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故事 | 李涵秋:我对中国传统节日制度的复兴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这里提到的七个传统节日,构成了中华传统节日制度的框架。人民政协在其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是参与者,简单讲一下这个过程。
▲李涵秋
四大传统节日是如何来的?
节日制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年节、纪念日放假制度,唯一被放假的传统节日是春节。独木不成林,传统节日制度无从谈起。从2003年起,我在全国政协等地率先呼吁重视传统节日。从2004年起,我在全国政协提出,除春节外,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也应放假。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决定。2003年3月,我在新任领导会见7位资深专家时,提出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要重视传统节日。领导们当即给予了肯定,并在之后多次作出批示,要研究传统节日。2004年、2005年,我和全国政协部分委员共同提出要重视传统节日。这些都为中央出台关于传统节日的正式文件铺平了道路。2005年夏,中央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传统节日意见》),大政方针已经确定。 2006年,职能部门在回复我们的建议时,对我们的意见给予了肯定。2007年,我们的建议终于被采纳。国务院出台了《全国节假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改意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全部放假(我被媒体称为传统节日的推动者)。看似只改了几个节日,其实说明传统节日制度正在重建。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传统节日制度的重建还在与时俱进,还在发展中。
七大传统节日:4+1+1+1
我在21世纪初见证了这样的发展:“四大传统节日”现在都成了节假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制定《关于传统节日的初稿》时,我参与其中,把重要的传统节日加入到“四大节日”中,变成了“五大节日”。我参与编辑中央文明办编的《我们的节日》一书时,坚持把七夕节加入其中,被采纳。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把七夕节加入到“六大传统节日”中。后来我又建议把元宵节单独列为节日,也被采纳。 2006年《“十一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列出“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加入了元宵节。这样4+1+1+1。短短两年时间,我国认定的重要传统节日由4个增加到7个。至此,我们重新构建了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的总体框架。
现在正是复兴中华传统节日制度的时候。精神要有一个制度,让精神有去处,有坐标,人才能明白自己在这个坐标上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我们要共同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建设节日制度,有了节日制度,才有精神家园。要建设好中华节日制度,因为节日制度是国民生活的重要时间表,这样政府才能管理好时间,国民才能安排好生活。中华节日制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以超越性、发展性的方式,拥有这个制度的基本特征:依托时间和大地气息,响应生活节奏,以人伦精神为灵魂。一句话:顺应时势,重视人伦。
顺应天意,尊重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根据天气形成的,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农牧业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与自然节律,即天气、物候、气候的周期性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时间安排上看,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的农耕作业链,贯穿春、夏、秋、冬。
重视个体生命与自然节气的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节日制度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统一的时间体系,它不仅遵循自然的时间顺序,也呼应了生命的时间顺序和生命的自然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内涵来阐释传统节日与个体生命中每个具体成长阶段的关联性。通过对这种关联性的解读,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掌握自然的节奏和运动,主动安排自己生命的进程,从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念和道德理想,其体系的形成考虑到日月地运动,蕴含着天文、气象、物候等知识,体现了顺应自然节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与这种自然观相协调,形成了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观。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节日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美学观、爱情观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礼仪仪式,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对故乡、故土、亲人、民族历史的怀念和缅怀,无疑是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节日制度,显然有利于培育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国家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李汉秋是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民盟中宣部部长。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馆》2024年6月10日(声明:“武陟县政协”微信公众号发布此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