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怎么读哪吒?拿扎、落咋、辣砸你知道咋念吗?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持续走高,让“哪吒”这个角色成了最难读出名字的电影男主角之一。近来,各地方言如何称呼“哪吒”引发了广泛讨论。成都地区的人念作“那抓”,广东的朋友读成“拿砸”,浙江人士发音为“拿扎”,江苏那边则说“闹赵”。你们所在地方的方言里,这个字是怎么念的?
杨迪母亲谈论哪吒的议题也跃居网络热搜榜,她严肃地通过互联网展示了四川地区念诵哪吒的腔调,网友们纷纷称赞其萌态十足哈哈哈……
//jpg' ="lazy" />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持续走高,让“哪吒”这个角色成了“史上最难读的电影男主角”。近来,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一个普遍的疑问——“哪吒”这两个字,你们方言里是怎么发音的?
//jpg' ="lazy" />
“拿抓”“拉杂”“挪炸”“呢扎”“闹赵”……
无奇不有,朋友圈大型搞笑现场就是他了!
//jpg' ="lazy" />
最近有个短视频特别流行,讲的是个小孩子看哪吒故事书,读成了“那坨”。这其实是个因为读错字而产生的有趣段子。实际上,哪吒这个角色很出名,很多人小时候还没学会认字,就听大人讲过他的故事,所以等后来真的看书,看到“哪吒”这两个字时,反而会觉得有点陌生,原来字是这样写的啊!
因此,关于哪吒这两个字的正确发音,虽然看似是个小问题,实际上却与各地的方言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人会根据自己家乡的方言习惯来念,接着又好奇地询问朋友:“你们那里念什么?”
全国方言读“哪吒”堪称大型搞笑现场
哪吒的普通话发音,十分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然而,如果说到他各个地方的方言称呼,就存在差异了。
四川人讲“那个拿”,广东人提及“弄掉”,浙江人有时称作“移扎”又或“取扎”,江苏人则说“搞赵”。
@成都的朋友这么说:
//jpg' ="lazy" />
@广元人民这么说:
//jpg' ="lazy" />
@自贡童鞋这样说:
//jpg' ="lazy" />
@邻水的朋友这样说:
//jpg' ="lazy" />
@广安的宝宝这样讲:
//jpg' ="lazy" />
还有各种说法:
//jpg' ="lazy" />
尽管《哪吒》的导演饺子亲自示范了四川话的“luoza”发音,然而依旧有相当一部分四川朋友对读音感到不解。
一位来自福建的网友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观点,认为“哪吒”这个名字的来源与“莲藕”有关,因为两者在闽南话中的发音相似,都是“哪吒”。在闽南方言中,“哪吒”实际上被称为“莲藕”。虽然前文提到的其他方言读音尚能在文字上找到一些依据,但“莲藕”这个解释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力来理解。这只能说明中国方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家乡方言里读哪吒与普通话里读哪吒是两码事,同样显得滑稽可笑。尤其对于很少在文字中见到过这两个字的老年人和小孩来说,“哪”字有多种读音,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常常会把它直接读作“那”。而“吒”字又是个容易混淆的字,一不小心就可能看成“托”或“坨”,因此,确实有人会把“哪吒”念成“那坨”,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全民抢“哪吒故里” 古人也爱写哪吒?
许多地区的人们也热衷于自称“哪吒同乡”,努力将本乡本土打造成“哪吒出生地”。
例如影片中出现的“陈塘关”,四川民众视其为哪吒的出生地,其遗迹位于现今的南广古镇,相传在三千年前,李靖曾在此地驻扎军队,此次的影视制作班底正是来自四川,特意让太乙真人说了一地道的四川方言。
再者,哪吒这般超乎常理的设定,不论哪个时代都会吸引众人目光,同时也是文人雅士钟爱的创作题材。
民间流传一种观点,认为哪吒的命名与佛教中的那咤存在关联,那咤的父亲是毗沙门天王,母亲是吉祥天女,其师父则是如来。
然而,哪吒这个角色以及他的背景故事等许多情节,均由我国文人所虚构。在古籍《三教搜神大全》中,记载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版本,将哪吒描绘成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其中描述的细节尚显平淡。
此后,哪吒的故事吸引了明代诸多文人关注。他们纷纷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发挥合理想象,合力创作出一部精彩篇章。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哪吒的兵器配备完整,并且揭示了李靖背负宝塔的缘由。
《封神演义》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哪吒的经历,诸如他作为灵珠子的化身,搅动东海的壮举,借助莲花重塑身体,以及与父亲产生嫌隙等,这些情节更加饱满,成功塑造了一位骑乘风火轮、挥舞火尖枪的英勇少年形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依据《封神演义》的部分内容,创作了名为《哪吒闹海》的影片,这部作品至今备受推崇,成为不朽的佳作,哪吒头上戴着两个发髻,手臂上缠绕着混天绫,为民众铲除了作恶的恶龙,他心地善良且十分勇敢,其纯真无邪的形象从此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哪吒的外形十分讨喜,曾引发过关于其性别的讨论,其实《西游记》中“哪吒三太子”的称谓已清楚表明了他的性别,而《封神演义》也多次强调哪吒是男性,太乙真人祝贺时也称他为公子
实际上,在包括《封神榜》在内的诸多电影电视作品里,哪吒的形象都经历了多角度的塑造,变得更为丰满和具体化,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样,在诸如《哪吒传奇》之类的动画片中,哪吒的形象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呈现,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样给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
相信《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哪吒故事的讲述,也不会是终点。
你家乡的方言怎么读“哪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