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学生体重飙升至280斤走路成难题,医生提醒小胖墩如何减肥?
我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统计信息表明,目前我国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已接近19%。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31.8%。与此同时,肥胖所引起的生理及心理问题亦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多所学校和医院进行了调查,发现体重严重超标的孩子并不罕见。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减轻体重,许多学校采取了在饮食上提供特别关照、课后开设减肥培训班等措施。与此同时,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儿童专科医疗机构也集结了专业团队,设立了涵盖多个学科的体重管理专科门诊,为超重儿童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指导方案。不过,体重管理非一日之功。
体重三年涨了140斤
不良生活习惯成主因
三月末,西城区居民小林(化名)在母亲的陪同下抵达首儿所,寻求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的帮助。现年十四岁的小林身高1.7米,体重却已高达280斤。究其原因,过去三四年间,由于饮食过量、运动不足,他的体重急剧增加了140斤,如今甚至行走都变得异常困难。
经过细致的检查,曹冰燕指出小林的血压有升高的趋势,迫切需要开始减肥。“鉴于小林的体重基数较大,且以往通过运动和饮食调整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并不显著,综合他的健康状况,我们决定采取药物治疗,并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期协助他实现减重的目标。”曹冰燕如此说道。
小王和小林体重相仿,都超过了140斤,这让初一的他感到十分困扰。他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他平日里偏爱油炸食品,对甜食也情有独钟,尤其钟爱炸鸡和薯条。在此之前,他的父母认为这些习惯并不会对他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并未对他的饮食进行过多干涉。
小王因不良的饮食习惯体重不断增加,体重增加又导致他愈发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不动则胖,胖了更不愿动……”小王这样总结自己的状况,他通常表现为“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这种不良的循环不断重复,使得小王逐渐无法跟上同学们集体运动的步伐,最终他选择了放弃,“速度慢人一等,同学们的嫌弃,还有自己的不愿,让他不再愿意加入任何活动。”
扎堆儿开证明避考
肥胖催生厌学情绪
我目前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完成不了,内心颇为焦虑。面对即将到来的体育中考,小胖墩小刘同学感到十分苦恼。与他同校的初一女生小高,对体测更是有着深深的恐惧,仿佛是一场噩梦。由于体重较重,她对运动并不感兴趣,“跑400米时常会岔气,其他项目也都不太擅长。”
曹冰燕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她在日常的门诊观察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通常情况下,来医院就诊的小学生数量要多于初中生。然而,每当体育中考临近,初中生就诊的人数便会显著增加。前来就诊的孩子们普遍体型肥胖,其中不乏体重超过200斤的案例。鉴于减肥效果难以迅速显现,许多家长会选择先带孩子到医院开具肥胖证明,希望通过这份证明来减轻孩子在考试中的压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体育中考允许部分孩子申请择考。针对考生在身体发育存在异常(诸如侏儒症、巨人症等)、遭受严重营养不良或肥胖困扰、以及患有畸形(例如严重脊柱侧弯、O型或X型腿等,程度达到II度)等状况,即便如此,他们仍需参加体育实践课程。此类考生若有意参加体育现场考试,需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可从考试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测试。其最终成绩将根据实际测试得分与该项目总分值的比例进行换算。孩子的体重问题已达到让他难以参与体育中考的程度,这表明情况已相当严重。曹冰燕这样说道。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肥胖问题会导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并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许多体重超重青少年因此陷入困境。在北青报记者对多名体重超标学生的采访中,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不愿参与集体运动,他们主要担心自己的运动能力不足,难以与同学同步,害怕被同学排斥,甚至担心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
小林曾遭受同学们因他体重问题投来的异样目光,这让他一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不愿意再去学校,甚至在家闭门不出长达半年之久。来自内蒙古的小柯在首儿所接受治疗时也表现出了对学习的抵触,年仅14岁的他体重已高达186斤。由于肥胖,他的血压升高,血糖和血脂代谢也出现了异常,常常感到头晕目眩,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这样的状况让小柯产生了厌学的念头,而他的父母也因此感到十分焦虑。
家长存在经验误区
用错方法适得其反
孩子的体重受到基因、家庭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健康意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家长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在接诊过程中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减肥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
一些家长持观点,认为肥胖并非疾病,觉得孩子即使体重偏重,只要吃得香睡得沉,就足够健康。然而,他们忽视了肥胖所隐藏的潜在风险,比如可能引发的代谢障碍,诸如胰岛素抵抗,以及高尿酸、血脂升高等问题。黄鸿眉指出,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这些问题在初期并不显著,因此家长往往不太重视。此外,还有家长抱有幻想,认为孩子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地瘦下来。研究显示,在儿童时期就出现肥胖现象的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这种肥胖状况会持续到成年;而在青少年时期肥胖的人群中,成年后仍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保持肥胖状态。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心肺功能的担忧,可能会限制他们进行运动,但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孩子减脂增肌。
首儿所心血管内科的石琳主任也注意到,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要帮助孩子减重,却依据个人经验采取了不当的减重方法,例如采用所谓的生酮饮食法、拒绝晚餐,或者过度运动等。实际上,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而不科学的减重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石琳指出,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发育状况等各项指标,计算出孩子每日所需的热量摄入。随后,他们会将这部分热量合理地分配到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的各类食物中,并确保这些食物均匀地融入一日三餐,从而使孩子们既能吃饱,又能吃得健康。
坚持科学的饮食习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在3至6个月内成功管理体重。此外,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调整,众多孩子对油腻和咸味食物的兴趣明显降低。在我负责的肥胖儿童群体中,有七成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剩下的三成则是因为未能严格执行规定。石琳这样说道。
石琳认为,尽管部分家长已认识到孩子减肥的必要性,并陪同孩子来到诊所,然而,在减肥过程中,孩子的配合度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面对医院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计划,众多家庭普遍面临难以实施的困境。
特别是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家长们往往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自为孩子准备餐食或是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减肥,然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却会私下给孩子加餐,导致减肥计划功败垂成。在学校,孩子们同样缺乏有效的监督。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在烹饪时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口味,比如给孩子提供水煮蔬菜或凉拌沙拉,但这些食物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美味,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石琳指出,对于孩子们来说,食物若能保持适宜的温度、诱人的味道以及适中的软度,他们更易保持食欲,然而,这无疑对家长的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曹冰燕在门诊观察到,约八成的“小胖墩”若能持之以恒地遵循医嘱,大约三个月内便可以实现有效的体重控制。然而,很多人在一年内就放弃了,体重再次回升。起初,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表现出极大的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容易变得懈怠。在孩子的众多事务中,学习与社交可能被赋予更高的优先级,因此体重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
专家医嘱:
减少小胖墩,需要医校家联动
肥胖现象并非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困扰,它还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要有效减少儿童肥胖问题,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黄鸿眉提出,可以构建一种“医校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多方面的协作,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黄鸿眉提出,医院应着重运用其专业特长,致力于研发及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对于体重过重或伴有临床风险因素的孩子,应依照相关指导原则进行操作,实施包括医疗、饮食、运动、心理以及行为纠正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同时,对于代谢综合征及其他疾病,也应进行相应的治疗与管理。
学校需着重展现其教育及示范的双重角色。这涉及到强化学生们的健康素养培养,确保每位学生成为自身健康的首要守护者。校内可设立营养标签或健康提示,为学生提供健康食品和饮用水,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同时,还需引导孩子们养成运动习惯,为他们提供机会,发掘并持之以恒地追求他们喜爱的运动。
在家庭领域,我们倡导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携手介入儿童体重超标与肥胖的干预工作,通过增强认知、确立目标、实施自我监控等行为调整策略,引导孩子们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石琳提出,未来有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家长与孩子进行体重控制。例如,AI平台能够直观生成身体数据报告,便于医生迅速捕捉孩子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我们期望随着AI平台的进一步开发,能够让学校的老师们也参与其中,共同监督并记录孩子们在校期间的运动与能量消耗,通过多方面的协作,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管理体重。””
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横跨教育和卫生两大领域,石琳在观察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察觉到仍存在不少难题亟待解决。以顺义、海淀等区域为例,尽管它们已开始尝试“校医—医院”的联动模式,但在推广过程中,不少地方仍面临诸多限制。
在学校中,尽管我们发现了孩子存在肥胖或高血压的问题,然而由于教育系统与医疗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的不充分,我们无法直接将这些问题与医疗系统相连接,因此孩子的健康问题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并进行干预。此外,部分学校的校医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这也限制了肥胖筛查与管理的效果。石琳表示,她希望未来能够打通这些环节,实现医校之间的联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校园处方:
推出“低脂减重套餐”、提供科学锻炼体系
北青报记者观察到,为了协助那些体重超重的小朋友们进行科学减肥,本市众多中小学在饮食和运动等多个方面,特别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在北京十中晓月苑分校,针对“小胖墩”们的减重需求,学校在饮食源头给予了大力支持。食堂对档口进行了精心调整,增设了满足不同营养需求的配餐档口。在这些档口中,“低脂减重套餐”尤为突出,它提供了低热量、高纤维的美食选择,比如鸡胸肉套餐和杂粮饭等。“营养均衡套餐”档口提供的套餐,其热量范围维持在500至600大卡之间,每份套餐内含有一份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一份高品质蛋白质食物,以及两份新鲜蔬菜。
学校还在每道菜肴旁边明确标示了其热量及各类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自己的饮食摄入状况。比如,一份清蒸鱼(重量为150克)大约含有180千卡热量,25克蛋白质和6克脂肪;而西兰花炒虾仁(重量为200克)则含有约150千卡热量,15克蛋白质和3克膳食纤维。奚菁,该校体系部经理兼公共营养师,指出:“学生能够借此途径自行挑选更为健康的食物组合,从而有效防止对高热量食物的过度摄入。”
奚菁指出,为了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学校定期组织了一系列营养讲座和健康饮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既有“我的健康餐盘”这样的课程,旨在教导学生如何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也有“食安小课堂”,特别邀请营养专家来讲解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科学管理体重,并强调饮食安全的重要性。
北京十中晓月苑分校不仅注重科学饮食,还特别为体重超标的孩子们制定了全面的科学锻炼方案。在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之上,我们引入了北京大学运动科技与健康大数据实验室精心研发的创新型体育课程——“满分智慧体能课”。该课程能够对学生进行运动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跟踪,精确分析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性这五大素质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依托AI诊练模型,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评估报告和专属的“运动处方”。
为了激发“小胖墩”对运动的热情,学校采用了智能设备互动、网络体能游戏、竞赛竞技挑战以及个性化ID数据等多种激励手段,使得体育课程变得既有趣又充满关爱。在体重监测领域,借助“满分智慧体能课”的智能管理平台,持续跟踪“小胖墩”的运动数据变化,并配合定期的BMI指标检查,对运动干预的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