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话李国庆裤腰挂公章 这竟是正统古风搭配?

2025-11-01 -

2020年4月26日,当当网曾经的CEO李国庆,带领着4名大汉,强行去抢夺公章,还单方面宣告接管公司,之后被实施行政拘留。

时隔一年半,李国庆于直播之际秀出裤腰上部分战利品,那些战利品是从左到右共四枚亮红色当当公章,此公章法律效力存疑,这些公章或横或竖卡在皮带或者裤袢之处 。

他宣称,自己会单独把这些章予以保管,在白天的时候,将其绑于裤腰带处,到了晚上,再把它们放置于被窝之内,在这段时期,自己承担掌印的责任。

如果你笑了,那说明你不太懂行。

李国庆的这番操作极具古典意味,这是由于,裤腰带与公章在历史当中存在着不解之缘,而且,公章也就是官印的话,它与官署绑定属于隋唐时期才慢慢确立起来的制度,更早的秦汉时期,官印是跟着人的,生前不仅要挂在裤腰带上,死后或许也得跟随人一同下葬。

传统“印章“:很小很重要!

《史记》有记载,战国时期,曾联合六国去抗秦的苏秦曾“身佩六国相印”,还有另一位主张连横的纵横家公孙衍也曾佩五国相印,你瞧,都是在裤腰上挂印章,而苏秦和公孙衍挂的数量比李国庆还多呢,怎么会不笑话他们呢?

不过,为什么印章不揣兜里、不背包里,一定要挂在裤腰上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祖宗怎么定义印章。

印的本质是权力凭信,也就是信物,根据《说文》,印是执政所持信,从爪,从卪,卪即节,意味骨与骨相合交接,代表验证凭信,在信物意义背景下,刻有文字的戳子是印,左右两半能相合的调兵虎符是典型的印,同出于信物概念的旌节、符节与印玺有相似内核。

此外,早期印章使用之际,印章会戳盖在绳结或简牍表面的封泥那儿,此物称作“封缄”,目的是避免打包物遭私自拆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家丞”封泥丨湖南省博物馆

故而象征着信用、权力的印章,着实相当重要呀!《后汉书》记述了东汉桓帝的诏令:私自把官印借出去,只怕会遭受曝尸街头的惩处呢!

对于“妾辛追”印,存在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妾避”印,此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源于纪录片《经典人文地理——古墓疑云之神秘的马王堆》 。

印章这般重要,却大多极其小,毕竟大些便不太利于使用。《汉官仪》有所记载,二百石以及以上级别的官吏,印面大概是2.3厘米乘以2.3厘米,二百以下官吏印面约是2.3厘米乘以1.2厘米,不过半块橡皮那般大小。

这个小小的印章这么重要,怎么保证不丢呢?

身上挂印章:中华正统!

说起来,印章挂裤腰跟戴玉佩还有一点关系。

置身于我国尚玉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之中,佩挂传统历史可谓久远。佩饰所具备的特性呈现出诸多方面,它不仅能够象征着美德,而且也是能凭借其体现身份等级情况的一种物品。印章这一事物,它与彼时的玉有着相似之处,体积较小,然而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并且它照样可以彰显出佩戴者的身份层次,基于这样的情况,是否可以借鉴佩挂玉佩的方式,把印章挂于身上呢 ?

把印章挂身上的“绶”就这么出现了。

依文献所记,绶乃尺寸夸张之丝带,垂于腰间,其宽度超30厘米,不同等级之绶长度在3米多至6米多不等,又依身份各异,有特定薄厚与颜色作区分,如此远远朝腰上一望,便知对方是三公抑或基层官吏,于皇亲贵族与官吏之间,何种身份之人佩何种样子的“印 + 绶带”,在两汉时渐次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印绶制度。

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皇后、皇太后用玉印和黄赤绶;

诸侯王、太子等用金印和赤绶;

三公用金印和紫绶;

两千石以上官吏银印和青绶;

千石以下官吏用铜印,配黑色或黄色绶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旧遗》以及《汉旧遗补遗》里对此有着详细记述,此外,印绶套装当中,除了印与绶带之外,还涵盖收纳用的皮袋子、挂钩以及小箱 。

沈从文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面是对秦汉印绶佩戴方式展开讨论的,其觉得绶于腰间打出一回环大大,剩余部分是向下垂落的。

安阳曹操墓画像石中“咸阳令”腰上环形绶带丨参考文献

状况出现了,鉴于这个有着如同围脖一般宽度还长的绶带,以及相比一块键盘帽仅大那么一点儿的汉代官印 ,它们二者究竟是怎样进行结合的 ?鉴于缺少直观展示的实物物品 ,还要加上其中文献记载或者隐晦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所以其中的细节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太明晰的状况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存在“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这样的描述,由此能够确定,紫绶带是以诸如某种方式系在腰上的,至于绶和印的结合,以前有一种较为笼统的解释,那便是绶直接系印,然而这种系印的方法在仔细思考的情况下,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操作,难道说就如同李国庆那样,把绶带绑在印章的类似“腰”的部位上吗?

还有看法觉得,印是先让更细的绳子穿过背面的钮,而后再经由绳子系在绶带或腰间。这种说法能够解释,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为何是“妾辛追”印由一条短绳穿系。而且,如此对于身佩多印多绶的人来说,就如同裤腰带上多了几个小悬挂的位置,使用的时候也好找一些,类似钥匙串儿那样 。

邢义田是台岛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其在北大演讲时,用纸带模拟西汉五利将军栾大曾身佩的六印的穿带效果,那是六条绶带的效果,参考文献

裤腰挂印是怎么消失的?

时过境迁,腰间的公章不再是地位的象征。

在隋唐那个时期,官印开始渐渐从随身自己配备转变为官署进行保管,于是,就出现了铁打的公章以及流水的公务员。

这一变革,让印章对小巧便携的追求有所减少,另外,官印主要功能,从戳盖封泥转变为按压纸面,这致使印文由阴文转为阳文,印章尺寸渐渐增大,长宽能够达到5厘米以上,愈发显得威严有气势了。

当下常见的,有着“一根把儿”把手(橛钮)的印章,它是唐代晚期产出的物品,还是明清以来流行的公印钮的样式。这种章通常配有遗世独立的收纳盒,无需挂在裤腰带上。然而要是像李国庆李总那般行事,依我看是极为安全且极具复古风格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