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经纪人、新型智能农机……今年夏收有何不同?
过去是靠人力计算,现在靠计算能力,在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下,原本紧张的夏收变得有序,少了混乱。今年河南夏收的氛围是怎样的?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点?
中央电视台记者李琳:我在江苏的同事感觉,总体的夏收氛围,可以用一个“闲”字来概括。这个“闲”就是悠闲的休闲。大家可能会好奇,忙碌的夏日怎么能闲着呢?我觉得,这种休闲的背后,其实是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支撑。比如,依托计算能力,每一块田地都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收获,都可以精细化管理。
在河南,这一路感受到的关键词就是“忙”。这种忙也和以往很不一样,虽然很忙,但是很有秩序,让人感觉很踏实。其实这个时候最忙的不是农民,而是夏收的准备、保障、服务等各个队伍。比如有一群人就很忙,叫秸秆经纪人,因为小麦收割后留下的秸秆可以当饲料或者发电,离开田地的秸秆也有利于下一轮作物的生长。所以他们早早就联系上了秸秆订单,等小麦收割完后,直接帮农民把秸秆拉走,农民种地的忧虑也越来越少了。
今年夏收期间,新型智能农机使用率提升。无人机飞手周小波和他的团队拥有17台农机,全部是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新机,能将收割损失率降低至0.6%。
通过对农机手的采访,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变化:现在的农机手普遍年轻化、专业化,90后、甚至00后也纷纷加入农机手的行列。其中一位是25岁的女机手蒋晓娜。她以前是美甲师,干着绣花针般细腻的活儿,如今开着农机在麦田里劈波斩浪;她身材娇小,但驾驶着3米高的农机,显得老练而霸气。
今年的另一个变化是,与传统靠熟人介绍不同,越来越多的订单通过线上下单。比如蒋小娜,本是安徽人,来河南收麦子,是因为网友邀请她来。一个95后女孩,敢开着农机去河南收麦子。除了佩服她一路北上闯天下的勇气,勇气背后的底气,还来自于我国农机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社会组织越来越专业化、农业服务也跟上潮流的趋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