上只能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 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理论或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寻找这种普遍的理论或方法只是一种学术理想和方向。 这是科学。 认识。
这里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科学发展水平也有其局限性。 认识到人类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和个人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局限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
拿着一把尺子去丈量世界,还以为自己是科学和真理的大师,只会让人发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