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3个问题帮助你理解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多彩的,而其中的农田不仅看起来多彩,而且也是保证中国饭碗的核心。 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如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如何实施?
我国是人多地少、大国少农的国家,粮食安全历来被视为“国之大事”。 耕地是粮食的基础。 要想稳住中国的饭碗,保护耕地是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用三个问题来寻找如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答案。
01 如何节约和集约化农地?
我们需要到各地去看看,不同地区是如何实现农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近年来,江西、江苏等地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清理闲置土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整理闲置土地
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窑头镇下坪村“旱改水田”土地整治工程示范点,飞行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对水稻进行空防。 通过平整土地、安装排灌系统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今年该村新增水田263.72亩。
种粮大户 彭军:整顿这块地后,看到这里的基础设施也很好,我就把这里的土地承包了。 现在我已经种上了中型水稻,土壤也相当肥沃。 今年应该会有好收成。
在九江市都昌县周溪镇小杨村,将1590余亩腐烂鱼塘、污水沟改造成1469亩适宜农业机械化的优质稻田。
都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怀忠:每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3.25万公斤,每年还为当地村民带来每亩600元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江西省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 2022年,江西将净增耕地面积1.94万亩,使全省耕地面积达到4068.77万亩,全省粮食产量达到430.4亿公斤。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农民幸福感
在江苏省邳州市陈楼镇杜村,原本由村民自占的240亩荒地、河滩地等被回收再利用。 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增加耕地面积160余亩,每年可增加村民人数。 集体收入40万元。 目前,邳州市已清理可用土地13.4万亩,收回9.7万亩。 集体自营收入增加1002万元,全市462个村人均收入增加12.6万元。
02 永久基本农田如何进行特殊保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永久基本农田。 所谓永久基本农田,是指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主要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 截至目前,全国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 那么,如何专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呢? 下面听一下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管司综合处处长陈秀新的解读。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管司综合处处长陈秀新: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需要重点保护。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的,须报国务院批准; 禁止占用永久性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 养鱼。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我们将采取硬措施“长牙”,及时发现、核实、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继续强化常态化监督执法,健全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审计等的协调机制,及时移交问题线索,依纪严肃追究责任。法律; 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有效形成多部门监管。形成。 2021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发文,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管理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03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如何落实?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于严防耕地红线。 如何落实“严防严守耕地红线”?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管司综合处处长陈秀新表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围绕“三大任务”,抓好“三大工作”。链接”,有效守住耕地红线。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管司综合处处长陈秀新:聚焦“三大任务”。 一是稳定总量。 通过编制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逐步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明确保护责任,为长期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供依据。耕地保护长期督查。 二是优化布局。 督促南方省份通过经济奖惩措施,有计划、有节奏、分类别、分区域有序推进部分优质农田有序恢复,遏制粮食外流进一步加剧。从北到南。 三是压实责任。 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并严格考核。 狠抓“三通”。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 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 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实行占补平衡、耕地进出平衡。 二是盘活存量。 推动以“存量”换“增量”,以“地下”换“地上”,以资金技术换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严格执法。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