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天空 圆梦丨从“曙光”到“天宫一号”圆了千年梦!——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国空间站建设任务
天宫,又称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宫殿。九重天之上,有无数仙岛,景色各异。
今天,我们把它变成了现实:在浩瀚的星空和蔚蓝的地球之间,“天宫”号正缓缓飞行,中国人在太空行走,自信的身影折射着人类科技的光辉。
“5、4、3、2、1!点火!”10月31日,伴随着一声如海啸般的轰鸣,长征五号B火箭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搭载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室舱冲入太空。不久,梦天实验室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室舱在轨组装构建,形成基本T型构型,建设国家级空间实验室,意义重大,使命非凡。
是时候实现航天梦想了。从“曙光号”到“西昌航天”再到“中国空间站”,中国“天宫”千年梦想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追梦、奋斗的精彩故事……
筑梦梦想,让曙光照亮前行之路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始载人航天领域的研究。中国航天人信心满怀、跃跃欲试。我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工程“曙光一号”飞船计划正式启动。经过反复勘察,西昌松林地区最终被选定为卫星和航天器试验场。党中央决定在这里建设航天器发射站,即西昌发射中心一号站。
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较低,导致“曙光一号”项目最终被取消,一号工作站也未启动建设。
虽然最后没有实施,但是“曙光一号”工程却促成了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诞生,也为后来进行空间站建设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奠定了基础。
2007年8月,为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要求,党中央作出在海南文昌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声令下,西昌航天人从“长征”一词的发源地出发,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烈日高温、盐雾潮湿、台风暴雨、荒凉的道路、毒蛇虫孳生……面对创业初期极其复杂恶劣的环境,广大科技工作者“每天汗流浃背、住地元小学板房、戴着安全帽晒太阳、开电动车干活”。在艰苦创业中,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于2014年拔地而起。
文昌迈出追逐梦想的关键一步
1992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航天器,建成初步配套实验载人航天器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短期、一定规模的载人航天应用问题;第三步,建设空间站,解决大规模、长期的载人航天应用问题。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飞,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据悉,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和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同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是我国空间站在轨建设任务的指定“专车”。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此次任务实施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迎难而上,喊出“抗击疫情、向天迈进”的口号,统筹谋划、组织实施疫情防控工作和航天发射任务,克服平行作业资源有限、在岗人员减少等困难,加强风险防控,加大精细化管理,优化流程机制,制定预案和应急预案,维护设备设施,筹集专用燃料和气体,为火箭起飞打下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B首飞时,他们自豪地说:“这一步,稳操胜券!”这一步的背后,是文昌航天人一次次勇攀高峰、超越创新。发射场建成以来,科技人员相继攻克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冷却、国产可控网络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中大型液体火箭并行试验发射、单站适应多箭发射、设施设备适配、“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降雨强雷暴强台风”环境等实际难题,实现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大大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追逐梦想,越艰难,越勇往直前
建造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出现的里程碑事件,可以带动航天乃至诸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对提升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意义重大,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接过了党旗,同时也接过了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责任!”
2021年4月29日,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一胜利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天,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翻看材料,一项又一项举措,激发了科技人员筹备航天发射任务的热情:组织深入学习建设航天强国、发展载人航天、加强质量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召开任务誓师动员会,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航天工作者不断从“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发展中汲取胜利力量,吹响了“夺取空间站先机、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口号。
但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科技活动。2021年5月19日晚,距离天舟二号发射不到3个小时,某压力值参数出现异常。一批批党员先锋以越困难、越危险、越向前的态度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完成长征七号火箭推进剂故障检修和“三加两排”,终于在10天后赢得了来之不易的任务胜利。
2021年5月29日、2021年9月20日、2022年5月10日,天舟二号、三号、四号货运飞船相继起飞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梦想照进现实,天宫遨游浩瀚太空
中国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由核心舱、问天实验室舱、梦天实验室舱三个舱段组成,建成后整体呈T型构型。
2022年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将我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送入预定轨道。问天实验舱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国家空间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大的平台。
每一颗螺丝都连着航天事业,每一个小按钮都维护着民族的尊严。“双重思想”审查、“双岗四检”、“五按”、“五不作业”等法规制度、“双向质量公开”、“严把三道门”、“防三躁”、“防三差错”等管控措施……每一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保障了问天实验舱的顺利发射。 任务实施过程中,发射场科技人员充分运用“一两岗结合双重思维”“班前班后会”等好做法,加强参试设备状态维护与检查,扎实做好试验数据复核比对工作,特别是加强与历史数据与出厂试验、单元试验、分系统及总检试验数据的纵向比对、与其他航天型号同类产品试验数据的横向比对、系统内数据的相关性比对,有力保证了航天发射任务过程与结果的“双完美”。
如今,随着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中国空间站T型基础构型完成组装,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创性贡献。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千千万万航天人征服太空的雄心壮志和攻坚克难的艰苦奋斗,彰显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在中国空间站“天宫”遨游宇宙之际,中国载人航天也已走过了三十周年的历程。放眼未来,追梦的文昌航天人将时刻牢记“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让中国人探索太空走得更稳、更远,助力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一步步成为现实。(黄国昌 涂海超 胡旭杰)
本文由新华网、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联合策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