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苏联政治笑话(东欧)
有关先前苏联政治笑话请参见以下链接:
本期收录了许多与东欧国家有关的政治笑话。
东欧这个术语包含不同的地理和政治概念。
从地理上讲,东欧主要指受大西洋洋流和地中海海洋气候影响较小,靠近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涵盖的地区现在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欧洲其他独联体国家。
(欧洲地理地图)
东欧政治概念更为广泛和复杂,主要包括三个领域:
第一类是狭义的范围:俄罗斯(欧洲部分)、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些国家长期隶属于基辅罗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是其国家结构的核心部分。在基辅罗斯和苏联时期,乌克兰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本身。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
第二为中等范围:除了最窄范围所覆盖的区域外,还有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东南欧的摩尔多瓦,共计七个国家。
三是范围广,即包括苏联欧洲部分(苏联解体后,指其在欧洲的原各加盟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以及中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南欧的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家。
(广义上的东欧国家)
之所以有上述三种划分东欧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或国家历史上要么被苏联(俄罗斯帝国)吞并,要么是苏联的卫星国,政治上深受苏联政治影响,经济制度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军事上与华约组织(南斯拉夫除外)关系密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积极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抗。
(华沙条约组织,简称WPO,是冷战时期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和军事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波兰光复为标志,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但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些新独立的国家被卷入了大国战争的前线。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占据主动,逐步将纳粹德国军队赶出国门,并在整个东欧地区展开反攻。在击败德军后,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开始在东欧地区发挥决定性作用。1945年5月9日纳粹德国投降后,东欧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为了弥补国内损失,报复战败国,苏军占领德国东部后开始拆除大型机器设备,大批前纳粹德国的工厂、机器被苏军拆除运回国,其中包括德国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珍品。
(苏联在德国的战利品:特洛伊宝藏)
(苏联在德战利品:大量纳粹德国时期的原始电影胶片)
苏联在出兵中国东北后,还以战利品的名义拆除了原伪满洲国地区的大量工厂和设备。详情见以下链接:
苏军进入保加利亚王国后,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制度,保加利亚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加利亚武装部队)
(1944年9月,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居民欢迎苏联红军)
1954年,托多尔·日夫科夫出任保加利亚党政领导人,在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保加利亚也成为东欧地区少数几个生产香烟和巧克力的国家之一,是东欧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托多尔·日夫科夫,1911年9月7日—1998年8月5日,长期任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一书记)
冷战开始后,东欧作为苏联政治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与西欧国家针锋相对,东欧国家受苏联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的影响,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前苏联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东欧国家也显现出来。
(苏联以重工业和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全面移植到东欧国家)
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第一次大规模紧张,始于赫鲁晓夫时期。为了在斯大林逝世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赫鲁晓夫上台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斯大林运动,平反、纠正了斯大林时期的一大批冤假错案。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赫鲁晓夫1956年2月24日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又称《秘密报告》),从政治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否定。
(尼基塔·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秘密报告》公布后,其文本很快被西方获得,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斗争议题,并迅速引发东欧政局动荡。
(波列斯瓦夫·贝鲁特,1892年4月18日—1956年3月12日,被誉为“波兰的斯大林”,曾任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在会议上听取报告后精神崩溃,在莫斯科突发心脏病去世)
1956年6月,波兰波兹南工人罢工,引发“波兹南事件”。10月,匈牙利政局动荡,爆发“十月事件”。匈牙利原政府改组,纳吉出任总理,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废除一党制等政策。后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逮捕并处决了纳吉,事件终于平息。
(波兰“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
曾经在西欧国家议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共产党,由于密报的影响,政治影响力急剧削弱,大批党员退党。
(霍华德·法斯特,1914年11月11日—2003年3月12日,美国左翼作家、记者。“密报”事件后,宣布退党。对此,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斥责叛徒法斯特》一书对他进行批判)
为了加强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和控制,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采取货物换货物的方式,实现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
(经互会,简称经互会,是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宣布解散)
冷战期间,苏联在东欧广泛驻军,主要分布在德国集团(西方集团)、波兰集团(北方集团)、捷克集团(中部集团)、匈牙利集团(南方集团)。
(冷战期间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军队)
(冷战期间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军队)
(冷战期间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军队)
(冷战期间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军队)
为了应对西欧美军的军事威胁,苏联于1977年开始在东欧部署先进的SS-20导弹。冷战期间,欧洲始终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一系列以反核战争为主题的文化和思想兴起。
(冷战期间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军队)
1968年1月,由于僵化的管理体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各阶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运动,新领导人杜布切克承诺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全国的热烈响应,这场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抗议者)
苏联领导层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改革极为不满,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同年8月20日夜,苏联领导层派出华约国家50多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并强迫杜布切克等人到莫斯科“谈判”。1969年4月,杜布切克被免职,改革运动宣告终结。
欲了解有关“布拉格之春”的更多信息,您还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布拉格之春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抗议者)
在与苏联的关系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战后期,美苏英法对德国实行分治占领,苏占区成为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根据地。苏联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视为对抗西方的前线,不仅在那里驻扎了大量军队,还修建了著名的柏林墙,阻止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居民逃往西方。
(柏林墙一角)
修建柏林墙主要是为了防止东德居民因对经济和政治状况越来越不满而离开东德,利用前往西柏林的便利。据不完全统计,战前东德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5%。受战争和移民影响,这一比例在1960年下降到61%,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师、医生、教师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技术工人。东德人力资源的损失在70亿至90亿美元之间,年轻人的流失使教育投资损失了225亿马克。
欲了解有关柏林墙的更多信息,您还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虽然苏联也对东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联邦德国。斯大林逝世后,东德曾短暂实行改革,将曾经以斯大林命名的街道、公园重新命名,允许年轻人接触西方音乐舞蹈等,但经济问题始终困扰着东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年轻人)
1970年,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乌布利希与昂纳克爆发权力斗争,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采取中立态度,昂纳克最终取代乌布利希,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长期领导人。
(瓦尔特·乌布利希,1893年6月30日—1973年8月11日,原德国统一社会党主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
(埃里希·昂纳克,1912年8月25日—1994年5月29日,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东德最后一任正式领导人)
虽然昂纳克上任后采取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政策,但这一举措是建立在大量举债的基础上的,这给东德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东德经济迅速下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不仅价格比西方产品贵,而且交货时间长,引起社会日益强烈的不满。
(20 世纪 80 年代,东柏林居民在肉店前排队买肉)
苏联时期,一批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上追随苏联,借助经互会强大的内部贸易体系,东欧国家与苏联境内各加盟共和国形成了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苏联长期向东欧国家提供廉价的能源和专用材料,以换取东欧国家短缺的产品。
(苏联向东欧输送天然气和石油路线图)
虽然部分东欧国家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尝试过独立探索,但是由于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强烈影响,这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均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政治危机。
以罗马尼亚为例,1958年罗马尼亚政府成功迫使苏联军队撤出罗马尼亚,1965年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与苏联保持距离,对西欧和美国实行更为务实的开放政策,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执政期间模仿苏联,搞斯大林主义个人崇拜,实行裙带关系的家族政治和错误的民族政策,齐奥塞斯库政权于20世纪80年代末垮台。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政权垮台后,他和他的妻子被判处死刑)
波兰历史上与俄罗斯关系复杂,其天主教信仰传统始终与俄罗斯东正教信仰存在冲突。二战结束后,波兰在苏联的直接影响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承认苏联对战前波兰领土的吞并。
(二战前后波兰领土变化图。苏联为了弥补苏德联合瓜分所损失的领土,从原德国东部地区分割出部分领土送给了波兰)
虽然波兰领导人长期以来奉行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但国内仍然存在反对力量,1980年瓦文萨在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厂成立团结工会,开始与波兰政府对抗。
(团结工联领袖瓦文萨发表演讲)
(团结工会由瓦文萨于 1980 年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创立)
(团结工会作为独立工会,巅峰时期拥有超过1000万会员,是反对波兰政府的强大政治力量)
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实施戒严,暂时稳定了局势,但80年代末,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波兰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1923年7月6日—2014年5月25日,将军衔。20世纪80年代波兰实行戒严,维持过短暂的稳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苏联自身政治经济问题的恶化,苏联已无力继续对东欧保持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推行“新思维”,主动从东欧撤权。失去苏联支持后的东欧国家很快陷入国内政治动荡,多数国家出现政府更迭和政权更迭。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管制)
政治体制改革后,东欧大部分国家在经济上实行“休克疗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原有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休克疗法”的短暂阵痛之后,东欧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部分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普遍加入了欧盟。近年来,以波兰等国为代表的原东欧国家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欧盟国家示意图)
有关先前苏联政治笑话请参见以下链接:
如果喜欢《低雾空间》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下角的“阅读”和“ ”符号,帮忙分享文章给你的朋友,谢谢!
低雾空间专注于音乐、历史和文化,与听众和读者交流和分享我们所热爱的一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