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并非坐等事情变好,积极态度才是关键
2014年5月29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前总统老布什与一些其他要员,共同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毕业仪式。照片版权/CFP
(上接D02版)
哈佛的“最后一课”
那些从哈佛、耶鲁、清华、北大、剑桥、牛津等名校走出的学生,处在特别且资源丰沛的环境中,理应倾尽全力,为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为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做出不懈的努力。
美国绝大多数高校,毕业仪式都极尽铺张,其中还融入了历史传承。在哈佛这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学府,这种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从各自宿舍区出发,组成长长的队伍,沿着剑桥市区行进,最终返回哈佛校园。在此,我们亲眼看到教授、学校负责人、知名校友和来宾穿着厚重的绒面长袍,戴着古怪又华丽的帽子或发饰,不紧不慢地围着新生们当年居住过的红砖楼来回走动。
我们的毕业仪式固定在“三百年剧场”举行,该剧场坐落于哈佛纪念堂和怀德纳图书馆相邻的那片广阔草坪上。哈佛每年设有两个主要讲话场合:一个是毕业纪念日(Class Day)的致辞,另一个是毕业仪式上的发言。这类讲话通常被称为“趣味演讲”,一些知名喜剧演员和诙谐作家在讲话中讲述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段子,使我们捧腹大笑,也让在场的家长们忍俊不禁。
毕业典礼致辞要让大家感到温暖,但通常都很正式,这是哈佛校友会负责挑选演讲者的结果。对于前两种演讲者的人选,学校管理人员并没有决定权,最终由学生和校友来决定由谁上台发言。
我毕业时,毕业纪念日的演讲人是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毕业典礼的演讲人是比尔·盖茨。一位曾是权力最大的人,另一位是财富最多的人。
克林顿阐述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源自南非科萨部落的语言,其含义是“我因你而存在”。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相互依存的理念,主张人在世界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社群的一份子。克林顿当天所说的“社群”,具体是指我们所说的“国际社群”。他还提到,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单独的个体去追求个人的成就,而应当为全世界的同胞们的幸福而努力。非洲的艾滋病并非专属于“非洲”,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也并非仅限于“印度尼西亚”——我们思考时不应将它们视为“他们”的问题,而应看作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他倡议我们“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怀与努力去关注那绝大多数的人”。
比尔·盖茨谈到他和梅琳达共同经历的反思过程,思考如何运用自身条件去帮助最多的人。这位为众多日常事务提供技术支持的人物,强调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他认为,认为某些人的生命比他人更宝贵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这位因资本主义而变得极富、声名显赫的人,正着力于发展一种新型资本主义,这种模式能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帮助贫困人群,从而让这个世界上失衡的“天 平”慢慢恢复平衡。他并非只发表一场朴素的呼吁援助穷人的讲话,而是进行了深入人心的说明,阐释了如何借助高科技与创新,在欠发达国家挽救生命、提升民众福祉,这些先进科技与创新不仅利于企业,也利于政府。
两个个性迥异的人,两种天差地别的职业,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两场内容如出一辙的讲话。在众多可选的题目面前,他们共同探讨了对待全人类的广泛关怀;阐述了运用我们的才干与力量,以精妙且周全的方法致力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应当摆脱自我局限,超越个人成功的狭隘视野。
这些名校的校友们,凭借其优越的起点和丰沛的资本,理应倾注全力,去守护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并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