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院喜剧节热议方言,王迅阎鹤祥直呼在青岛太恣了

2025-09-28 -

9月24日,当天下午,第二届(2025年)里院喜剧节正在举行,其中第二场活动名为“里院共话”。主持人杜海涛,联合王迅、阎鹤祥、张弛、李川,还有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五位嘉宾共同参与。他们围绕“中国喜剧的名片与底蕴”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探讨了各地方言的独特之处,并且分析了方言在喜剧创作中的关键作用,整场讨论十分引人入胜。

本次喜剧节于9月19日隆重启动之后,迅速在青岛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热潮,每日均上演近一百场喜剧节目,这些演出遍布青岛老城区的各个院落剧场、戏台、公共空间以及私人庭院之中,形成了“一条街道就是一场演出”的生动景象今年喜剧节在演员配置、作品类型等方面全面革新,同时高度关注业内喜剧思想的交锋与互动,9月20日首场“里院共话”活动里,黄渤、陈佩斯、倪萍、宁浩、贾冰围绕“笑看中国喜剧百年”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第二场“里院共话”聚焦喜剧文化根基的思考,作为首场嘉宾对话的延续,同样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交流。

喜剧明星深情讲述家乡方言

王迅来自四川,他一说话就用纯正的四川方言让现场听众捧腹大笑,他说四川话有个很特别的特征,就是经常使用叠词,这样能让语言显得格外亲切,比如北方说的“盆”,在成都话里变成“盆盆儿”,还有“筷子”,它被称作“筷筷儿”,两个字重叠起来就显得特别有趣。

阎鹤祥是北京人氏,他从青岛老舍的旧居开始介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在青岛完成创作的,老舍是满族后裔,因此他的文字中蕴含许多京腔京韵,老舍本名舒庆春,他在满语中的寓意是珊瑚,北京售卖珊瑚的地点位于前门外,原先称为大苏噜,后来逐渐演变为大栅栏他还说自己天津方言也很流利,经常和天津本地人交流,因此天津方言掌握得相当不错,例如他会说“行啊,你忙啥呢,咱们青岛更棒”。阎鹤祥还特别指出,在相声创作领域,即便是像侯宝林那样的大师,也会同时学习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比如《关公战秦琼》这出戏里,就包含了山东方言和山西方言的互动,这种现象非常有趣。

沈阳的张弛在高校求学期间专攻北京曲艺,演出时被规定必须使用京腔,他追忆道:起初语音矫正过程颇为艰辛,不过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然而沈阳方言根深蒂固难以磨灭,在离校公演中途,他竟脱口而出东北腔调,当场倍感窘迫。

那位在网上以“总裁”形象出名的李川来自太原,他谈到:“山西话带有鼻音,但不如西北方言的鼻音那么突出,并且存在一些结尾时的特殊语调。比如会说‘是?’来代替‘是吗’,这种看似无意义的尾调,其实是在表达肯定的意思。”

青岛市艺术研究院院长兼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表示,青岛民众善于用身边琐事作类比说明事物,他们这种坦率直白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引出幽默感,例如当有人问“此事可否施行”,青岛人可能会反问“你本人可否胜任,若不能便作罢”,由此形成诙谐的对话效果。

喜剧作品离不开方言增色

喜剧影视里方言具体有什么功能?杜海涛提出疑问:方言在影视中的运用程度,创作者常常感到难以把握,过多会显得过于生硬难以理解,过少又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展现创作者意图和情感,也无法传递作品想要表达的精髓。

王迅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他拍第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时完全使用成都方言,感觉表演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他说用地方言表演和用普通话表演确实不同,前者能让角色更加鲜活。他有一段时间演戏都坚持用方言,这样演出时就会更有信心,表演效果也更好。现在他已经基本掌握东北话了,用东北话演戏同样感觉很轻松自在。

李川通过贾樟柯的影片,阐述了方言在影视中的独特价值:他观赏了贾樟柯的作品,如《江湖儿女》《山河故人》,这些电影通篇使用山西方言,让他感到十分优美,又异常熟悉,每当听到那些乡音,带来的不只是语言上的共鸣,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刻体验,仿佛童年时空气中弥漫的煤尘气息,面食的香气,以及醋的韵味,都一一在脑海中重现,那一刻,他意识到这种文化印记是无法割舍的宝贵财富。”

迟涛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喜盈门》,觉得这是青岛历史上声誉最隆重的影片之一,他谈到:“《喜盈门》描绘的是青岛平度地区的乡村生活,编剧是辛显令先生,导演赵焕章是平度人氏,这部笑剧得到了金鸡百花奖的荣誉。”他感到,地方方言对于戏曲艺术具有关键作用:青岛的柳腔和茂腔属于当地特色剧种,两者关系密切,共同构成青岛方言体系,所有剧目均以此方言为载体呈现。

年轻人仍然热爱方言

这次“里院共话”活动,探讨了年轻人是否喜爱方言的话题,杜海涛提出了他的忧虑,指出许多地区的方言,由于人口流动的影响,正逐渐被年轻一代所淡忘,他思考如何才能让当代年轻人,为自己的母语感到自豪,乐于使用它进行交流。

王迅同样认为,众多孩子已经不再使用方言了,在任何学校里,孩子打招呼都使用普通话,日常沟通也采用普通话,这让一些老成都人感到惋惜。

张弛心态很积极,他觉得现在年轻人经常在网上使用地方语言,像许多短视频里就能经常听到,他本人也慢慢开始多用地方语言、推广地方语言,比如回家吃饭时爷爷奶奶会说“赶紧做啊”,平时自己就不会这样说,那样显得不太得体,有一次在创作中我们说“做大的西瓜”,大家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我在外面就很乐意说“赶紧做啊”,只要让这件事变得有趣,大家就很容易愿意去学习,这就是我们希望去做的。

迟涛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看法,他注意到年轻人或许在私下聚会时会使用地方语言,他满怀信心地补充,我们无需担忧地方语言会逐渐消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地方语言将会形成,也许会更有趣,不过已经消失的地方语言反映了过去的样貌,而正在形成的地方语言则代表了当前。

“吃蛤蜊,哈啤酒,逛里院喜剧节,太恣了”

地方语言是这次“里院共话”的核心议题,今年的里院喜剧节特别强调呈现不同地区的幽默风情,邀请了来自多个地方的典型喜剧演出队伍,例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快书”等。喜剧节冠名“城市幽默基因大赏”,地方喜剧团队呈现了多种特色表演,包括重庆地区火辣生动的方言盛宴、江浙地带含蓄的讽刺艺术、东北大地上的夸张笑料、广东区域的荒诞幽默等等,这些多元风格的汇聚,让本届喜剧节演变成方言艺术交融的舞台。

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来宾,从不同层面谈到了对青岛的感受,王迅表示:他每年都会到青岛多次,他非常钟爱青岛,主要因为青岛的气候宜人,青岛所展现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在那些古老的里院中伫立片刻,就如同经历了一次时空旅行,仿佛乘坐了时光穿梭机。青岛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阎鹤祥、张弛、李川各自列举了当日午餐所享用的青岛风味菜肴,他们共同承诺来年将重返青岛,于里院再次相聚。

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嘉宾们兴致不减,在媒体记者的建议下,大家轮流用青岛方言为青岛和里院喜剧节发声,依次说道,"尝蛤蜊,喝啤酒,去里院喜剧节,非常畅快"。

为期十天的第二届(2025年)里院喜剧节,已经过半程,计划于9月28日结束活动,当日将举行隆重的闭幕典礼和欢乐的游行活动,诚邀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其中。9月28日午后,将以《从旁观变为参与,属于大众的喜剧不会落幕》为议题继续探讨喜剧艺术,作为本届喜剧节的收官讨论环节,届时将有众多知名人士齐聚里院,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