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林彪、粟裕谁是天下第一英雄
开国大将粟裕
战场上,粟裕、林彪、杜聿明都是一代枭雄,在国共两党争夺霸权的战争中,他们各自以军事天才担负起战区方面军指挥重任,深受双方最高指挥官的信任。
杜聿明的另一项独特经历,是在国共三次高峰对抗的决战中,与中共两位最优秀的将领粟裕和林彪一人在南方交锋,一人在北方交锋。
杜聿明,字光庭,1904年11月生于陕西米脂,比林彪、粟裕大三岁,是贵族后裔,也是毛泽东笔下的著名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堂兄。
1924年6月,他经同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推荐,与战友关林正等人一起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同样是书法大师的于右任先生还赠予他一块亲笔书法:“安危重于天下,圣人心胸宽广”,表达了对这位同乡的殷切期望。
如果说胡宗南是黄埔同学中升迁最快的(曾任黄埔学员第一军司令、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总司令)的话,那么杜聿明则是国民党军黄埔学员中带兵打仗最厉害的。
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著名的第五机械化新军(该军后来成为粟裕、刘伯承的劲敌,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在广西昆仑关血战,击溃了有“钢铁军”之称的日本侵略军第五师第十二旅,击毙旅长中村正夫,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全国上下欢腾,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大为增强。
1942年初,杜聿明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员卫立煌、罗卓英)副总司令,率部奔赴缅甸抗日战场,期间,转战1500多公里,屡败敌军,给日军以太平洋战争以来罕见的沉重打击,为同仇敌忾的英缅联军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5年10月,已从抗日战场崭露头角、成为优秀将领的杜聿明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总司令,协助东北司令部主任熊式晖工作,负责实际军事指挥,开始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争夺白山、黑水辽阔土地。
林彪与杜聿明虽然是黄埔同学,且同为军级将领,但在各自最高指挥官面前的遭遇却有所不同。
前者是1929年6月红军“七大”后毛泽东第一个宠爱的将领,被称为中共内部唯一一位除“副总司令”和兼任“副总理”外从未担任过副职的将领,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曾任方面军最高军事指挥官。
林彪的地位和作用与陈诚在国民党军队中颇为相似,两人都是军队中的新兵,经验也不多,但都极为受最高指挥官的信任。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林彪在毛泽东的提拔下,从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司令(军长)、一一五师(由红一方面军改编)师长,追随朱德的脚步在军队中不断升迁,最后成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一五师、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总司令,最后作为中共唯一的副总司令被写进党章,随时准备接班。
陈诚因为对蒋介石绝对忠诚,从黄埔军校卑微的上尉特派员做起,屡屡得到蒋介石提拔,并逐渐排挤仅次于蒋介石的黄埔军人何应钦,从而牢牢掌控黄埔部队,最后成为国民党唯一的副主席,人称“小主席”,仅次于皇帝,高居万人之上。
然而他们最后的命运却惊人的相似,都是半生夭折,没能顺利接过“接班人”之位。
杜聿明与他们不同,由于早年军事经验的限制,他只能担任前线军区副司令员,却负责实际指挥。
他的东北保安指挥部总司令,实际上是东北司令部主任(或代理主任)熊式晖、陈诚、卫立煌等人的副手。后期他又专程到东北,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河边区司令员,解救国民党军残部近5万人。
1948年11月,杜聿明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灭火”,出任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成为“资历极高、威望极高”的“猪”将军刘峙的副手,仍负有实际指挥战役的重任。
在这一点上,杜聿明与粟裕有相似之处。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长期以陈毅副手的身份出现,大部分时间以副司令员的身份负责司令员的作战指挥;后来因陈毅调任,他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但有些声明还是先和陈毅司令员签字。
1945年11月,从重庆出发的杜聿明到达秦皇岛,与师弟林彪展开了东北保卫战。
长城内外因山水阻隔,路途遥远,杜聿明麾下主力部队还在路上,他只能指挥先期赶到的两个军团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向榆林方向进攻,很快便对山海关发起总攻。
此时,较早进入东北的林彪已把东北民主联军发展成为总兵力达27万的大部队,对于杜聿明来说,是典型的敌众我寡的局面。
但林彪不习惯大规模作战,因为他过去只指挥过一万多人的一一五师,一下子指挥几十万大军,在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等地被杜聿明打得溃不成军。到1946年6月,杜聿明逼得林彪节节败退,一路退到松花江对岸。
心急如焚的林彪致电毛泽东,要他“准备打游击战,放弃哈尔滨”。经过两天的考虑,毛泽东不得不同意放弃东北最后的大城市哈尔滨。
幸亏“天不灭曹”,或者说“天佑曹操”,因为“内地战火四起”,“蒋介石捉襟见肘,兵力不足,原计划调往东北的兵力被内地战场牵制,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极其宝贵的4个月休养生息时间”,林彪也恢复了元气,获得了新生。
杜聿明兵力不足,主动停止进攻,未能“以残勇追敌”,导致优势劣势转化,最后关头失败。曾亲自到东北督战、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政府副参谋长白崇禧,对此也深感悔恨,久久不能释怀。
他的儿子白先勇后来写了一篇名为《养虎为患,留祸患:我父亲的遗憾》的文章,回忆道:“在台湾,我至少听父亲三次提起四平战役。他说他曾向蒋介石请求,让他留下来督战或直接指挥战斗,不要回南京,但蒋介石不答应,要他回去当国防部长。我父亲每次提起这件事,就气得直跺脚。”
此后,林彪在东北的军事实力始终优于杜聿明,是全国唯一中共在军事实力上占有优势的战区。
1946年7月,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面对国民党5个军(缺少4个师),粟裕的华野部队面对国民党24个军(缺少1个师);1947年4月,林彪面对国民党7个军(缺少1个师),粟裕面对国民党33个军。
因此,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官兵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国民党兵力稀少,南来北往”。
但即便如此,杜聿明仍然能够保持主动,而且损失比林彪要少,并在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战役中再次大放异彩,他麾下将领陈明仁不仅以较少的兵力击溃敌人,挽救了四平,而且在杜聿明亲自率领大军救援时,更是迫使林彪再次撤退。
直到1947年7月8日杜聿明因病离开东北,总参谋长陈诚接任其军事指挥后,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才逐渐无法控制,国民党内部舆论愤怒地高呼“杀陈诚谢天下”。
1948年10月27日,辽沈战役结束,蒋介石见接替陈诚指挥的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也无力挽狂澜,便重新启用大病刚愈的杜聿明,命令他赶赴东北,布置东北国民党军残部的撤退任务。
面对林彪的百万大军,杜聿明以弱胜强,两次采用佯攻东、西的战略,成功从营口、葫芦岛救出国民党军五万余人,其中阙汉乾等精锐第五十四军等部队更是不远万里开赴淮海战场蚌埠前线。
杜聿明成功组织东北大撤退,随即被蒋介石派往紧张的淮海战场。
不久前,从未与内地共军交战过的杜聿明对华北“剿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说:“东北共军现有兵力近百万,即将进入大陆,其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战斗力,都远远超过内地共军。”
他大概把傅作义的直接对手聂荣臻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看作是整个中共内地势力的特征。
令杜聿明没有想到的是,在淮海战场上,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强的对手——华东野战军及其代理司令员、政委粟裕。
他虽然有三十万黄埔精锐部队,却既无力进攻,又无力防守,已经无法顺利实施他的原定计划。
1948年11月奉命撤出徐州时,杜聿明也曾东征西攻,多次佯攻。他曾得意洋洋地对部下邱清泉等人说:“这次速战速决,估计能成功。……战争讲求速度,这次撤退,是趁着他们战斗后的空隙,完成预定任务,退守,救出黄维兵团。”
但他并没有逃脱粟裕的“算计”,不但没能救出陷入绝境的黄维兵团,还被兵力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的华东野战军围困在陈官庄,天救地救,再也没有了抗日战场和东北战场上名将的风采。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带着十几名亲信伪装成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士兵押送战俘,企图趁乱逃跑,却被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方人员发现,并被活捉。他是中共公布的43名战犯中唯一被活捉的将领。
因为杜聿明前几天已经收到“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署名的投降书,因此他依然相信华东野战军是陈毅指挥的。
入狱后,临时编了一个假名“高文明”的杜聿明,首先接触了负责审查的华野军官、第4纵队第11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
听闻对方姓陈,杜聿明误以为是陈毅,心想:“若是陈毅,他风度不错,我可以和他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陈茂辉当然不是远在中共中央总部河北西柏坡的陈毅。杜聿明“中将副总司令”的真实身份很快被发现。他认为自己是“战犯”,必死无疑,于是郁郁寡欢,多次企图自杀,准备“若失败,便为国英勇牺牲”。
不久,他被护送到纵队指挥部,在与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华若会见后,受到了指挥部参谋苏荣的特别照顾。
苏荣与杜聿明亲近,从黄埔同学陈赓的事说起,使杜聿明逐渐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苏荣回忆说:杜聿明说,他没有想到这次会失败得这么惨。
当苏荣提起粟裕,并指出杜聿明失败除了其他因素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遇到了粟裕时,杜聿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对手是谁。
他说:“我早就听说过粟裕,也对他有研究,但从来没有和他交手过。这次交手之后,我们败得很惨。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还说:“粟裕的指挥灵活,目光长远,我非常钦佩粟裕的战略战术,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领先我们一步,领先我们。等我们想通了,已经来不及了,已经被包围了。这次突围也是如此。”
粟裕后来也谈到杜聿明。他说:“杜聿明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只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打不利条件。他在印度、缅甸打仗,有美国的物资供应,出风头。他在东北打仗,有火车、轮船、飞机补给。这次他在永城地区被我们包围,突围不上,坚持不住,被我们全歼了。”
天下英雄谁能敌?杜聿明与林彪、粟裕交锋的过程和结果,都表明粟裕明显占优。自古英雄都是互相敬仰的。身为军人,杜聿明似乎对能有幸与中共两大最高统帅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并不后悔。(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吴钩的眼睛:永不放弃的粟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