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高了≠醉了?酒精中毒的真相你知道吗?

2025-08-01 -

饮酒者多数都曾有过“醉意盎然”的经历。常言道,喝得酩酊大醉,也有人习惯用“酒精中毒”来形容。然而,也有人声称自己从未真正醉倒,即便呕吐不止,内心依旧清晰明朗。

“喝高了”,到底是醉了?还是酒精中毒了?

网络时代,我们赶快去问问在线百科全书吧。

百度百科解释称,醉酒即为酒精中毒的通俗说法。与此同时,互动百科则指出,醉酒是指饮酒过量导致的醉酒状态;在医学领域,这种状态被称为急性酒精中毒。

我国广泛使用的两大中文网络百科全书均将醉酒与酒精中毒视为同等意义、可以相互替换的术语。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呢?

实际上,无需深入探究,仅凭双方提供的英文名称,即可明显发现两家都犯了错误:互动百科标注的acute,其准确翻译应为急性醉酒;而百度百科中的acute,实则应为急性酗酒。

那么,什么才是醉酒和酒精中毒呢?

适量饮酒与饮酒过量

我们常被告知,如果要喝酒,必须适量。

适量饮酒究竟是指什么?根据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酗酒问题研究所(NIAAA)的阐释,它指的是那种既不会对饮酒者自身,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困扰的饮酒行为。这样的定义乍看之下似乎显得有些多余,那么所谓的“量”又在哪里呢?紧接着,美国国民饮食指南进一步阐明,适量饮酒指的是适合饮酒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每日饮酒量不应超过两标准杯,而女性则不应超过一标准杯。

依据NIAAA的定义,一个标准杯量是指含有14克(起初为12克)纯酒精的各类酒精饮品。具体来看,在常见的酒类中,这一量大约等同于以下这些剂量:

超过适量的饮酒被视为饮酒过量。具体又分为:

低风险饮酒:

女性每日饮酒量应控制在3标准杯以内,每周总量不超过7杯;男性则应每日不超过4杯,每周不超过14杯。据NIAAA的研究,在此饮酒限度内,大约仅有2%的人会遭遇问题,尤其是饮酒速度过快或已有健康隐患的情况下。这可以视为一种相对安全的饮酒方式。

暴饮:

NIAAA所界定的饮酒方式是指那些能使血液酒精浓度(BAC)升至或超过0.08 g/dL的饮酒行为。一般来说,女性在约两小时内饮用四杯或更多,男性则需五杯或更多。

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所下的定义是,若在最近30天内有至少一天在某一特定场合饮酒量达到5杯或更多。

大量饮酒:

该定义指的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若某人在某次饮酒活动中连续5天或更多天,每次饮酒量达到5杯或更多。

必须强调的是,近期英国卫生机构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饮酒限制标准。他们明确指出,饮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量。所谓的“低风险饮酒”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不应超过3至4个酒精单位,女性则不应超过2至3个单位;不论性别,每周饮酒量均不应超过14个酒精单位。

此外,切不可将一周的饮酒量集中在某一天过量饮用,而应将其均匀分布在3至4天或更长的时段内;同时,每周至少应有一天是完全不饮酒的。

在英国,一个酒精单位等同于含有10毫升或8克纯酒精的任何酒精饮品。

观察发现,不论是适量饮用还是过量饮用酒精,其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饮酒的长期水平以及它对健康的潜在影响,这似乎并不直接关联到是否会导致急性醉酒的情况。

饮酒水平的量是如何得来

个体在乙醇代谢方面差异显著,每个人对酒精的承受能力以及常说的酒量都有很大区别。所以,这里提到的各种饮酒量推荐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它们是依据对健康成年人群进行的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平均数值。

图中展示了NIAAA所引用的,1977年一项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涉及8位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人,他们在饮用1至4标准杯的酒之后,血液酒精浓度(BAC)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曲线。

观察发现,饮酒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BAC)迅速攀升并迅速触及最高点,接着开始下降。所饮酒精量越多,酒精浓度达到顶峰的时间就越晚,峰值也随之成比例上升,酒精完全排出体外的所需时间也相应延长。

饮用一杯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峰值约为20毫克每百毫升,大约在1.5小时后可从体内完全排出;若饮用四杯,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峰值将升至约80毫克每百毫升,而完全排出体外的所需时间则会延长至7小时。

众人或许对20mg/100ml与80mg/100ml这两个数值有所耳闻。没错,依据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相关规定,若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介于20mg/100ml至80mg/100ml之间,则其驾驶行为属于酒后驾驶;而若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则该驾驶行为即构成醉酒驾驶。

法律所依据的数据源自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此外,在美国,一个标准杯的酒精含量,即14克纯酒精,相当于健康成年人在1.5小时内能够平均分解和清除的酒精量;而在英国,一个酒精单位,即8克纯酒精,则是1小时内能够处理的酒精量。

相应地,若在短时间内饮酒量超过四杯,便明显超出了身体对酒精的处理能力,过剩的酒精会在体内累积,进而使得血液中的酒精浓度(BAC)急剧增加,这种情况通常被认定为过度饮酒或大量饮酒。

醉酒与酒精中毒

醉酒状态:

很多人,就像对互动百科的看法一样,都把醉酒视为一个俗称。然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

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国际标准分类ICD-10的规定,对急性醉(Acute)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在摄入精神活性物质之后,个体会出现意识、认知、感知、判断、情感(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理生理功能和反应的异常状态。这种障碍状态的产生与所涉物质的即时药理效应及个体习得性反应密切相关;除非出现组织损伤或伴随其他并发症,否则这种障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并最终实现完全康复。

酒精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致幻性物质,该名词通常用来描述过量饮酒所引起的状况,与日常所说的“醉酒”概念相同。醉酒在临床上的症状包括面部发红、言语含糊、行走困难、情绪兴奋、活动增多、健谈且言语过多、行为举止不当、反应迟钝,以及判断力受损和运动协调性降低,还可能出现精神恍惚或陷入昏睡状态。

这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换句话说,醉酒是由于饮酒过量所引起的急性、暂时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异常。这种异常状况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轻,并最终完全恢复正常,不会留下永久性的伤害。从醉酒的表现来看,它包括了从少量饮酒引起的兴奋到抑制,直至发展到酒精中毒(稍后详述)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状态。

也就是说,与许多人所想的不一样,醉酒并不一定非得是人事不省,大多数人往往是“一沾酒便醉”。

饮酒后的醉意程度与饮酒量(表现为血液酒精浓度BAC)密切相关,同时,个体对酒精的承受能力(通常所说的酒量)以及若干其他要素亦起着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醉酒后的行为表现与文化背景、个人过往经历乃至预期(即所谓的习得性)息息相关。例如,有的人在酒后倾向于做出失态举动,又或者他们喝酒的目的就是为了放纵自己,从而不自觉地陷入狂欢。这或许正是我们常说的“酒品”所体现的。

当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BAC。

下面是一项研究中获得的不同BAC成年人平均的醉酒状态表现:

零点零零至零点零五范围内:在临床观察中,绝大多数人的表现属正常范畴。其中,部分个体会体验到兴奋和放松的感觉。同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开始出现下降,最高可减少至原来的二分之一。

0.05至0.10范围内,个体开始失去自我控制与自律能力,显现出过度的自信和夸大其词的行为。同时,其注意力和判断力也出现下降。此外,运动协调能力受到影响,反应速度显著减慢,甚至可达原来的四倍。

自律性持续减弱,情绪波动加剧,记忆力亦出现异常。早期共济失调、运用障碍和书写困难相继显现。反应速度进一步下降。对于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定位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0.15至0.25范围内,患者可能出现共济运动失调、书写和运用功能障碍。其协调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空间定位方面,能力大幅下降。情绪波动较大。平衡感受损。有时会显得冷漠,或突然情绪激动。初期阶段,可能出现感觉迟钝,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变得迟缓。记忆力部分丧失。

上述情况进一步加剧,肌肉协调能力完全丧失,患者显得冷漠,有时甚至陷入昏睡状态,定向能力完全丧失,记忆力也出现严重问题。

精神状态变得模糊不清,紧接着陷入昏迷。身体局部及全身出现麻痹现象。由于脑部生命中枢受到抑制,引发了咽部反射功能的障碍和心肺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酒精中毒:

当BAC值上升并超出0.31至0.40的范围,控制诸如咽反射、呼吸、心跳以及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的脑部中枢功能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丧失,此时便会出现可能具有致命风险的酒精中毒现象。

酒精中毒症状包括难以维持清醒状态、意识模糊不清,伴有恶心呕吐,类似吞咽反射的障碍,以及抽搐的发作,呼吸系统的问题,心跳速率下降,皮肤变得湿润且冰冷,体温极度降低。若未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可能引发死亡。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呕吐引起的吸入性窒息以及心脏和呼吸功能的衰竭。一旦发生酒精中毒,即便侥幸存活下来,也可能会遭受不同严重程度的长期脑部损伤,即留下持久的后遗症。这一点正是醉酒与酒精中毒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酒精中毒是致死性紧急状况,防止和发生其发生才是根本。

这就要求我们迅速识别出可能患有酒精中毒的个体,并可通过以下关键体征与症状进行辨别:

必须着重指出,若观察到饮酒者展现出上述症状,切不可坐等所有症状和体征完全显现,而应立即认识到其可能已陷入酒精中毒的困境,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援助。切勿盲目尝试诸如用冷水冲洗身体以唤醒、饮用热茶或热咖啡以助酒醒等非专业方法,此类行为实际上是在为酒精中毒的恶果推波助澜。

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所提供的关于不同血液酒精浓度(BAC)水平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图表如下所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