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是读他的作品(图)
我不赞成花国家的钱去重建老房子……与其修缮老房子,花国家的钱去办这样的纪念馆,印几本《文选》就够了。”
—巴金
11月25日是“人民作家”巴金诞辰110周年。
社会上为纪念巴金而举办的活动都是出于善意,如果邀请我参加,我也会尽力参加。但其实纪念活动是否举行并不是最重要的,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是读他的书,了解他的思想。——李贽
“读书时好好读书,玩时自由自在玩。说真话,做个好人。”1942年,巴金回到家乡成都,给侄儿李贽写了这四句话。
72年过去了,但巴金那四句鼓励的话依然回荡在李志心里,清晰如昨。1942年,巴金从外地回到成都,在家待了4个多月。看到父亲为别人题词,当时年仅12岁的李志也请父亲为自己题词。
1997年,李贽到杭州看望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巴老。巴老当时头脑非常清醒,他对李贽说:“人各有志,最重要的是做好人。”李贽也记住了这句话,并把它练成了毛笔字,挂在自家客厅的显眼位置。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此外,巴老青年时期与大哥(李志的父亲)、三哥的合影、巴老的手写信件、肖像雕塑、巴金的各种代表作,都保存在李志独居的成都小区的家里。“巴金”几乎随处可见,无声地诉说着那种兼具血缘关系和精神灵魂伴侣的深厚叔侄情。
《四爷巴金》增补再版纪念巴老诞辰110周年
近日,李志关于巴金的散文集《第四个爸爸巴金》修订版由四川天地出版社推出。与2003年三联书店为纪念巴老百岁诞辰而出版的李志《我的第四个爸爸巴金》相比,该书补充了李志撰写的6篇文章和多篇有关巴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如《我心中的巴金——在上海“走近巴金”系列讲座上的讲话》、《最后的握手——巴老临终时》、《寒夜》与《光》、《巴老‘回’成都》等文章。李志说,补充再版这本书“也是对巴老诞辰110周年的一个纪念”。
此外,天地出版社将李贽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往事随笔》汇编成《铭记在心》《往事足迹》等书籍,以及《四爷巴金》增刊,形成李贽《往事随笔》系列,公开出版。
在《铭记在心》一书中,李贽记录了他与贺龙、张爱萍、马识途、曹禺、沙汀、艾芜、冯至、李健吾、叶圣陶、刘绍棠等人的真挚交往,以及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回顾与反思。这套书也被评论家廖全静评价为“一位老共青团员的精神自传”。李贽说:“这两本书虽然不是写巴老的,但也秉持了巴老的精神。因为我写别人写自己,都是按照巴老‘讲真话、做好人’的教诲去写的。”
巴金不愿意家人写他,于是李志寿就用笔名来写他的第四个父亲。
李志是巴金大哥李耀梅(小说《家庭》中觉新的生活原型)的儿子,也是巴金的侄子,巴金支持他学习,并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很多指导。
巴金是父亲那一辈的第四个孩子,李贽称他为“第四个爸爸”。自1981年发表《不能忘却的四句》以来,李贽写了许多有关巴金的文章。199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和巴金写给李贽的部分信件汇编成《巴金教我做人》。2003年,在巴金诞辰100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收录了李贽的新文章,出版了《我的第四个爸爸巴金》。该书收录了30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20余年,涵盖了巴金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 它不仅准确地描写了巴金的精神世界,而且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了巴金的灵魂深处,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巴金的宝贵资料,也为巴金本人和读者树立了洁净精神的标杆,也为研究者深入了解巴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侄子,李治对巴老的了解自然不如巴老的儿女,但写过巴老文章最多的却是李治。李治说:“巴老曾表示不希望家人写他,我想这是因为他一向低调,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不愿意多说自己,也有点担心看到奉承或者夸大其词。我刚开始写他的时候,没敢用真名,而是用了‘李国梅’这个笔名。后来有报纸转载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李治的真名。巴老知道这个过程,但他没有怪我,也许是他看我的文章没有任何炫耀或者夸张的地方吧。”
身在异乡的子孙,永远忘不了家乡。李志孙女将“家”译成英文
李志有一子一女,都是学理科的,儿子李夫(又名李志默)上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任教,现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终身教授。
李志说,两个孩子虽然没有走上写作之路,但文笔都很好,对四爷巴金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成就充满敬佩。今年10月,从小就对家族史感兴趣的李志摩在巴蜀书店出版了《巴金家史简考》一书,书中展示了李志摩几十年来对家族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成果。这位在美国长大的80后孙女,曾把巴金《家》的前八回译成英文。“她在美国长大,英语很好,对四爷的小说很有感情,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姐姐杨毅都肯定她的翻译很好!”可惜她工作忙,至今还未完成翻译。 李志说:“她的小名叫珊珊,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其实是为了纪念萧珊的母亲(巴金的妻子),这件事我一般不跟别人说。”
纪念巴金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李贽建议读《家》和《随想录》
巴老在世时,李贽多次到上海武康路巴老家,与巴老通宵长谈,聆听巴老教诲,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1972年的一天,李志到上海看望四爷巴金。一家人的团聚,百感交集。第二天清晨,他冒雨离开了武康路的家。李志后来在《我在雨中和泪水中离开上海》一文中回忆了这段经历,令人动容。如今,巴金故居免费向公众开放。李志还曾到武康路巴金故居寻找四爷留下的痕迹,以缓解思念之情。
李贽说:“现在回去,总觉得很亲近,让我想起父亲,想起过去。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房没有这么整齐,但气氛随意。他当时说,这里是他的工作室,书本随意摆放,更容易找到……”
“巴金的微笑——齐明镜头下的巴金摄影展”日前在上海开幕,让人们重温巴金的声音、样子和笑容。这是“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一站,还有10余项纪念活动,引导读者重新走进巴金的世界。
当然,李志也被邀请参加这次活动。但他年纪太大,不能坐飞机,所以没去。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要举办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的活动,邀请他参加,他答应了。
李智坦言,“社会上为纪念巴金举办的一切活动都是善意的,凡是能邀请的我都会尽量参加。但其实,纪念活动举办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还是读他的书,了解他的思想。如果要读巴金的作品,我建议大家读两本书,一本是《家》,另一本是《随想录》,这是巴金两个时间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巴金故居未来会修复吗?巴金低调心愿应被充分尊重
巴金出生在成都正通顺街。但如今巴金故居已不复存在。巴老去世后,家乡人一直想恢复巴金在正通顺街的故居。但低调的巴金并没有支持这一做法。
1986年10月,巴金连续三封信给李贽,再次“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关于重建故居一事,“我不同意花国家的钱去重建故居……别修旧居了,别花国家的钱去办这样的纪念馆,印几本《文选》就够了。”巴老还对李贽说:“别修旧居了,以后要办纪念馆的话,可以在旧址上钉个牌子,说作家巴金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李贽说:“巴老其实是个很实在、很低调的人,他不想铺张浪费,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干出什么华而不实的事。”
对于未来修复巴金故居的可能性,李志表示,“我多次表示过,虽然我是巴老的侄子,与巴老关系密切,但我从来没有做过巴老的代言人,巴老的儿子和女儿也没有委托我做任何决定。只是有些人向我询问修复巴金故居的事情,我就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无论从成都市民的角度,还是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修复巴金故居都有积极意义。但作为巴老亲属,希望大家能够尊重他的意愿,不批准修复故居。”
记者问,如果将来巴金故居真的重建,巴金的侄子会怎么想?李智想了想说:“既然违背了他的意愿,那我们退而求其次吧。我希望修复旧居时,低调、朴素,尊重历史文化,不浪费财力人力,避免商业开发,充分尊重巴金生前低调的理念。”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洁、摄影师陈宇晓
同步报告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巴金全集》进行大规模修订
近日,为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编校对了《随想录》,并添加了巴金故居特供的插图,生动地见证了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纪念巴金的活动很多。但要纪念巴金、怀念他,正如他的侄儿、知音李贽所说:“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能被称为“人民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良心”的作家并不多,巴金就是其中之一。要真正把握这些赞颂的确切意义,理解巴金对时代和未来的深远意义,读一读《随想录》显然是必要的。
《随想集》共五册,包括《随想集》、《探索集》、《真话集》、《病痛集》和《无题集》。这些都是巴老晚年所写的,从1979年到1986年,他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五本书凝聚了他一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这套书中,巴老的文笔非常朴实直白,却散发着强大而深邃的思想力量。有评论说,这是“一位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最深刻思想的伟大作家”。这本散文集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一经出版便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轰动,被广泛称赞为“继鲁迅散文之后,五四以来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说:“版本数量太多,无法统计。”
在《随想录》中,巴金用深刻的反思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知识分子必须独立思考,对一切事情都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能否认自己做过的错事、说过的错话,但要懂得忏悔。总之,要“说真话”。今年8月16日,著名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在上海书展上谈“巴金和他的随想录”。他面向全国读者,讲述了读《随想录》的感受:“我读到《随想录》,读到十几篇文章,心里就很震撼。为什么看到他写思念萧珊,心里就很震撼?一个作家面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经历,能如此真实地解剖自己,真是了不起。可以说,《随想录》是巴金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
除了《随想录》外,巴金的代表作《家》《春》《秋》也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据巴金作品的主要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这三本书的单行本和合版数量非常多,短时间内无法统计出来。几十年来,这套丛书也一直畅销不衰,每月都位列我们出版社的畅销书前列。至于这套作品在解放前的版本和销量,就更难准确统计了。”早在1986年至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相继出版了一套巴金的作品,这就是发行量大、影响深远的26卷本《巴金全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金全集》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了新版《巴金全集》的修订工作,将补充巴金在全集出版后所写的文字、全集出版时遗漏的文字以及20年来新发现的佚文和书信。据了解,巴金生前与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普通读者都有过大量的书信来往,这些书信有些至今还保存在收信人和家属手中。为了让这次编纂更加完善,人民文学出版社还专门向全社会征集了巴金先生未发表的书信。这次修订在日记和书信方面增加了不少篇幅,这些都是研究巴金的重要文本资料。据编者初步估计,修订后的全集可能在30卷左右。 据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巴金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还在进行中,预计明年出版上市。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